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麗
摘要:現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漢語言的作用,對學生展開雙語教學,以此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幫助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順利帶著作品走入社會。基于此,本文以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前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教學面對的困難,闡述有效的教學實踐措施。
關鍵詞:藏族教育 ? 工藝美術 ? 漢文教學
一直以來,藏區由于經濟因素、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藏民的漢語言水平比較低,很多偏遠農牧民甚至無法用漢語進行交流,這已經成為藏區民族工藝美術專業學生帶著作品走入社會的最大瓶頸。藏區的學校需要為藏族學生普及漢文,培養學生的漢文應用能力,通過雙語教育引導學生與藏區以外的人正常交流,并提高工藝美術專業漢語課堂教學質量。
一、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遇到的瓶頸
(一)教師雙語專業化水平較低,教育觀念落后
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典型瓶頸為教師雙語專業化水平較低,教育觀念相對落后。部分教師掌握了工藝美術教學能力,但雙語語言能力不過關,無法保證語言教學效果;也有部分教師藏語、漢語水平理想,但不具備工藝美術教學能力。此外,因藏族聚居地的文化事業發展重點與其他地區不同,文教水平較為落后,漢語教師迫切希望提升學生的文化能力,工藝美術教學中,大量引入了文化知識,學生對工藝美術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足夠尊重,導致了課堂重點不明確的情況。教師專業化水平、教育觀念的問題,是后續工作應嘗試解決的重點。
(二)教師專業自主權與發展條件問題
教師的專業自主權,主要是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擁有的考評、工作計劃擬定和調整等方面的權力。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教學重點為工藝美術專業知識,但學生的漢語水平提升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來看,一方面教師教學自主權不高,另一方面漢文教學條件較差,也應設法解決。如部分地區片面重視考試成績,對教師如何開展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的關注度不高,教師為求提升學生成績,也可能更多運用“應試教育”模式,不利于學生水平的綜合提升。同時,部分學生來自農牧區,很多時間被浪費在上學、放學的路途中,或因其他生活因素導致學習時間零散化,不利于集中進行工藝美術專業漢文學習。
(三)教材使用和語言環境問題
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對教材的依賴性很高,而語言環境則影響語言的運用,缺乏實踐的情況下,學生能力提升困難重重。如部分地區學校中的大部分學生來自少數民族(主要為藏族)農牧區,這些學生的漢文基礎較差,部分學生幾乎為“零基礎”,統一化的教材,很難滿足所有學生學習需求。語言環境方面,藏民習慣于應用藏語進行交流,漢文的應用范圍狹窄,且并非生活所必須,很多學生甚至將漢文的學習看做是一種負擔,應用更是無從談起。有學者分析指出,零基礎的學生學習漢文,往往存在淺嘗即止的問題,早期學習遭遇挫折后,不但難以獲取突破,甚至可能出現喪失學習興趣的情況。換言之,不能解決教材適用性和語言環境問題,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的效果是無法保證的[1]。
二、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實踐分析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從工藝美術漢文教學觀念角度入手,通過教育觀念的積極轉變,提高工藝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對此,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1)當地教育部門應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對工藝美術專業教師的觀念引導,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從工藝美術教學和漢語言角度出發,尋找二者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各地在推行漢語言教學的同時,應加強對工藝美術專業宏觀指導的作用,對課程進行全過程管理,了解學生在入學之前對漢文的掌握情況,為其制定教學計劃,加強對教師的教學評價。(2)基于教育行政部門的引導,學校應建立雙語教師長效機制,讓雙語教師隊伍不斷壯大。這些教師不僅要擁有工藝美術專業教學經驗,還要熟練掌握漢語和藏語,能夠自由切換兩種語言,實現專業化發展。政府可以從政策上與資金上對工藝美術專業教師予以鼓勵和支持,通過獎勵機制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3)學校在工藝美術專業方面可以采用分項教學法,按照工藝美術專業課程要求,將教材中關系到漢語拼音、漢字的內容進行分類,教師發揮自己對漢文的經驗積累和工藝美術專業特長,為學生解釋其中的詞匯,引導學生學會用漢語表達自己的作品,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2]。
(二)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是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一環,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兼有語言教學和工藝教學的特點,對教師能力的要求更高。為求提升教學工作效果,建議在后續工作中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具體方式包括集中培育、試點培育、積極經驗分享三個方面。集中培育是指開設有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的學校,可集中具有藏語和工藝美術能力的教師,以每周為一個小周期,集中上述教師,給予漢語相關能力的培育,包括基礎知識、實踐技巧等。同時,教育工作負責人也應將漢文相關知識整理為數字化資源,發送給廣大教師,鼓勵其在工作之余進行自主學習。
試點培育是指各地教育部門可對區域內學校進行統計,選取2-3所開設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的學校,作為試點學校,選派能力突出、經驗豐富的一線教育工作者,負責對應學校的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在常規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可指導校內教師,通過“老帶新”模式加速校內教師成長。對目標學校的藏族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工作進行周期評析,了解積極經驗、梳理主要問題并謀求改善,作為后續工作開展的參考。積極經驗分享建立在集中培育、試點培育基礎上,建議教育部門對各學校的培育經驗和試點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如試點培育結果表明,“老帶新”模式可有效提升學校內教師的工作能力,使其語言水平、工藝美術專業水平均能得到明顯改善,教育部門可組織經驗推廣,每個學期由能力突出的一線教師進行流動教學,分別到不同學校進行教學交流和經驗分享,提升教學經驗的推廣效果。此外,校方也應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收集學生對當前工藝美術專業漢文教學的看法、學習訴求,學生訴求合理,應盡快給予分析和解決。如學生希望增加多媒體設備、獲取網絡資源輔助教學,校方應做財務方面的安排,或申請撥快購入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工作。
(三)提高教材實用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漢語教學環境
1.提高學生對漢語的認識,明確漢語學習的重要性
提高藏族學生對漢語的認識,也明確學習漢語對工藝美術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當前世界上一共有一百多個國家在教授漢文課程,有億人正在學習漢語,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國人,學習漢語更加重要,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和漢文并不沖突,學好了漢語能夠讓自己的作品走向更遠的方向,也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藝術作品,從而讓藏族文化藝術被更多的人熟知,實現對傳統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國家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扶持,是為了實現文化的多樣性,讓文化走向多元一體。面對多元文化帶來的變化,藏族學生應正視該問題,用漢文表述自己的作品,在未來就業和文化交流中使用漢語,突出語言的社會功能。
四川省藏文學校的管理者表示,這些學生基本都是來自藏族的,他們大多數是農牧區的人,剛入學時學生只能使用藏語交流,基本不會漢語。但學生學習的專業是工藝美術,為了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漢語必須會說。從第一年入學開始,學生就要學習漢語普通話,同時教師還會對學生進行漢語、藏語雙語教學[3]。
2.構建開放的漢語教學模式
西藏美術發展源遠流長,從石器時代的細石器、磨制石器和陶瓷藝術開始,歷經遠古時期、吐蕃王朝時期、宋元明清時期,數千年歷史沉淀,形成了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內容廣泛的藝術文化特征,涌現出諸如唐卡、擦擦、風馬旗、多瑪班丹等眾多美術形式,展現出生氣勃勃、璨璨生輝的繁榮景象。針對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在對其展開漢文教學時,還應該保持西藏工藝美術的原創性,讓藏文化的神秘特色成為工藝美術專業走向世界的優勢,也為工藝美術學生和創作者提供靈感和素材。對藏區學生展開工藝美術漢文教育時,可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突破口,結合當代元素,提高西藏工藝美術的創新力,推動藏族美術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教師應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工藝美術專業漢語教學模式,藏族學生學習漢語與其他學生學習語文是不同的,他們學習的內容應更加偏向于工藝美術專業內容。實現工藝美術專業學習內容的開放,拓展美術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信息轉換的過程,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為學生選擇文本,讓學生看到自己農牧生活背后的藝術性,從最直接的角度看待專業,并展開漢語學習。
三、結語
總而言之,現代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各少數民族地區教育逐漸走向了融合與發展的道路,藏區學生多是農牧家庭,漢語言水平較低。為了提高工藝美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對學生的漢文教學,以此提高學生與他人的交流能力,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工藝美術作品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向祎.藏族圖案在高校美術教育的設計教學現狀和改革分析[J].美與時代(中),2019,(10):100-101.
[2]鄭德芝.淺談藏族高中生美術鑒賞課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7,(14):100-101.
[3]于若溪.聚焦藏族美術創作的民族心理嬗變[J].貴州民族研究,2019,(12):76-78.
(作者單位:四川省藏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