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大家一個共同關注的話題,就是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肩負著宣傳中央經濟政策舉措使命、為中國經濟健康發展鼓與呼的經濟媒體,應當如何準確把握好四中全會精神,如何才能更好地圍繞經濟治理現代化做好相關報道?會上,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副會長、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楊禹為我們勾勒出如下一張路線圖——
我們應站在四個維度里準確把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全局里,站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站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終身課題里,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縱深、實踐縱深里。我們還可以從這四個“兩”出發——胸懷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兩場革命,黨的自我革命,偉大的社會變革;鍛造兩種能力,創新謀變的能力,以制度定型的能力;保持兩樣心態,充滿自信,充滿憂患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這句話,2019年6月2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圍繞初心使命和自我革命的集體學習時,又講了一遍。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在中央黨校中青班秋季班開班式上,著重強調“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其中深意,值得深思。
兩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也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這個“大變局”是什么,為什么是“百年未有”,為什么足以和民族復興并列著講,并列著講是什么意思?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來思考和回答。
我提供五個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角度——生產力發展水平發生新變化,蓬勃之勢“百年未有”;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變化,力量結構變化和重心轉移之方向“百年未有”;進入社交媒體時代,全球化呈現新樣態,社會治理之新沖擊新模式“百年未有”;不同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對比發生新變化,實踐與思考之深刻“百年未有”;變局本身的特征發生新變化,變局形態之復雜“百年未有”。
其中,變局形態之復雜是怎么具體呈現的?我梳理了若干組變局的表現形態,既可以用來觀察世界大勢,也可用來看我們身邊的工作,更可以作為相關報道的切入點——今天,既面對著很多突變,也面對著種種漸變;既要警惕“黑天鵝”事件,突變中的突變,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可能被忽略的漸變;既面對可以預見之變,也會遇到出乎意料之變;既有順應大勢之變,也有搞單邊主義這種悖逆潮流之變;既有一路向前之變,也有曲折反復之變;既會遇到總體于我有利之變,也要準備遇到于我不利之變;既有主動求索之變,也有被動面對之變;既有尚未成型之變,也有四中全會這樣,整體系統推進的制度完善之變,等等。
面對大變局,怎么辦?推薦大家深思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三觀”。他說,面對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該樹立正確歷史觀,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樹立正確大局觀,不僅看現象和細節,還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迷失方向、舍本逐末;樹立正確角色觀,要把自己擺進去,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
把握住這個大變局,才能把握住四中全會的精神要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歷史邏輯一脈相承、理論邏輯相互支撐、實踐邏輯環環相扣,目標指向一以貫之,重大部署接續遞進。四中全會,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1.0版”部署后,經過六年多,主要任務總體完成之際,進行一次升級到“2.0版”的再部署;再部署之際,既充分體現了“四個自信”,也充分體現了問題導向,不回避“改革的復雜性、敏感性、艱巨性更加突出”;這個“2.0版”,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中全會提出我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已經有了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怎么看待這些顯著優勢?可從五個角度——不是單方面、幾方面的優勢,而是幾乎全領域的優勢,覆蓋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優勢,而是在新中國成立70年來、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接續奮斗的結果;不是一般的優勢,而是顯著優勢;不是“平均用力”的優勢,而是“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統領各方面的優勢;雖已有顯著優勢,但仍需在固根基、揚優勢的同時,在治理能力建設上,補短板、強弱項。
四中全會提出的13個“堅持和完善”中,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引人注目的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一個豐富為三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學習好這方面的全會部署,需要準確把握“新說法”和“一貫說法”之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是表述新、內涵新;有些是表述新,內涵中有一貫堅持的要求;有些是表述不變,內涵里增添了新意;有些是表述不變、內涵不變,但重申也有重要含義。無論是新說法還是一貫說法,都是全會精神的組成部分。
四中全會再次強調了“將改革進行到底”。兩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這句話。站在四中全會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能體會到這句話的豐富涵義——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沒有止境;改革開放仍需不斷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再出發;面對重大改革任務,必須有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決心和能力;把每一個具體改革改得徹底,整體的改革開放才能不斷向前、沒有止境。
四中全會召開之際,也是以中美經貿摩擦為代表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之際。要冷靜全面地看待這些變化,既看到中美經貿摩擦可能的短期性,也要看到可能的長期性;這是場經貿摩擦,也延展成了綜合較量;有些風險可以提前發現化解,有些難關必須有闖過去的決心;摩擦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減量,但我們的穩妥應對,特別是中國經濟具備的絕大潛力、韌勁,也在形成新的增量;這是經濟難題,也是政治大考;既帶來外部壓力,我們也應把這些壓力轉換成深化改革開放的內在動力;當前不確定性在增多,但我們要牢牢把握住確定性,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意志是確定的,復興路上有黨的堅強領導是確定的,我們擁有一個潛力巨大的14億人的國內市場等等,是確定的。
還有,我們正在進行的努力,是確定的——四中全會的部署體現出,我們正在努力,用制度鎖定成就,用制度鞏固優勢,用制度增加定力,用制度抵御風險,用制度逼出短板,用制度激發活力,用制度穩定預期,用制度發展制度。
四中全會后,在圍繞經濟治理現代化展開宣傳報道時,可以著重從這些著力點出發,對全面深化改革“2.0版”進行報道——既關注頂層設計,也關注頂層推動和分層對接;既關注基層落實,更關注基層探索和基層整合;既關注制度改革,也關注制度運行和效能提升;既關注改革的頂層、基層,也關注承上啟下的中間層;既關注改革,也關注發展;既關注全面深化改革,也關注全面依法治國,正像習總書記所講,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當前階段,尤其可以重點關注四種改革樣態——原創改革、精確改革、系統改革和接力改革。
總之,四中全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一次“縱身一躍”,70年來、40多年來、7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治國探索的一種“水到渠成”;近14億人口發展中大國在走向現代化路途上的一次“路徑確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里的一份“價值觀總成”。四中全會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五個“自”——我們無比自豪,我們充滿自信,我們有著冷靜的政治自覺,我們勤于自省,我們帶著億萬人民在民族復興路上自強不息地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