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光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之際,來自全國100多家主流經濟媒體的負責人齊聚紹興,共同參加2019中國經濟傳媒大會,共同探討經濟治理現代化這個重大時代命題,這是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的實際行動,是我國傳媒界、經濟界的一場盛典,必將為推進我國經濟治理現代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重要啟示。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推進經濟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基礎性、系統性的重要意義。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新部署,明確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三項制度并列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重要新概括,進一步發展和深化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科學內涵,彰顯出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高度。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國內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入,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快速推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我國現行的財稅、教育、科技、就業、社保、法律法規等傳統制度體系和制度供給帶來諸多影響,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思路,不斷完善與經濟治理現代化相適應的經濟治理方針政策、市場規則、制度準則,大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
紹興是東部先發地區、改革開放先行區,這些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浙江“三個地”的政治優勢和紹興獨特的比較優勢,積極探索經濟治理現代化的紹興實踐,走出了一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紹興之路。
我們堅持念好“兩業經”,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紹興產業特色鮮明,產業基礎扎實,已形成以紡織、化工、金屬加工三大傳統產業,黃酒、珍珠兩大歷史經典產業,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現代醫藥、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為主體的“3+2+4”產業體系,全市擁有60余萬市場主體、450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75家上市企業,去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00余億元,居全國城市第36位。這些年來,我們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以拉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優化生態鏈為導向,推動紡織印染服裝之城向時尚創意設計轉型,打造“時尚紡織之都”;推動化工產業向清潔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打造全球高端染料創制中心;推動金屬加工向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應用領域拓展,打造世界高端銅產業集群;推動黃酒產業創新品牌營銷、拓展酒莊產業、融合文化旅游,打造“世界黃酒之都”;推動珍珠產業由“珠”向“寶”提升,打造國際一流的珠寶加工和貿易中心,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整體性重塑。我們積極搶抓新興產業發展的時間窗口,按照“建鏈、強鏈、補鏈”的思路,聚焦領頭企業、實力企業、創新企業和孵化項目,大力開展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近三年累計引進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17個,其中50億-100億元項目16個、100億元以上項目6個,紹興成為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臺”入選浙江省首批“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培育名單,生物醫藥產業正在積極創建第二批“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四大新興產業正在加快形成全產業鏈發展的集群優勢,紹興的產業結構實現了脫胎換骨,迎來了鳳凰涅槃,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
我們堅持唱好“雙城計”,不斷提升城市平臺優勢。紹興地處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長三角“金南翼”、浙江大灣區南灣地理中心、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區錨接地,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車程30分鐘,距寧波櫟社國際機場車程60分鐘,距上海浦東、虹橋國際機場車程90分鐘左右,已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中心區。這些年來,我們積極構建“融杭聯甬接滬”開放發展大格局,制定實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接軌上海、杭紹甬一體化示范區建設等系列“行動計劃”,加快建設杭紹臺高鐵、杭紹城際鐵路、杭紹臺高速、杭紹甬智慧高速、城市軌道交通和快速路網等重大交通項目,推動教育、醫療、旅游、出行等公共服務“一張網”“一卡通”,定期舉辦滬杭甬等“紹興周”活動,全市域、全方位深化與長三角城市的交流合作。我們全力打造高能級大平臺,全面推進紹興濱海新區和科創大走廊、文創大走廊這“一區兩廊”開發建設,加快提升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9個省級開發區以及特色小鎮、小微企業園建設水平,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不斷完善。我們積極推進主城區新城古城聯動發展,高標準編制鏡湖新區城市設計,對標“一線城市”標準打造城市核心功能,高品位推進古城保護利用,城市功能品質持續優化。
我們堅持打造“活力城”,不斷提升營商環境優勢。紹興是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在全國較早進行市場化改革,創造了“畝均論英雄”等改革經驗,民營經濟發達,市場主體活躍,開放程度較高,營商環境優越,被世界銀行評為投資環境“金牌城市”,在今年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中位居全國5位。這些年來,我們深入實施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1+9”政策體系,推進營商環境“10+N”便利化行動,營造尊商重商親商的良好氛圍,努力打造一流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我們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進“一窗辦、全城辦、一證辦、移動辦”,推廣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全過程提供“店小二”式服務,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跑一次、最多90天”、企業開辦全流程“一日辦結”。我們積極實施“科技新政”“人才新政”,啟動建設鏡湖科技城、濱海科技城、浙江大學紹興微電子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臺,引進“國千”和“省千”人才290人、“海內外英才計劃”人才776人,今年新增大學生就業7萬人左右。我們大力支持企業科技研發,全市擁有1000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0余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日均申請專利數超過50件,近年來涌現出工廠化養蠶、工廠化養殖淡水珍珠、“不上頭黃酒”等一批顛覆性新技術和新產品。
我們堅持做強“軟實力”,不斷提升文化發展優勢。紹興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創造了以大禹文化、書法文化、陽明文化、魯迅文化等為代表的璀璨文化瑰寶,涌現出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科學家以及書法、繪畫、戲曲等藝術家,被毛澤東同志稱為“鑒湖越臺名士鄉”。這些年來,我們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文化為魂、商業為基、旅游為形,積極推進文商旅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重點文化企業引育工程和文化產業項目“百千計劃”,推進蘭亭文化旅游度假區和浙東運河文創帶、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創帶建設,著力打造千億級文化產業集群。我們把古城作為一個最大項目來抓,整體推進保護利用和開發建設,加快實施以越子城、陽明故里、書圣故里、魯迅故里等為代表的總投資超過200億元的“古城項目群”建設,確保每個項目都為古城加分。我們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1000多個農村文化禮堂、城市書房、文化中心、奧體中心以及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使傳統優秀文化持續滋潤紹興大地。我們積極推進歷史文化活化利用,高規格舉辦公祭大禹陵、蘭亭書法節、紹興黃酒節、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南宋文化旅游節等重大文化節會活動,紹興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
我們堅持繪好“美麗圖”,不斷提升自然生態優勢。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全市水域面積近500平方公里,擁有7000余條大小河流、3000余個湖泊水庫、1萬多座各式橋梁,森林覆蓋率超過55%,“浙東唐詩之路”貫穿全境,浙東古運河作為中國大運河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曾獲得聯合國人居環境獎。這些年來,我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持續深化美麗紹興建設,積極構建全域大美空間格局,“稽山鑒水”的顏值和氣質不斷提升。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化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實施安全、環保、效益等管控標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工藝和設備,做大做強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美麗經濟。我們全形態、全鏈條、全市域推進污染防治工作,統籌實施藍天、碧水、凈土、清廢等專項行動,開展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深化農村“五星達標、3A創建”,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良好環境。
當前,紹興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疊加機遇,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牢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繼續探索經濟治理現代化在市域層面的實現路徑,持續打好以“兩業經”“雙城計”“活力城”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發展組合拳,更高質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更高水平打造現代城市體系,更高品位重塑城市文化體系,更高標準優化自然生態體系,加快推動紹興重返全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30強”,努力在走向經濟治理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創造更多紹興經驗。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匯聚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是政府、企業、媒體互聯互通的橋梁紐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我們衷心懇請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和廣大經濟媒體一如既往關注紹興、支持紹興、報道紹興、解讀紹興,常來紹興走走看看,觀察紹興變化,講述紹興故事,挖掘紹興素材,提煉紹興樣本,幫助我們不斷提高經濟治理能力,使我們更好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