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嘎
摘要:草原紅色文化使者—烏蘭牧騎是祖國北疆草原的文藝名片,它傳播民族藝術的同時在促進地區和諧穩定發展。本文通過簡要的介紹烏蘭牧騎的發展歷程、杭錦旗民間文藝隊為主體的民間藝術概況,對于烏蘭牧騎與民間藝術聯合發展的意義做了一個粗淺的闡述。
關鍵詞:烏蘭牧騎 ? 民間藝術 ? 聯合發展
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是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文藝發展史的里程碑。烏蘭牧騎具有隊伍短小精干、隊員一專多能、流動性強、裝備靈活輕便等特征,是政府為在牧區民族地區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豐富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而設立的綜合性的基層文化服務隊[1]。烏蘭牧騎常年活躍在千里草原,承擔著文藝演出、宣傳輔導、生產幫助、生活服務等諸多職能,用獨具特色的文藝語言,訴說著內蒙古60多年來的繁榮發展。
一、烏蘭牧騎概述
(一)烏蘭牧騎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內蒙古地區存在著經濟基礎薄弱,地域廣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訊落后等情況,導致廣大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對于黨的政策方針的學習了解不夠及時、方便。為了解決牧區長期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影、演出、展覽、圖書的實際情況,1957年6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于蘇尼特草原,從此這里也成為了烏蘭牧騎精神的發源地。據《內蒙古文化志》記載,當時的烏蘭牧騎只有膠輪車兩輛、馬 6 匹、幕布 2 塊、煤氣燈 3 盞、樂器 5 件(三弦、四胡、馬頭琴、笛子、手風琴各 1 把)、服裝 4 套、播音設備 1 套、留聲機 1 臺、收音機 1 臺、帳篷兩頂[2]。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他們始終堅持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文藝工作為導向,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時隔62年后的今天,這支“紅色嫩芽”已經枝葉茂盛的遍布祖國北疆草原,從12人的工作小隊發展為75支隊伍擁有3000多名隊員的龐大隊伍,每年演出場次達到7000多場,成為草原上一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民族團結進步、邊疆安寧穩定的“紅色文藝輕騎兵”[3]。
(二)烏蘭牧騎走進新時代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充分肯定烏蘭牧騎工作者對事業的熱愛,對黨和人民的深情;充分肯定烏蘭牧騎精神,肯定烏蘭牧騎在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勉勵他們繼續“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2]。習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給烏蘭牧騎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新的任務。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同志在《一首永遠動聽的草原牧歌》一文中談到在“新時代,烏蘭牧騎必然要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要求烏蘭牧騎要擔負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使命[4]。
二、狹義的民間藝術概述
民間藝術是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藝術文化的另外一種展現方式。當前社會各層面和民間蘊藏著大量的文藝團隊和愛好者,實力強大、熱情高漲。他們當中有的可能經歷過專業的訓練,有的只是在工作之余的時間自己摸索成才。但最終的職能與烏蘭牧騎有相同之處,他們也扎根群眾沃土,甚至有的就是來自人民群眾,通過藝術服務傳達時代的聲音,表達人民的心聲。他們渴望有一個舞臺,通過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華,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精神上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遠古以來蒙古族是個多才多藝的民族,以杭錦旗阿斯爾嘎查為例,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鄂爾多斯民歌、傳統民族樂器在民間一度盛行。每當有盛大的節日、那達慕或多人聚集的活動,總會聽到揚琴、四胡、三弦、笛子等傳統樂器的優美旋律和鄂爾多斯民歌的大串燒。那里或許沒有藝術專業的人,但是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彈奏樂器,唱起民歌。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幾個就可以組合成一個樂隊,一起唱歌歡快起來。然而這樣的民間藝術也有過一段低迷時期。進入21世紀后的十余年里,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對生活追求的轉變,傳統樂器成為了家里的擺設。但是這幾年來,人們也意識到民間藝術需要傳承發展,不然這一代人之后它將變成歷史,就會慢慢的從人類舞臺消失。現在各類民間藝術隊像雨后春筍一樣遍布錫尼鎮的各個社區、蘇木嘎查,到2019年共有60個民間文藝隊,都有自己的組織和管理模式。如杭錦旗巴拉貢民間文化藝術團由17位演員組成,每逢元宵節、建黨節、國慶節、新年會在鎮里的戲臺上專場演出。此外藝術隊在作品創作上下功夫,排練出由團里編劇新寫的民歌《新鄂爾多斯歡迎您》、《來了一回巴拉貢不想走》等優秀作品,得到觀眾高度認可。他們演出的地點也由鎮里的固定戲臺,擴散到居民比較集中的昌漢白村、興建村及工業園區的大廠礦等劇場,甚至在全旗的文藝調演上展示過風采。
三、烏蘭牧騎與民間藝術聯合發展的體現及其意義
習總書記強調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烏蘭牧騎堅持扎根草原、服務群眾、不斷創新、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 如何整合和運用好民間藝術隊這支強大的隊伍,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文藝大軍中的重要力量,正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群眾中喚起藝術家,并使他們得到發展”的具體體現。
如為探索新時期群眾文化生活發展新方法,杭錦旗烏蘭牧騎走進社區進行文化惠民輔導。隊員們和各文藝團體主創人員進行座談時,大家各抒己見,現場氣氛熱烈,體現了藝術思想的碰撞和大家良好的藝術風范。烏蘭牧騎副隊長劉紅艷說:“我們將盡職盡責,提高社區居民的積極性,把群眾優秀的劇節(目)推出去,把烏蘭牧騎和社區緊密團結在一起,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道路”。還比如作為“古如歌之鄉”的杭錦旗舉辦了“傳承文化根脈 共筑民族未來”第七屆鄂爾多斯古如歌大賽。并組織杭錦旗當地牧民、退休教師、中小學生等51人組成的杭錦古如歌藝術團應邀赴蒙古國參了由世界民俗節日協會主辦的亞洲第一屆民俗錦標賽。杭錦古如歌藝術團憑借古如歌風情歌劇《杭錦婚禮》在2019年亞洲民俗節上大放異彩,斬獲民俗民風團體演出二等獎及高質量節目特別獎2項大獎,并獲得了在世界民俗錦標賽(世界民俗節)中展現世界民俗藝術的資格。
通過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民間是藝術創作的沃土,同樣民間有著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們。筆者認為烏蘭牧騎與民間藝術家們的相互交流學習不僅擴大了文藝隊伍,同時加強了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的傳承和發揚。從而共同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思想精深的、傳得開留得下的藝術精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并且也實現了民間藝術家們的舞臺夢。因此筆者認為烏蘭牧騎與民間藝術聯合發展是新時代民族藝術發展道路新的出發點,它將打通烏蘭牧騎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四、結語
新時代烏蘭牧騎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回信精神,發揚傳統、推動創新、擔負起新的使命,帶動民間藝術聯合發展,凝心聚力再出發,讓優秀的文藝作品走出草原、走向世界,用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講述內蒙古的故事。同時加強年輕一代的培養,在民族藝術行列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確保民族藝術代代相傳、源源不斷的同時挖掘年輕人的創新思維,讓藝術永不褪色。
參考文獻:
[1]阿拉塔.烏蘭牧騎的發展歷程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8,(12):55-57.
[2]劉新和.關于烏蘭牧騎的回顧與思考[N].內蒙古日報(漢),2017-12-15(010).
[3]趙娜.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烏蘭牧騎服務人民群眾發展概述[N].內蒙古日報(漢),2019-6-17(002).
[4]蘇向宇.關于創新開展“業余烏蘭牧騎”建設的幾點思考[N].鄂爾多斯日報,2018-12-3(003).
(作者單位:內蒙古杭錦旗烏蘭牧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