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要: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過程中,在我黨一代又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全黨團結一心,英勇奮進,帶領我國人民不斷取得新的佳績,從而促使我國的社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不忘過去,才能更好的前行。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之際,本文對我黨40年來的發展理念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對40年的發展經驗進行了深刻總結。以此促進我國未來的發展更加美好。
關鍵詞:改革開發 ? 40周年 ? 發展理念 ? 經驗總結
1978年,在我黨面臨嚴峻的形勢考驗的關鍵時刻,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一致決定實施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的決策。轉眼間,40年過去了,縱觀當今社會,其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一項“偉大革命”,通過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破除了一切障礙,開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一、黨的發展理念變化
(一)堅持社會可持續發展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社會發生巨變的一個年代。在這一時期,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市場經濟體制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市場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1992年舉辦的十四大,更是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目標。這為進一步發揮市場經濟在社會發展建設中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如此同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早期經濟建設較為粗放,對于資源的消耗非常嚴重,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如環境污染加劇,貧富差距加大等。面對這一發展困境,江澤民等領導人審時度勢,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未來社會發展建設中,要實現經濟、人口、環境、能源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1997年,十五大中,江澤民總書記對當時的社會發展進行了總結,提出要走一條“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隨后2002年,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正式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國策。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促使我黨的發展理念由經濟建設轉向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尤其是針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可持續發展理念,各地區政府普遍予以關注,并積極制定應對策略。這也為后來我國的生態機制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實現社會科學發展
進入千禧年之后,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進一步提升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與此同時,對于環境造成的損害也不斷加劇,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以胡錦濤總書記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可科學發展觀。這又促使我黨的發展理念進一步發生變化,同時內涵也更加豐富。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更加全面,也更加明確。而且,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逐步實現,構建和諧社會也成為我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工作內容。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也由此引發了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比如城鄉二元經濟發展模式下導致的區域城鄉區域發展非常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社會沒有保障體系等。科學發展的理念讓我黨在執政建設中更加重視政策制定內容的全面性、科學性,它既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要促進政策的落實具有科學效果,能夠真正全方位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確保國家變得更加強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與生態環境相處更加和諧,進而實現社會建設的長治久安。
(三)新社會發展理念
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的國內形勢與國際局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內方面,經發展進入新常態,政治反腐力度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機制逐步形成;國際方面,金融危機余波仍然存在,國際貿易保護勢力抬頭,這些對于我國的社會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對此,在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向著“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因而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需要對經濟增長模式進一步優化,以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在這一大背景下,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及通過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推動科學發展觀的細節落實,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這些新的發展理念為我黨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建設更加實用。可以認為,新社會的發展理念是對于這40年我國改革實踐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于過去40年治國思想的升華。新社會的發展理念提出既滿足了我國新時代完成小康社會建設,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整體要求,同時又保證我國民眾能夠共享改革開放的實踐成果。所以,這一理念的提出對于推動我國新時期的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開發40年經驗總結
(一)經濟建設是黨的工作重心與根本
縱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提升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為我黨的國家治理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開始,在短短的40年時間內,我國的經濟建設可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根據相關數據統計,1978-2017年,我國GDP平均增長率為9.58%,2017年GDP總量為12.2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位,與1978年相比增加了將近35倍,人均GDP達到8813美元。通過這一組組數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這些生成就的取得都是源于當初實施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英明決策。2012年,十八大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地位,這也是對我國經濟建設這一發展國策的肯定。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制度的日益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政治制度改革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這也為我國未來的發展與建設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社會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執政為民,一直以來都是我黨堅守的執政原則。事實上,當初實施改革開放也是對“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政治理念的良好體現。上世紀70年代,“文革”剛剛結束,社會一片凋敝,民不聊生。為了對人民負責,帶領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我黨毅然決定實施改革開放,發展社會生產力。從此,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逐漸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以人民為中心”是我黨執政建設的一大重要歷史經驗。尤其是伴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改善使得人們更加關注人身權利的實現。這在客觀上也要求我黨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更加重視以人為本,將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心,一切都圍繞著人進行。對于這一點,習近平同志也在十九大中提出了明確要求,認為以人為本的治理思想,也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最根本的觀點。所以,在我黨執政中,要始終把人作為執政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作為重要的工作方向。這也是我黨從改革開放以來帶領人民不斷開疆拓土,取得發展成果的關鍵。以人為本既是我黨在改革開放40年實踐中總結形成的歷史經驗,也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客觀要求。對此,我黨執政人員應該高度重視,積極轉變理念,將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貫徹到日常的政務管理中,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
(三)必須重視提高黨的領導能力與水平
黨的領導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從我國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成果來看,不斷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將困境轉變為逆境,是我黨能夠成功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重大經濟建設成就的主要原因。回顧這4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之路,也并不平坦,而由于我黨領導能力不斷提高,執政能力不斷提升,才能化險為夷,面臨各種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而正確決斷,最終幫助我國在改革開放找那個取得重大成就。所以,重視提高黨的領導能力是我國40年改革開放發展積累的另一重要歷史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國家,哪個政黨,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么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通過這一番話我們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改革開放40年以來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的自豪感。2020年我國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并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而努力奮斗,要實現這些建設目標,除了一如既往的保持我黨的優良作風,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要重視不斷提升我黨的領導能力,不論面臨多么復雜的國內外局勢,都能從容不迫,正確決策,從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更加光明的方向前進。
三、結語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理念是指導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在改革開放40年的風雨洗禮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離不開科學的發展理念。在新時期里,我們黨仍然需要在改革中不斷摸索,不斷革新理念,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事業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旭明,吳家慶.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發展理念的歷史變遷及其現實啟示[J].湖南社會科學,2018,(03):48-55.
[2]五個關鍵詞讀懂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覺醒[J].理論導報,2018,(05):45-47.
[3]程承坪,胡姜.中國經濟奇跡探析——寫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J].河北學刊,2018,(03):129-141.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