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本霞 王守貴
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首推產業振興。它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諸佛庵鎮是毛竹資源大鎮,竹產業是該鎮支柱產業,竹產業發展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發展壯大竹業支柱產業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諸佛庵鎮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1、諸佛庵鎮竹產業基本概況
安徽省霍山縣諸佛庵鎮地諸佛庵鎮地處大別山腹地、霍山縣西北部,全鎮總面積180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是一個集山區、庫區、老區為一體的山區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環境優美鎮、省級竹產業集群專業鎮,被中國竹產業協會、國家林業局國際竹藤中心授予“中國竹制品名鎮”。竹產業是諸佛庵鎮傳統優勢產業,毛竹基地面積突破15萬畝,占全鎮總面積的55%,毛竹蓄積量3000萬根,年采伐量達600萬根,是“安徽竹子之鄉”、“江北毛竹第一鎮”,占全縣毛竹的三分之一。竹產業發展事關該鎮產業振興之根本,也事關竹農脫貧增收奔小康的全局。
①不斷加大竹產業基地投入,以竹產業科技園區為示范,著力提高竹產業基地的投入產出效率,形成環境優美、質量優良、集筑業、茶葉旅游觀光一園多用的竹產業基地。
②以竹加工企業為龍頭,打造竹加工特色經濟。201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5.3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78億元、工業總產值22.5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24萬元,實現勞動力就業7千余人,其中:竹產業產值15億元,占經濟總量的59%,形成了以竹集成材、竹地板等5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全鎮發展竹加工企業106家,竹加工作坊260家,有效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竹農增收。在產品銷售模式上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新增電商企業10家,新建就業扶貧驛站四個,實現了產品網上銷售,為竹加工企業發展和竹農增收提供了平臺;在搭建創業平臺上,利用原三線企業搬遷遺留的舊廠房,積極引導竹加工企業入駐,助推全鎮竹業經濟健康平穩發展。
③以服務產業為突破、以特色農產品為載體、以竹業旅游為抓手,結合紅色文化游、休閑生態游,開發森林探險、竹海漂流等多種新式的特色旅游項目,打造以竹業為特色的高品位休閑旅游度假區。
2、諸佛庵鎮竹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竹產業規劃起點不高,竹產業布局較小,形不成“拳頭”。毛竹產業基地特色不明顯,竹農營竹模式流于傳統;毛竹加工功能弱化,項目實施散亂,各自單打獨斗,產業鏈條處于初級階段;三產規劃不力,形不成系統,只是各自為政,造成產業發展規劃總引的保障措施乏力。
②林種結構不合理,呈現竹進林退現象,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各級大力新栽毛竹,諸佛庵鎮毛竹園面積從1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5萬畝,呈暴發式增長,擠占了其他林種發展空間,加之毛竹是一種霸道的草本物種,其根在地表一尺左右,土壤腐質層的營養便于吸收,毛竹呈現瘋長,違背了自然物種的多樣性原則,加之毛竹的保水性能明顯弱于其他書中,竹園的涵養水源能力弱化,一遇極端暴雨天氣就易形成洪災。毛竹面積比例過大對林業生態造成影響。
③農村竹加工產業發展處在低水平。主導加工產業不明確,規模不大,品牌不響,效益不好,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急需進一步深化。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傳統產業投入大、收入低,新興產業缺技術、缺資金,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急需加強。
④發展三產有豐富的資源,但第三產業開發滯后。毛竹生態、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慢,竹文化、竹旅游和三產服務業等軟實力打造不夠。
3、提出幾點措施和建議
①加大組織和領導力度,強化科學規劃。
加強毛竹產業化的組織領導,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成立專門領導組織,由相關單位和部門參加,明確責任,專人負責,落實各項措施。高起點規劃布局竹產業,立足現狀、著眼長遠、謀劃全局、穩步推進。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減輕市場主體負擔。依法、公開、有序的開展毛竹林地流轉。整合資源,壯大規模,特別要做強龍頭企業,提升產品市場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②加強環境保護力度,致力綠色發展。
按照生態優先,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協同發展原則,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適度控制竹林擴張,壓竹擴木,減少毛竹園在林地面積的占比。保證諸佛庵毛竹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大對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竹業的綜合、循環利用。嚴格控制污染企業的準入,致力綠色發展。只有實現綠色發展才符合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真正實現市場在調節竹業經濟的主導地位。
③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推動作用。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完全的市場調節仍然不能有效的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行為,這就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與推動。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綠色消費規劃引導機制推進綠色發展激勵約束機制,構建綠色發展督查考核機制。政府還應當進一步的完善生態環境的專項補償機制。整合毛竹產業的發展項目資金,拓展各種資金渠道,規范和加強資金的吸收和投入機制,切實落實資金保障工作,落實好國家政策資金等。以綠色政策為保障,形成綠色發展長效運行機制。
④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強化科技支撐
結合諸佛庵毛竹工業發展的實際和企業現狀,重點抓好企業家隊伍和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企業家隊伍的培養機制,加強毛竹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同時依托大專院校和省市科研部門的技術力量,搭建企業與科研單位科技合作平臺,建立產學研基地,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進村入戶,到林地現場開展咨詢指導,加強地區間、省際間的技術合作和技術培訓。提高毛竹的高質量高利用率的開發,以綠色技術為引擎,促進竹產業結構的升級。
(作者單位:1.237200中共霍山縣委黨校;2.237200安徽省霍山縣諸佛庵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