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芬
(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段潭初級中學,江西 豐城 331129)
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它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所以在語言教學中,必須把兩者嚴密的結合起來。我們知道,在小孩開始學習語文,也就是中文的那天起,教師就在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灌輸,但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多數時候是強調學生的發音、詞匯量、語法和閱讀寫作,常常對語言的文化背景并不是很在意,這也讓教師忽略了在英語閱讀和寫作中同樣需要文化背景的支持,否則就會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因為文化差異而鬧出笑話或者在閱讀交流中因為文化意識的欠缺造成不知文章所云和尷尬的局面。在交際時,有些學生用中文習慣去表達對外國友人的關心,比如中國人見面后常用的問候語是“您吃了沒?”,把這個習慣用到和外國友人的交流中,就會使他們產生奇怪的感覺,因為他們見面后經常談論的是天氣,或者直接的問候;還有些學生在交流時不注重話題的選擇,因為在中國詢問別人的薪資是表示關心或者單純的了解情況,而在英語中,這樣的交談會使其反感,因為在他們眼中這是侵犯隱私的行為。而這樣不愉快的交談會讓學生產生陰影和心理芥蒂,進而影響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教師應該站在長遠的角度,不要只注重當前的英語學習效果,要讓學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文化背景進行培養,讓學生學習英語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我們從開始上英語課的那天起,就被要求上課前要有這么一段簡單的問候:“Good morning ,teacher”,“Good morning ,sit down please”,“Thanks”。我們每天都在用這樣的語句進行稱呼問候,但是大家都忽略了teacher是種職業,這種中文式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以后的英漢互譯產生負面的影響,在西方國家,學生常常是在教師的姓之前加Mr、Miss、Mrs,對于職位上的稱謂表示,也沒有中文那么豐富。而且學生在看一些電影電視時常常會模仿里面的英語習慣,很多影視節目中喜歡在Sir的前后冠以姓氏,但在英語文化中,Sir就是單獨使用,教師在面對學生這樣錯誤的模仿時,應該及時的糾正。在國外,我們會經常見到小輩對長輩的稱呼多數是名字的昵稱,很少用aunt和uncle之類的詞,但是在中國,長幼有序,必須要有尊稱而且區分得比較嚴格,這些差異,教師應該注重比較,讓學生形成這方面的意識。
英語課本上經常出現的“What’s your name ?”,真正在英語交流的時候卻不常用,因為在西方國家,人們在進行交談之前都會先自我介紹,就算在特定場合必須要問對方姓名的時候也只是用“Your name ,please ?”,在他們眼里,假如使用“What’s your name ?”,語氣太生硬,感覺像是在審犯人。而且英語中初次見面時常常是以興趣愛好作為交流點,這與中國的傳統問候有所差別,另外,在英語教材中還出現了打電話,購物,就餐,祝愿等各種西方國家的風俗及習慣,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有所強調和講解。
在我們的眼中,龍是我們的神靈和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國家,龍卻是很兇惡的象征,這就像狗在我們眼中多數時候表示貶義,但是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口語:“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但是在我們眼中,這就是在罵人,因為在西方,狗就是家庭成員,狗表示的是一種親昵,教師可以找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或者自己創設情境讓這些抽象的習俗具體化,讓學生有個真實的感受,能加深對不同文化知識的印象。
中國人注重謙虛,委婉和含蓄。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覺得這是一種美德,當別人贊美自己時,盡管內心很認同也很高興,但還是往往會說自己做得不好、不行等。而西方人,當別人贊揚他們時,他們會高興的回答 “Thank you.” 來接受贊美和鼓勵,讓別人分享被贊美的快樂。又如,當被人問 “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中國人往往會回答“不用了”, “不客氣”,“不用麻煩了”等客套語。而西方國家的人則會用“Yes,please.I need …”或“ No, thanks.”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又比如,中國人送禮物的時候往往會說“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東西不好,請笑納”。而西方人會直截了當地說“I have a gift for you and I think you would like it”“This gift is especially for you, I hope you’ll like it.”
中國傳統的謙卑習慣在進行英語交流時也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我們常常用“貶低”自己來表達自己的謙虛之情,比如:甲:你這條裙子真漂亮。乙:哪里,還好了,你的衣服才好看,在哪買的呢。或者一女士在面對西方人士的贊美時,會覺得很羞愧而面紅耳赤,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羞辱自己而發怒,這些不同的差異常常會讓外國友人覺得很奇怪和疑惑,因為這在他們國家是很正常的事,面對這樣的交談,只要說聲“Thanks”就行了的,他們更不理解為什么中國人在面對家庭親人的幫助時很少說“謝謝”的行為。而且很多時候,中國式英語的道謝往往會讓外國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比如交流中別人向你道謝,中國禮儀中的回答應該要盡量的謙虛,就會回答說“It’s my duty .”或者其他的,但是這樣的話語常常或讓西方人士認為這不是你自己愿意的,是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其實你只要說“It’s my pleasure.”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應該要讓學生學會接受別人的贊美、道謝和學會向別人表達謝意。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注意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禁忌,比如宗教信仰,年齡,婚姻,收入等隱私問題一定要回避,而且對老人也應該平等視之,假如有謙讓老人或者照顧的行為,這些西方老人會認為你是嫌棄他老了,他會覺得你是在歧視他,所以教師對這方面文化差異的細節也要讓學生有所了解,避免造成誤會或者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