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祝英
(福建經貿學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閩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閩南民系 (當地人民)在長時間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有關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閩南人崇尚務實、開放、平和的生活方式,倡導“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追求,具有冒險開拓、團結拼搏、重教崇文、兼收并蓄的優良傳統。閩南文化的內涵即為“無畏的開拓精神、努力敢闖的打拼精神、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所包含的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包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飲食生活習俗、服飾習俗、建筑習俗、民間習俗)、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閩南方言等。以及南音、南戲、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藝構成的閩南獨具特色的“五南”文化。
當前,開展閩南文化研究,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廣泛聯系海峽兩岸閩南人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需要;既是當前弘揚先進文化的題中之義,也是建設海峽兩岸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此,作為教育機構、作為地處閩南地區的中職校,研究、宣傳閩南文化對于閩南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那么如何將閩南文化有效地滲透到中職校中呢?以筆者所在的中職學校(地處泉州)為例,對于在中職校進行閩南文化的滲透性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閩南文化以閩南方言為載體,存活于閩南方言通行的社會之中,據統計,國內外認同閩南文化、生活在閩南方言圈的,大約有8000多萬人。承載閩南文化的閩南方言,至今還在大量使用著古漢語的“鼎”(鍋)“冊”(書)、“箸”(筷子)、“晝”(中午)、“目”(眼睛)等基本字詞。因為有了閩南方言,流行于閩臺兩地的宋元南戲梨園戲、以丑見美的高甲戲、閩臺互為流轉的歌仔戲、充滿諧趣的民間“講古”、世界一流的提線木偶和布袋戲,始終保留著古老的傳統色彩。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瑰寶”的南音,其優美的旋律至今仍縈繞在兩岸同胞之間,其唱詞標準音還必須是閩南泉州話。而今,隨著全國各地到閩南地區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增加,其子女就近就讀于中職學校的也不少,因此,在中職校園中舉辦有關閩南語的相關文體活動既是傳承也是一種宣傳。例如:1.在中職校中舉辦閩南語歌手大賽,并常態化。閩南語歌曲所傳唱的內容,大多描寫閩南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場景,感嘆人生又勉勵進取,極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其歌詞一般純樸通俗又感情豐富,旋律充滿韻味又易于傳唱,且很多閩南語歌曲也已耳熟能詳。舉辦閩南語歌手賽,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又能普及推廣閩南語,通過歌曲了解閩南文化,比如歌曲《愛拼才會贏》就唱出了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2.舉辦閩南語聽寫大賽,由主持人說閩南話中的詞、一段話、俚語,由參賽者寫出普通話或進行接答,在賽題中可涵蓋滲透閩南文化中的生活感悟、理念等的相關內容。在這兩種活動中,面向的對象基本都是懂閩南方言的學子,在比賽中他們用相同的語言,體會和感悟著相似的社會習俗、生活理念,再加上組織者在內容上的積極引導,使學生在無形中加深了對閩南文化的認識,在意識形態上也能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閩南的一些傳統民俗活動中也能很好的體現閩南文化以及閩南人的智慧和精神,因此也可以在中職校中舉辦一些相關的文體活動,例如:1.在校內游泳池舉辦龍舟拔河比賽活動。賽龍舟是閩南地區的傳統活動,而龍舟拔河需大家齊心協力,步調一致,考驗隊員的毅力和耐力,這與閩南文化中的愛拼敢贏、拼搏進取的精神不謀而合。2.抓住契機,舉辦有關閩南文化的文藝演出,并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宣揚閩南文化。例如我校在2018年12月承接了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第十四屆教工運動會,在開幕式上“揚帆海絲.逐夢經貿”的大型文體表演受到了參賽各隊的一致贊美,在《泉腔古韻.刺桐妙音》《筑巢引鳳.逐夢海絲》《揚帆起航.和諧泉州》三個篇章中,以閩南文化、海絲文化為主軸,囊括了龍舟、五祖拳、開元寺妙音鳥、惠安女等閩南元素,展現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東亞文化之都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質,很好地傳揚了閩南文化。我們通過學校公眾號、優酷等平臺進行推送,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宣揚閩南文化。
舉辦與閩南文化相關的文體活動,使學生能直觀地了解閩南文化,同時,對于閩南的學生,能讓他們在意識形態上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學校的一張名片、一個窗口、一面旗幟,而中職學校的文化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那么如何可以行之有效的將閩南文化滲透到中職校園中,形成校園的特色文化呢?
一是可以借助閩南文化,助推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如宣傳櫥窗、校園網站、文化建設宣傳欄、長廊、墻壁、宿舍區、體育館、圖書館等,宣傳泉州歷史文化、閩南民俗風情、藝術門類等,逐漸形成富有閩南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氛圍。
二是可以通過相關的主題班會、“閩南文化”手抄報、校報、閩南語歌手賽、學說泉州話、“揚先烈精神,育愛國情懷”演講比賽、辯論賽、征文比賽、泉州講古、閩南古建筑攝影比賽、組建閩南文化社團等各種渠道和方式,多管齊下,大力宣傳、積極推進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全校師生中達成共識,形成輿論氛圍。
三是開展閩南文化綜合實踐活動。陶行知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鎖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組織學生開展有關閩南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正是這把“鑰匙”。例如可以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立冬、冬至及臘八等傳統的民俗節日時開展具有閩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應時應景的實踐活動。也可在節假日期間,帶領學生參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洛陽古橋、蟳埔蠔殼厝、清源山、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閩南建筑博物館、錦繡莊民間工藝園以了解閩南建筑營造技藝、閩南民間工藝文化等,學生在參觀研究過程中不但可以進村入戶,走街串巷,搞調查、寫報告,而且在調查研究活動中深入了解閩南文化,思想受到閩南文化的洗禮,增強傳承和弘揚閩南文化的自覺性和使命感。
學校應重視將閩南文化引入課堂對學生進行閩南傳統文化教育,增進學生對本土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增強學生對自覺傳承和發揚閩南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例如語文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上可以大膽引入閩南語。因為閩南話至今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這些詞語在普通話和漢語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沒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閩南話中則是基本詞兒。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 將閩南話引入語文教學中,對于本地的學生能增強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對于外地的學生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學校還應充分發揮校本課程在開發、實施過程中的針對性、選擇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在對本地及本校教育資源進行廣泛調查、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開發出一批具有閩南特色的校本課程,把閩南文化中愛拼敢贏、開拓進取、競爭創新的精神納入課程中,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積極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例如:1.我校開發了《五祖拳操教程》的校本教材,將閩南文化特色之五祖拳操引入體育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進去精神,增強文化認同。2.服裝設計專業結合閩南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惠安女服飾進行設計,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飾在漢族女子服飾中獨樹一幟,是中國傳統服飾精華的一部分,被譽為"巾幗服飾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較高的實用藝術價值和民俗文化研究價值。將惠女服飾引入課堂,構建校本教材,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操。3.將閩南美食引入烹飪專業的教學中,并編寫出校本教材。如制作閩南五香條、永春榜舍龜、面線糊、海蠣煎等一道道色香味美的閩南傳統小吃,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傳承閩南美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將特色的閩南建筑引入建筑專業的課堂,舉辦有關閩南古建筑的攝影比賽和僑鄉建筑美術作品展,并制作成影集,通過攝影比賽和建筑作品展讓學生發現閩南建筑中的美,幫助學生們更好地了解閩南建筑,了解閩南文化,以自己是閩南人而深感自豪,從而更好地傳承閩南民俗文化并增強美育修養。5.將“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杰出華僑陳嘉庚、民族英雄鄭成功、書法家文學家蔡襄等閩南的史上名人引入德育課堂,將他們的歷史事跡介紹給學生,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精神。
讓閩南傳統文化的教學與各學科相互呼應,相互拓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感悟著閩南文化的內涵、品味著閩南文化的韻味、產生著對閩南文化的熱愛,潛移默化地接受閩南文化,產生愛鄉、愛國的情感。
總之,閩南地區的中職學校應秉承“愛拼敢贏”的閩南文化精神,著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拼搏、創新的職業精神,積極引導、大力宣傳,以“勵志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愛拼敢贏”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人文素養、企業文化素養等,在德育、體育、文育、美育方面,結合專業課程、編寫校本教材,進行課程滲透,依托各種渠道和形式形成校園特色文化,達到將閩南文化滲透到中職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