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婭 錢穎東
(1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團山小學,云南 建水 654311;2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白家營小學,云南 建水 654311)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關注點有所轉移,它從傳統知識逐漸遷移到思維實踐層次,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實現思維可視化優化,這就是“思維可視化技術”理論。在思維可視化技術理論中存在多種學習思考方法與路徑,例如思維導圖、概念圖、流程圖以及模型圖等各種圖示都能在其中有機結合形成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新圖示,實現對知識內容的呈現、傳播、存儲與交互,這就能夠為學生形成可視化思維,而且該思維內容更易于學生直觀理解,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思考能力都很有幫助。
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滲透應用應該講求教學目標清晰化。因為該學科本身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培養非常重視,同時也注重對學生的能力與知識優化,希望分類提出教學目標實現多方面元素的有機結合,實現教學互動影響,滿足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多元化目標達成。
第一,要保證技術統領與教材目標有效把握,強調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展開思維導圖教學過程,統領教學目標。結合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其教學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和人類生活并展開討論過程。而教師應該合理運用思維可視化技術與傳統教法展開整個教學過程,配合課堂教學組織交流內容明確該學科教學過程的三維目標,全面推進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鼓勵他們能夠在預習中自學字編提綱內容,且根據提綱內容結合自身理解能力最后繪制出思維導圖,以此優化提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課堂學習豐富體驗。
第二,要再次結合思維可視化技術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預習過程進行優化。預習過程中的可視化思維技術應用旨在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協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學習習慣。例如基于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思維導圖就能確保課程教學的目標清晰,并滿足教師教學中所提出的“三要”標準:即要明確學生學習的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要精確化定位當堂教學內容,同時保證預習指導過程的有效性;要提出具體的預習內容保證教學任務的可操作性有所增強。這里列舉一例,在《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的《我做志愿者》一課教學中,教師就第一步為學生設計了清晰的預習題目,希望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各個國家的實際地理位置,同時繪制方位圖,同時結合互聯網信息了解該國家的風土人情與地理氣候特征,結合這一列內容就能制作思維導圖,教師也就實現了基于預習過程方案設計的思維可視化技術完美應用。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親自完成該流程的所有實踐操作內容,結合預習任務為學生分組并要求他們通過組內交流將思維可視化技術中的思維導圖內容與信息技術內容聯系到一起,發揮思維可視化教學應有的教學功能作用,確保學生在當堂課的預習過程更加完整和開放。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要做到教學過程靈活與評價多元,所以它還應該運用到思維可視化技術內容,確保同步促進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過程。需要明確一點,思維可視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應該是具有雙向性的,教師一方面傳授課程內容,一方面給出客觀評價,要形成多向性、多元化的教學過程與評價機制,確保思維可視化技術應用背景下的教學過程內容與評價內容能夠結合學生情感體驗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與被評價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錯誤,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并學會如何自我反省。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中就有《我的這6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回憶自己小學六年的成長經歷,寫成“我的成長記錄”,并結合這一話題展開課上思考討論。當然在課下,學生也要搜集自己在六年小學生活中的所有照片、所經歷的故事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總結自己學到了什么、認識了誰、包括與教師共同學習的經歷。結合這些資料,學生就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一棵“成長樹”,將自己的經歷線作為主干,將照片和故事細節作為分支,并點綴其它同學與教師的評價內容,這就基于思維可視化技術制作成了一棵有關該名學生的6年小學成長經歷樹圖。而教師與同學有關學生的表現評價也是相對客觀和輕松的,此時課堂氛圍也完全活躍起來,教師最終可給出中肯的評價,總結每一名學生6年來的小學表現,并希望他們能夠在隨后更高一階段的學習中再接再厲。而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所給出的評價中肯且親切,在評價中也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凈化,內心被極大激勵[2]。
“人的頭腦并非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這是古希臘智者Protagoras對人類的哲學啟示。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就應該成為點燃人類頭腦之火把的重要媒介,利用思維可視化技術照亮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與道德辨析能力,鼓勵他們在理論中見思路、在實踐中見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