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娟
在農村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存在,能夠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進步,而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也關系到整個農村的發展情況,因此也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政府等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旨在能夠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整個農村地區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健康的農村經濟發展依托于科學、合理、有效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反過來,一個成熟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也會促進農村經濟邁向規范化,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1、農村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我國逐漸開始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想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相關措施和政策,必須要加強對農村經濟的管理工作。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圍繞健全管理體制、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重視程度以及加強資金的運用管理等多個方面。只有能夠妥善處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管理農村經濟,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要做到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保證當地農民的收入,大力推行惠民政策,為人民謀福利,求發展,實現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從而促進我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村經濟。
(1)提供制度保障與支持
農村經濟管理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與支持。在不同的農村區域制定相應的農村經濟管理制度時,根據不同區域進行不同分析和策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保證遵循農村經濟發展規范制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當地村民切實解決遇到的問題。
(2)提供理論指導與解決方案
農村經濟管理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指導與解決方案。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新節點。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科學技術手段以及網絡的普及推廣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便利條件和理論指導的方向,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也為當地農民帶去了福音。
2、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1)管理體制仍需優化
成熟穩定的經濟管理體制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支撐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發展狀況來看,原有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不能夠適合時代發展,迎合市場經濟模式,因此廣大農村地區需要采取相應措施,政府相關部門實施相關政策,中央和地方共同聯手,進行戰略性試探,從而解決問題。
(2)農業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問題是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業資金作為農村經濟管理重要的強有力的支撐,在管理工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充足且完備的農業資金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但是我們還要明確的是,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人口眾多,盡管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加大經濟投入,但是各個地區所分配的資金數額十分有限,覆蓋面較小,由此可見,因為農業資金不足帶來的問題不可忽視。
(3)管理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農村經濟管理體制,資金等方面已經足夠成熟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經濟管理隊伍建設問題,專業型高素質人才的引進能夠進一步保障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因此,要想提高經濟水平必須堅持管理隊伍建設。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管理團隊由當地村民組成,盡管這有利于按照實際情況開展工作,但是當地村民的自身綜合素質并不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契機和提升。缺少專業的理論知識,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這些都導致了經濟不能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3、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策略與建議
有針對性的策略與建議能夠更好地開展和推進各項工作,也能夠更好地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
(1)創新農村經營發展模式
加快農村經營方式,實現農村經營方式的轉變和創新。根據市場經濟模式下的發展模式進行創新改革,積極發展新型農業集體經濟,由地方政府帶頭,成立農村經濟發展的適配性服務組織,大力扶持新型的經濟發展合作機構,建立健全農村經濟發展的保護機制。
(2)提高農業資金使用效率
政府相關部門加大農村資金投入量,使得農村經濟正常運轉得到了保障,農村的基礎設施等方面也得到了維護和更新換代,在此基礎上,更要提高農業資金效的率,促進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切實提高農村農業項目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這也保證了在提升資金利用率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村經濟管理能力。
(3)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建設
一個優秀的農村經濟管理對于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保證及時加強本地農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給予他們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其次,政府應該加大獎勵程度。鼓勵更多具備專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來到當地參與到管理工作中,同時帶來先進的技術指導;最后,應該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及時對管理隊伍進行培訓和考察,旨在提高經濟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從而促進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
(4)因地制宜進行管理
我國農村地區雖然地域廣闊,但是每個不同的區域還是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別。因此,一定要實現因地制宜地進行管理和建設,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依托屬于自身獨一無二的地域優勢,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再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管理機制,使得經濟模式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
總的來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重要力量。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城市、農村兩手抓,爭取共同進步和發展,然而,在農村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及時調整和管控,同時農村地區的居民也應該努力解決問題,緊跟時代腳步,創新思維,轉變思想,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機遇,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管理能力,保證農村經濟管理質量,推動農村經濟更能夠迎合市場經濟,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作者單位:152400黑龍江省慶安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