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秋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所字鎮中心校,吉林 松原 131400)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該教學新理念也體現在每堂課的課后練習中,“新課標、新理念、新實踐”活動中倡導:“人人參與有價值的練習,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練習,不同的人在練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那么,在實施新課標中,教師該怎樣精心設計自己的練習呢?從以下三點進行論述:
教學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教學目的應該和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緊密結合,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也要按照教學目的的設定來進行合理的安排,本文提到的學生的課后練習其實也是實現教學目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學生的課后練習的安排與設置也要符合教學目標的設定,傳統的重復練習屬于一種盲目的練習,對學生的課程進步的輔助作用是有很大限度的.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要做到既有目的性也要有針對性,練習的設定不僅僅要符合因材施教,也要做到相應的因人施教.每一次練習的設定要以學生實際的學習現狀做參考,練習的難度要與學生們的自身知識掌握程度相對應,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首先應抓住教學中的重難點設計專項練習;其次,還應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之處設計專項練習.根據作業中普遍存在的薄弱進行專項習題的設計,使得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識點.例如,在“平均數應用題”中,關鍵之處在“尋找總數量和總份數”,可以針對這個重難點設計尋找總數量和總份數的練習,讓學生在比較、練習中明晰概念.又如,學生學習了“質因數”、“分解質因數”、“互質數”后,容易把它和前面的“質數”混淆起來,也可以設計專項練習,使學生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對比,準確掌握知識.
練習的層次性中體現了練習設計的好壞.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教學設計和學生的練習層次.讓學生的學習內容,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環環緊扣,逐步提高.為有利于學生新舊知識的溝通,拓展學生思路,教學設計的內容要有變化,不能一成不變,在基本練習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思考性練習,以利于學生加強實踐,促進知識向技能、智能方面轉化.與此同時,還應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避免中國填鴨式教學,讓學生死記硬背,無法真正吸收所學知識,要充分體現出信使的教學模式,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數學活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和提高,讓每名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
練習的層次性還要和練習的整體性相結合.從學科教學任務的整體出發,我們在設計練習時還要注意練習的整體性.數學知識結構本身邏輯性、連貫性比較強,我們還應該認真分析課題在本單元、本書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們內部的相互聯系、知識的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練習,注意知識系統的整體性、連貫性.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活動的傾向,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強化的作用.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可以在課堂練習中主動地、輕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練習中來,這樣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的練習設計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正如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為了促使學生在練習中獲得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有一天,猴媽媽從瓜田里摘回了一個大西瓜.回家后,它把兩個小猴子叫過來,將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兩份,正要分給兩個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來:媽媽,我要吃兩塊,一塊太少了.接著另一個小猴子也吵了起來,它也要吃兩塊.這下猴媽媽為難了,因為兩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謙讓,家里又只有一個西瓜.誰能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來幫助猴媽媽解決這個問題呢?使學生對本練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所出的習題一定要具有思考性,操作性,靈活性以及迷惑性.通過讓學生練習這種習題,可以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想法更加靈活.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課堂氛圍也會變得更加濃郁,這樣的學習過程更加符合現代課堂教學開放的要求.教學開放包括課堂的開放和學生思維的開放.要全面落實開放式教學,前提是要有開放式的習題做基礎,因此,教師要多準備一些開放性的習題讓學生多練習,這種開放性習題因其具有多向性及發散性,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