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摘 要] 本文主要針對新入學的高中新生,在面對新的環境、更高的學習要求、更嚴的升學選拔模式,以及由生理變化帶來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生理、心理等一系列不適應現象,通過分析成因,提出可行的教育對策,加強心理疏導,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等,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與生活節奏,用樂觀、積極的姿態完成高中學業步入大學。
[關鍵詞] 高中新生;不適應現象;適應策略
高中階段,學業負擔重,升學壓力大,學生面對的是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挑戰。高考的選拔模式是將學生進行多等次劃分,學業難度高,競爭激烈;大部分高中生將開始寄宿生活,生活上由家人照顧為主轉變為自理為主;相當多一部分的學生曾在初中時是班里的佼佼者,進入高中后在學習上不占優勢,一部分學生將產生心理落差。16至18歲這個年齡階段恰好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的變化也會對心理產生一定影響,大部分學生會出現心理上人生第二叛逆期的典型特征。
入學適應的快慢與好壞,不僅影響著學生目前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對其今后能否成為一名有能力立足于社會的人具有深遠的影響。有個別學生因為不適應高中學習與生活而逐漸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選擇放棄或退學。作為他們學業上的導師和生活中的朋友,我們有義務引導新生克服主觀與客觀上的困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信心,使他們能順利完成學業,升入自己理想的大學,走好人生之路。
筆者結合多年以來所帶新生班級的體會,談談如何克服高中新生入學不適應現象,盡快進入理想狀態:
一、高中新生入學不適應的表現和成因
高一年級入學,考試科目增多,考查要求提高,對剛入學的新生是個極大的考驗。具體說來,高中新生入學不適應的表現和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環境不適應
我校地處無錫市錫山區,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成長環境的學生通過中考選拔重新組合成新的班集體。學生以寄宿為主,作息時間、相處對象與模式均發生了變化,許多第一次離開家庭的學生不適應寄宿生活,吃飯、睡覺、洗衣、洗澡等生活瑣事處理能力欠缺。為了能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高中校園的景物布置以幽靜為主,與活潑的中小學校園景物布置風格迥異。這些變化或多或少會使同學們感到不適應。
2.環境不適應
剛剛升入高中的新生對于高中課程的學習還處于摸索階段,有的甚至仍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上課時,似乎是已經聽懂了,可一做起作業來便覺得困難,有時即使聽懂會做了,但題型一變又不知該從何下手。學習上顯得很被動,因而在部分學科的學習中會產生擔憂、恐慌、焦慮情緒。
究其原因,初高中的學科學習方式有較大不同:首先,知識量不同,高中開設課程雖然與初中差不多,但每門學科的知識量大大增加了,這一點學生在學習中就能感覺到;其次,難度加大,初中知識掌握以識記為主,而高中所學知識的抽象性與概括性都比初中高很多,尤其要求學生學會歸納總結,能夠進行知識躍遷達到融會貫通。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等。最后,學習進度快,每節課都有新的內容,如果跟不上進度,就會出現“消化不良”,或“負債”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積累的問題,學習興趣就會下降,導致學習信心缺失。
3.人際交往不適應
離開了朝夕相伴的伙伴們加入一個新的班集體,需要重新構建人際關系,如果缺乏與人主動交往的勇氣和技能,尤其對于內向的學生來說,適應新環境會比較困難。一些高一新生坐在教室里顯得悶悶不樂,上食堂吃飯或參加各種活動都是形單影孤。上課更加容易走神,有時會陷入對以前生活的無限遐想中,有的同學甚至難以完成當下的學習任務。這些都是新生班班主任在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情況。
4.心理不適應
十五六歲的高一新生剛開始接觸社會,主要表現就是反抗心理較強,聽不進家長的意見與建議,在學校雖然敬畏教師,但偶爾也會表現出敵對情緒;不愿意暴露秘密;開始關注異性;更多地關注自身,會特別在意服飾、穿著和打扮等,自尊心會特別強,愛面子,不能容忍別人對自己的言語侮辱和行為沖撞。
分析其原因,第二叛逆期的高中新生正處于從懵懂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精力旺盛,對人生充滿幻想和期望,有的學生認為經歷了中考的磨煉與考驗,覺得自己長大了,具備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可以不再依靠別人的指點而解決自己的事情,開始與家長和教師有分歧,會有自己的想法,并堅持自己的想法。
二、提高高中新生入學適應性策略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是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能否在開始階段就步入正軌,決定著他們今后是否具有立足社會的能力。因此,我們學校一定要與社會、家庭一起,通過各種有效的策略引導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
1.多途徑增進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
首先,我校每年八月中旬開始在校內進行新生軍訓,晚上學生住校。利用這段沒有教學任務的時間可進行多種互動訪談,了解新生以前的學習情況及在家親子溝通的情況。通過與學生溝通我們了解到,班里大多數學生平時與父母接觸與溝通機會并不多,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僅局限于考試成績或吃穿方面,對孩子的心理需求關心較少。其次,可以融洽師生的感情,增進師生間的了解,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感;再次,還可以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和諧統一。在訪談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家長都是非常關愛自己的孩子的,只不過他們關愛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學校里教師會像父母一樣關愛自己的學生,課堂上傳授知識,課后教會學生許多生活中的道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新生在陌生環境中各方面的適應性,重新交到知心朋友,削弱第二叛逆期的影響,讓他們的成長之路充滿陽光。
2.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升入高中后,自學能力的強弱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顯著增強,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成績往往跟不上節奏。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初中階段已經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盡快適應高中學習。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更傾向于學習方法和克服各種困難的意志品質的培養。例如,平時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預習、聽課、復習、作業的良好習慣,如果學生沒有及時形成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那么他們可能在學習上疲于應付,會學得越來越吃力,更加不適應學習環境。反之,如果學生學習方法得當,自主能力強,他們就能做到聽懂會做,在學習中顯得輕松自如、學有余力。適應了高中的學習節奏與氛圍,成績也隨之提升,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這種自信能提高學生在校的幸福感,學生對于學校生活、人際交往以及心理上存在的不適感也會逐漸消失。
3.引入“師徒結對制”,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學校對于每年新入職的教師都會實施“青藍工程”培養,同樣我們可以將這項經驗推廣到高中新生中。在開學初我們邀請高二或高三的優秀學子為新生做各個方面的入學適應性指導,為新生解答各種疑惑。學生年齡接近,有著相近的愛好與追求,他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有時比教師的說教更有效。入學后我班在本班或本年級讓適應較好的學生幫助適應力差的學生,試行了幾批后發現,在學習方面“師傅”和“徒弟”確實做到了共同進步。適應力強的學生在幫助其他同學的過程中不但復習了一遍知識,而且在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講解更加清楚透徹,能夠讓自己的復習更加輕松;適應力差的同學則反映自己能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時間更靈活,并且無心理壓力,互幫互助又增強了同學之間的情感,這樣的體會對許多獨生子女來說是很難得的,這就在無形中消除了新生入學階段的不適感。
4.加強家校聯系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我校目前在高中新生入學后都以班級為單位建立QQ群和微信群,加強家校間聯系。但是教師的精力畢竟有限,一名班主任師要面對幾十位學生,因此,班主任應要求家長主動承擔教育學生的責任。家長遇到學生在學校出現不適應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利用學校和家庭的力量幫助學生排除干擾。我班定期組織有時間和精力的學生和家長參加錫山區圖書館組織的親子公益活動,增進親子溝通,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平時利用傳統節日組織有趣而豐富的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通過活動擴展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各種生存技能,從而增強高中新生應對入學時種種不適應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中新生在新的學校遇到種種不適是客觀現象,關鍵是如何克服這些不適,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與生活需要依靠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配合與幫助,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好準備,通過不斷調整,以積極的姿態縮短新生入學的不適應期,為學生順利完成高中學習任務、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林美春.高一新生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J].龍巖師專學報,2001(S1).
[2]劉福涵.高一新生適應性情況調查[J].亞太教育,2016(11).
[3]唐遠瓊.高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0.
[4]李彥琰.高中新生角色轉換與適應之教育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09.
[5]王曉萍.高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會議論文集,2008.
[6]柯清水,陳麗國,楊開發.中學入學新生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J].文教資料,2007(13).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