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宋志嬌
12月7日,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與浙江省紹興市政府主辦、中國經濟時報協辦的2019中國經濟傳媒大會在紹興舉辦。在“大資管時代的前景展望與策略”分論壇上,來自證券、保險資管、基金、私募基金、創投等領域的人士聚集一堂。作為中國資產管理業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共話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資管領域如何能行穩致遠。論壇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副會長、華夏時報社總編輯水皮和上海證券報副總編輯劉冬賦分別擔任主持人。
美國更差,中國市場峰回路轉
交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洪灝作了《靜水流深:經濟與市場展望》的主旨演講。他講道,在市場大幅反彈之后,我們看興亡之道。做實業的人,尤其是做制造業的人,無論是哪一個國家, 2019年過得都非常慘。包括美國、德國的制造業也進入了衰退。川普曾經說我要發動貿易戰,把我們美國被中國“偷掉”的制造業就業機會全部挪回美國,結果時至今天,貿易戰進行了大約兩年,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制造業就業的人數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少了幾十萬。舉個例子,昨天晚上我們看到的是美國的就業人口整數大幅的超越預期,美國的失業率3.5%。
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回歸到我們中國的市場,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因為這說明企業對我國制度改革有良好的預期,今年我國對相關制度上進行了根本改革。之前中國的股市由于一些制度原因導致好的中國公司全部在海外上市,阿里巴巴、百度、拼多多、美團、騰訊全部都在海外上市,所以在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之下,反而中國能夠讓投資者有新的機會賺取投資收益。新的制度下,中國的投資者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長,賺到公司的經濟、規模和效應不斷增長的錢。這在以前是很難做到的。
洪灝對2019年的經濟與市場進行了總結和展望:2019年可以用“峰回路轉”來形容。1月4日,上證指數走出了本年度的最底部,2440.91點。到目前,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包括新的科創板的各個指數都成為了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股票指數之一。今年公募基金業績的表現在中位數,為60%。展望2020年,在市場大幅反彈后,洪灝分析了現在的經濟周期運行情況,歐美的周期與中國的經濟周期。并認為,現階段,周期在回暖,但是增長的不確定性遠遠小于通脹形成的不確定性。
保險資金對這些領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表示,當前,我國內外部形勢復雜多變。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周期性問題與結構性矛盾交織等疊加因素影響,我國經濟雖展現出較好韌性,但下行壓力仍未得到徹底緩解,這些都在考驗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在此背景下,保險資金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直接融資、項目融資和間接融資等方式提供長期資金,在服務保險主業、金融市場、民生建設、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等方面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曹德云談到,在債券市場上,保險機構是僅次于銀行和基金的第三大機構投資者。我們目前所有的各類債券的配置余額大致在6.21萬億,基本涵蓋了有國債、企業債還有金融債等等的各類的債券。在公募市場上,保險資金是最大的一個機構投資者,特別是股票型基金,絕大部分都掌握在保險機構手里面。在股票市場上,我們現在是僅次于公募基金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我們目前計算的持有股票的余額大致在2.4萬億左右,如果按市值算,現在以公募基金持有的市值相差無幾。在全球化配置的過程當中,曹德云還說,目前境外的投資資產大致也超過了770億美金,占我們總資產的比例大概3%左右。
外資將大量進入,如何讓資管行業可持續發展?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湯進喜表示:“我們應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資管行業生態圈。從資管行業發展成績顯著、資管行業面臨巨大發展潛力、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資管生態圈。就私募基金領域,湯進喜分析,目前私募基金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來自五方面,包括行業整體規模散、數量多、差異大;整體專業能力和合規水平有待提高;行業整體社會認知度有待提高;行業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有待改善。”
湯進喜介紹,2020年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上限取消。這體現了我國基金行業對外開放程度十分大。從整個資管行業來講,今年的金融開放又邁開了很大的步伐。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以外,一是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這是一個新的東西。二是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三是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四是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這也是一個非常新的措施。可以看出,資管行業的對外開放力度很大。
目前,影響生態圈發展也有一些因素:第一,法律法規統一性。我們現在有《基金法》、《資管新規》等等,實際上各類資管機構的配套細則還是有一些不統一的。第二,監管標準統一性問題。第三,剛性兌付和偏離資管本源的問題。第四,投資者利益優先的問題。我們資管行業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投資人利益優先,大家都這么說,但是真的能做到投資人利益優先,真的能夠把股東利益放在后面,把投資人利益放在第一嗎?這是我們整個行業需要去努力,需要去解決的一個問題。
針對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資管生態圈,湯進喜建議,第一,要完善資管行業法律法規,進一步統一監管標準,強化功能監管,給各類機構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實際上法律法規和監管標準做好以后,要給各類機構一個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都需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合規前提下充分競爭。第二,監管機構應該強化信義義務,加強文化建設,外部監管和內部治理相結合,引導行業真正、自覺地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理念,堅持合規風控理念。信義義務是全球資產管理行業的首要宗旨,但能不能做到做好是一個重大問題。文化建設非常重要,前段時間證監會專門開會要加強基金行業文化建設。我覺得基金行業文化建設最重要的一個是信義義務,還有一個就是真的能把投資者的利益優先放在首位。要真的從內心上重視,當投資者的利益和股東利益、員工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真的能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這需要什么?一是外部監管加強,二是內部治理要跟上。這兩個一定要結合,光有一個是不行的。第三,堅持改革開放,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豐富基礎投資標的和投資工具,提高市場效率。投資端要讓資產管理機構給投資者掙錢,基礎市場必須要配套,要發展、完善,給提供套好的投資工具等等。第四,養老金制度改革和資管行業發展應形成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我們都說養老金是長期資金的來源,但是你不能光把它作為長期資金,你最后還要給他掙錢,給這個養老金保值增值,所以這是一個相互的問題、互動的問題。你要是不給他掙錢,那誰信任你。所以這里面要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非常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資管生態圈,為我們的資管行業良性發展、健康發展、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論壇的圓桌討論,來自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副總經理郭鵬、麻省理工寧波(中國)供應鏈創新學院院長郭杰群、中關村大和資本管理合伙人陳劍峰、普華資本合伙人何偉也與大家分享了各自觀點。
從數據外觀看基金行業狀況
郭鵬與大家分享了四組數字:第一個數字是規模——13.9萬億元,現在公募基金行業的規模發展到這樣一個水平,應該說過去幾年一直都在逐步的增長。第二個數字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現在是127家,其中有44家是有合資背景的,我想這個數字也會隨著明年外資的放開有所增加。第三個數字是產品的數量,現在是6000只公募基金,產品的供給極大豐富了,現在無論是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債混合貨幣市場基金。還有ETF、養老目標基金,越來越多的基金的類別可以讓投資人選擇。最后一個數字就是回報,公募基金的長期回報是不錯的,在過去的15年里面,股票類基金的平均年化回報率是14%,遠遠超過了同期的滬深300指數。所以用以上來簡單介紹一下公募行業。
不能只靠印鈔票來擴大規模
郭杰群闡述了未來大資管的前景以及所謂的策略,第一,如果目前金融監管層面不改變的話,我們所謂的大資管前途不妙。是的,它確實仍然會持續的增長,只要你不斷的印鈔票,它的規模也會增長,但是你無法吸收到海外投資人的一個熱度。另外,就是投資的快與慢。剛才嘉賓也講了,我們很多的投資人投資換手率非常快。在海外的投資人換手率較低,一個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可能要一、兩年,我們的投資人連一個月都沒有。大家想的都是掙快錢,想的都是能夠趕快套利。這不是投資。另外,我認為資管行業要發展,一定要創造客戶所需要的一個新的非同質化產品,一定要有獨特性。
民營企業信心不足,國資依然活躍
陳劍峰從過去一年對經濟的觀察發現,許多民營的上市企業都抗不住了。許多上市企業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已經達到了99.99%,他們的錢都基本上都壓在里面了。他們對于發展自身企業的信心嚴重不足。所以,這些上市公司的老板他們最多的是謀求什么?謀求被收購,被有錢的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收購。所以很多原來在資管體系里頭扮演主要的、最活躍的那批資金現在沒有了。
現在市場誰還有錢?第一,政府還有錢。各級地方政府因為招商引資,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他們也還有動力繼續去投錢。第二,國有企業,就是國有的央企、國企,他們還有比較大的一筆錢。但是因為現在的政策對于履行職責的要求很高,保值增值的要求會很高,所以使得很多國有企業里面的大量資金也在自己的體系里頭轉。所以錢也不容易出來。從我們做私募股權基金的角度去看,我們這一路走下來,2015年、2016年還比較好,從2017年、2018年稍微小一點的公司就抗不住,2019年下來,我覺得會有很大一部分私募股權企業可能都得另謀出路。
制定規則為何不能一刀切
何偉在這里首先做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水的深淺、是否有暗流,水中氧氣是否充足,只有魚才能感知道。目前的金融和資本市場,水很大,但上面一層浮著很多大魚,這些大魚是央企、國企,它們吸收到了大量的氧氣和養料,很肥。可是,下層底層的小魚小蝦,是民企,私企,甚至是非常小型的家庭作坊,它們根本吸不到氧氣和養料,反而因大氣候的變化,抽走了本來就屬于它們的氧氣。這些企業主就是走過千山萬水、千辛萬苦,一路打拼過來才有了現在這樣一個規模,這是傳統產業,互聯網和科技型企業也是這樣,從國外學到技術回來,用國外的技術結合國內的需求,不斷的試錯,失敗再起來,但是目前所有的企業主普遍感到焦慮,他們被人力、房租、環保、稅收、融資環境等等壓得喘不過起來,政府部門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的友好,金融、資本市場也不再青睞它們,這就是水質發生了變化,水里的氧氣沒了。但是,我想強調的是,這些魚天生又非常的堅韌,我用形象來比喻,我在水鄉長大,小河湖泊里面有種魚,叫小白條,小白條機敏靈活,調頭很快,他需要的氧氣不多,惡劣條件下也能生存,但是你不能把它圈起來,把他撈起來放到桶里面,立馬就死。也就是說,他是一條喜歡自由的魚。這里的市場規則和法律法規就是我們的圈,這些圈是逼迫小魚小蝦大批量死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本次大會來了很多大咖,也有一些可影響政策的經濟學家,我希望呼吁一下,在制定市場準則和法律法規的時候不要全國一刀切,企業是了解市場的首選,哪里有養分自然會流向哪里,你硬性規定這規定那,這也不許那也不可,讓這些小魚小蝦們無所適從,一片茫然,哪里還有信心來持續投資經營,擴大生產?了解最底層的這些中小企業所迫切需要,以及他們的生存特點,才是政府政策制定部門應該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