張鳳
(重慶市江津實驗中學,重慶 400000)
“一問一答”是教學一以貫之的常用方式,而問題便是此方式應用的起點,故問題本身的優越性將直接決定該種方式最終的教學效果。初中數學教師應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經驗及相關理論對教學問題的科學合理性予以優化,以確保教學效果的最佳性。
探索性是探究式教學的基礎性特點,因此在有關教學問題設計中,教師應首先關注此種特性。所謂探索性,即在具體的問題解答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通過思考、解答、反問等一系列方式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如在“多邊形及其內角和”一課的學習中,雖然在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四邊形的內角和是通過從頂點出發將四邊形分為兩個三角形得到的,但是在問題設計時,教師可將出發點設定在圖形中央、圖形線段上、圖形頂點、圖形外四個位置上,并設置如下問題:
(1)從圖形中間、圖形外某一點出發連接四個頂點,可將四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此時四邊形內角和如何計算?
(2)從圖形線段上某一點出發連接不在此線段上的其他兩個頂點,可將四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此時四邊形內角和如何計算?
(3)從圖形某一頂點出發連接其他三個頂點,可將四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此時四邊形內角和又該如何計算?
繼而學生通過對四個問題的解答得到四邊形內角和計算的最佳初始點為頂點,而后將結論引申至其他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中。最終得出,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作(n-3)條對角線,此時便會將n邊形分成(n-2)個三角形,即n邊形內角和=180°×(n-2)。
層次性,即在教學問題設計過程,可設計難度不一,層層遞進的多個問題,以供學生解答,以確保探究式教學覆蓋到個性、數學基礎、學習能力等不盡相同的各個學生。只有當問題本身具有相當的層次性,探究式教學才能在課堂中得以活躍式開展,此時成績相對較好與較差的學生都會有言可說,有問可答。如在“二次根式”一章的探究式教學中,首先須引出二次根式的定義,此時教師便可設計出三個難度不一的問題,分別為:
(1)正方形的面積為6,則其的邊長為?
(2)某長方形的面積為100m2,寬為a,長為2a,則該長方形的寬為?
(3)已知某地某年平均氣溫的平方為25°,則該地可能位于我國的南部還是北部?
這三個問題因運用的公式、情景而具有層層遞進的難度,不同學生在將此三個問題解答完成后,不難得出二次根式形如√a,且a只能為正數或0,正數的平方根有正負兩個,0的平方根是0。不僅如此,成績差的學生在經過一番思考后,得到一道題目的正確答案后,將會增強其學習的信心,提升其對學習的求知心、進取心,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適當的情境引入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因此在教學問題設計時,教師應將特定情境融入對應問題中,必要時還可通過實物、視頻、音頻等將情境形象化地表述出來。如在八年級上冊“三角形穩定性”一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向同學提出一些情景化較強的問題,具體的過程為教師可搜集多張修建及典型建筑的照片,其中包括窗框安裝圖、外圍墻腳手架圖、屋頂鋼架圖、鋼架橋等,然后向同學提出多個問題,包括有:
(1)為什么有的木窗框在安裝前要先釘一支木條在窗框上?
(2)為什么外圍墻腳手架、屋頂鋼架經常為三角形結構?
(3)為什么鋼架橋的局部結構多呈三角形,而非其他多邊形?
上述所提到的事物或行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當這三個問題被拋出之后,大部分學生將對其有著一探究竟的強烈求知心,此時學生便會自發、主動地尋找科學原因,繼而對三角形的穩定性形成形象化的認識。同時情境引入也可激發學生的數學應用思維,與數學教育的目的相呼應。
數學教學發展至今,其在一些理論、公式等的學習過程中有一些非常經典、常見的問題,這些問題固然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被反復應用,且可產生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長期應用一定會使自己與學生產生審美疲勞,繼而在教學效果方面有所折損,因此教師在探究式教學問題設計時應積極引入新事物、新思維,使問題盡可能地可與學生產生共鳴,此將會極大地加深學生對問題所指向的數學內容的理解,進而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掌握相關數學知識。
初中是學生提升數學基礎素養的關鍵階段,所以教師應當不竭余力地進行數學教學方面的改進,首先應當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積極應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其次要對“一問一答”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格外的注重探索性、層次性、情境性以及創新性,以保障初中數學教學有序有效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