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云南 保山 678200)
作文是對自身思維的高度凝練和表達,在目前高中學生作文中不難發現,學生不僅不知道自己要寫什么要表達什么,甚至會出現通篇仿寫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學生寫作思維的缺乏,同樣也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忽略了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培養。寫作思維應當是貫穿整個作文的脊骨,沒有脊骨的作文縱然每塊血肉都很強健,依然是缺乏靈魂無法站立的個體。教師在開展語文作文教學時,往往重視學生的素材、語言積累和組織語言的能力培養,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面對不在日常訓練范疇或較具新意的寫作題材時,就顯得不知所措或寫出的作文差強人意。同時,忽略學生寫作思維的培養也造成了學生在提筆寫作時的信心缺乏,學生對自己所寫出作文唯一的參照點就是寫的像不像,一旦出現腦海中記憶對象模糊或不確定,就難以下筆或大腦空白。
作文分值在語文試卷中占有極大地比重,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會著重突出對學生寫作模式的訓練。教師常常以作文書和文摘雜志為媒介,讓學生通過不斷地閱讀去積累好的詞句,對好的寫作模式進行模仿,讓學生大腦對寫作形成“肌肉記憶”。然而,一篇好的作文,必須融入學生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充滿血肉情感的優秀作文,在創作前必須要有好的表達技巧,巧妙的表達不僅能將情感恰當融入字里行間,又能在不讓人感到“強說愁”的基礎上引發共鳴。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對學生寫作模式的進行統一教學,例如,寫文章的步驟和模式總是要求學生“龍頭”“鳳尾”多引用多仿寫。導致學生無論寫何種類型的作文,都始終走不出固定的思維圈,寫出來的作文東拼西湊,“四不像”,既沒有對平時的素材積累的活學活用,又沒有自己的思想內涵。
隨著國家教育制度和新課標的不斷深化改革,語文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文化學科教學,而是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一點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上更應有所體現,因為高中生的心智逐漸成熟,社會經歷也有所豐富,對于在作文中的自我表達需求不斷加深。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基礎文化積累的內容,更要給學生提供精神和思想上的養分。語文教學中給學生提供的思維培養內容核心在于:發散性思維和獨立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對固有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升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對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對待作文題材的審讀,要抓住其中細節并進行辨證的深度,打破固有思維,對學生基礎文化的運用也要加以引導,靈活變通。獨立思維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來源和關鍵,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并盡量獨立完成,而不是讓現有的教材解讀文物或作文技巧文物替代學生思考。只有把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思維培養的方法相結合,在教學中積累知識,在積累的過程中自我感悟,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或成績考核中達到理性的效果。
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寫作思路的培養同樣是十分關鍵的,一篇作文立意的深度就決定了它的高度。一般的、普遍的寫作思路教學只能讓學生對于寫作的程序和方法有大致的了解,對提升作文的質量水平并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寫作思路進行培育時,首先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路講出來,盡可能多的了解到學生個體的寫作特點和習慣。學生講完后,應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助學習,學習彼此之間好的寫作思路,挖掘其中的閃光點。然后,教師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寫作思路的情形下,把學生的特性與教學目標相結合,針對學生思路中不好的,普通的觀點和技巧進行摘除,把精細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教給學生。寫作的思路不可能一成不變,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寫作思路的過程中,應該帶給學生“精品化”寫作的思想態度,即寫作的思路和方法不在于多和雜,而在于“精”,在于高質量。對于一個特定寫作對象和題材的寫作思路上不是無限的,更不是越刁鉆越背離主流價值觀就能夠博得眼球,而是應當注重如何在大數量的作文作品中脫穎而出。“精品化”寫作思路的核心就是對學生作文的質量要求,在以往“我以我手寫我心”的思路層面進行了創新與發展。
以往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課堂總局限于教室之內,對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的能力沒起到有力的作用,甚至降低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新時代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應積極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置身于自然和實質性的人文環境中去感悟寫作并激發其寫作的靈感。實踐活動是對課本知識的有益補充,因為山川河岳本身就是知識,其中就蘊含著自然規律和哲理;人文建筑本身就是人類優秀思想的結晶,學生對現實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對象,更容易理解和運用。組織實踐活動已經是改善高中作文教學必不可少一環,其中的價值意義已逐步被認可和推廣。
本文就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應的解決方法做出了探究,結合個人經驗,提高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水平應從學生、教師及學校整體規劃,三者結合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