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鄭金花
繪本通過一系列圖文來傳遞信息或講述故事。閱讀時,讀者常被圖畫和文字共同“邀請”著想象或猜測其中暗示的故事,這種講故事的方式為兒童提供了很多樂趣和情味。兒童閱讀繪本的過程,其實就是進行圖畫和文字解碼的過程。每一本繪本都有其不同的敘事風格與特點,抓住“這一本”的特點進行解讀,明晰繪本的意義到底是如何被傳達的,并結合其敘事特點進行閱讀引導,是繪本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繪本作為一種敘事方式,用圖畫補充文字信息;作為一種敘事性文本,“環境”中“人物”的塑造在故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純文字書在塑造人物時常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來刻畫角色,繪本則通過圖畫來塑造角色、描繪細節,讓讀者在圖文交互的閱讀中理解人物特點。觀察圖畫是圖像認知的重要一環,它影響著兒童讀者對圖文關系的理解。因此,引導學生聚焦圖畫細節,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有利于學生與文本開展深層次對話。
《驛馬》講的是一代又一代驛馬追尋樓蘭的故事,書中有幾處驛馬表情的特寫,圖畫中的驛馬表情凝重,眼神專注,似憧憬,似思索,似期待……圖畫就這樣吐露著故事的內容與基調。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意地關注神態特寫,細心品圖,用心讀文,理解人物情感。在“青楊回眸凝望”環節,書中寫道:眼看就要到達樓蘭了,下一站就是……可半夜里突然接到命令,要向長安進發,并且是立即動身!那是他最接近樓蘭的一次。在黎明前的薄霧中,青楊扭轉頭,遠遠地望了一眼夢想中的天堂……圖畫是青楊回首凝望的瞬間。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你還記得是怎樣的天堂嗎?回讀描寫樓蘭的句子,再聚焦畫面:凝視著青楊的眼睛,你能讀懂他的內心嗎?學生在生活中總有美好愿望不能實現的情況,這里,他們自然會利用生活經驗理解青楊的內心世界,體會青楊的遺憾、期待、憧憬、向往、決心……書中還有這樣一段文字:“你一定要到樓蘭去看看!”他們說。“嗯!”綠梨的眼睛,像水晶一樣閃著光。畫面是青楊一家三口的眼神特寫,他們憧憬著遙望遠方。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細讀:讀書,就要慢慢走,邊讀邊欣賞,邊走邊發現,看看這幅圖,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能夠讀懂青楊一家的幸福、憧憬、齊心。再引導學生進一步聚焦并結合下文觀察圖畫:哪個是綠梨?為什么?引導學生感受綠梨水晶般清澈的眼神中射出的堅定之光、憧憬之光。
《菊花娃娃》中從“做娃娃”到“送娃娃”,多次描繪女主人公“她”的神態與動作;《團圓》中從“初見爸爸”到“離開爸爸”,“我”的表情、眼神在不斷變化;《躲貓貓大王》中“我”和小勇的各種笑,這些都是引導閱讀的抓手。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畫面,或聯系前后文,或聯系生活,凝聚他們關于文中人物的體驗與認知,讓他們的原初經驗在教學情境中被激活。如此,文字和圖畫符號背后的豐富信息就會被還原出來,學生則在思考與交流中建構對人物的理解。
通過色彩變化來敘事也是繪本的一個特點。色彩會帶給兒童讀者直接的閱讀體驗,他們的情緒和心境也會在圖畫色彩構建的氛圍中不斷變化和起伏。
《桃花源的故事》取材于《桃花源記》,文質兼美,色彩的變化富有張力。如令人歡愉的畫面就是以溫暖的粉色輔之以安靜的翠綠,開篇戰亂下的生活、探尋的過程則是以棕色與黑色為主體。內容不同,格調不同,用色也不同,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會隨著色調的變化而起伏。如“一片片粉紅的花瓣隨風飄舞,落在河里,落在草地上”這段文字的配圖是:河兩岸全部是盛開的桃花,綠草如茵,落英繽紛。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翻開這一頁,你有怎樣的感受?為后面閱讀漁夫探尋桃花源做情感上的鋪墊,暗含著閱讀與生活的關聯:人總是追求美好的事物,美麗的畫面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在漁人探索路徑的時候,畫風突變,大塊的黑色占據了圖畫的主體,只留有一點點微光,吸引著漁人,也吸引著讀者。之后的畫面又豁然明亮起來,有序的稻田、清澈的水塘、翠綠的桑竹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樣的色彩變化,其實是繪者有意通過對比刺激讀者的閱讀期待,暗示內容。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繼續發現:作者運用這樣變化的色彩,你覺得是為什么?有的學生說:是為了對比,因為桃花源外的生活是貧窮的,桃花源內的生活是富足的。有的學生說:是在吸引漁夫不斷前進,說明漁夫對這里很好奇。有的學生說:這樣更有神秘感。
《大腳丫跳芭蕾》中也有類似的色彩變化,貝琳達出場的色彩是鮮粉配藍色,悅目的顏色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貝琳達的自信;貝琳達被評審判定不適合跳芭蕾之后,獨自躺在浴缸里,畫面是灰色的墻,灰色的花灑,滴下灰色的一滴水。《犟龜》中小烏龜陶陶在一路爬行的過程中,背景多是或濃或淡的藍色,而陶陶終于到達盛典現場的時候,畫風突變為飽和度很高的黃色,營造了歡樂的氛圍,在暗示場面盛大與隆重的同時,也喻示著令人振奮的結局。繪本色彩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與繪者常常獨具匠心地讓圖畫巧妙地傳遞文字沒有交代的情節,這種建構意義的手法,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和“誘導”,教師的引導作用就在于抓住這些色彩的變化和細節的關聯,引導學生通過預測、推想、想象等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與感受。
繪本通過圖文互動的方式敘述故事,讓讀者覺得這是一種無聲的藝術,而繪本的聲音其實也常常存在于敘事過程中,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如擬聲詞、音符等,配合圖畫講述著故事。這些聲音對于故事意義的表達、人物情感的傳遞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讓學生伴隨著聲音讀故事,引導其在此過程中體會節奏和音韻,體會繪本獨特的情味之美。
《喀噠喀噠喀噠》講述了一段藏在縫紉機聲音里的親情記憶,“喀噠”一詞在故事中接連不斷地重復出現,成為貫穿全書的線索和畫外音。教學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書名《喀噠喀噠喀噠》和封面提出質疑,激發其閱讀興趣。然后用生動、有感染力的語言再現聲音情境,自然地把學生帶回到“我”的童年。文中寫縫紉機壞掉時,整個頁面寫滿了“喀噠”,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結合情節讀出節奏、情感和味道。從這些重復的、看似沒有章法的文字聲音中,學生體會到的是縫紉機已壞掉,同時也感受到小女孩對于自己的演出服能否按時完成的擔心。關注擬聲詞的運用,并配以互動的閱讀方式,學生覺得有趣而新鮮。故事結尾,爸爸把阿嬤最寶貝的縫紉機變成一張特別的新桌子。阿嬤開心地坐在新桌子旁喝茶,聞著她最愛的桂花香。她把腳踏到踏板上,輕輕地踩了踩——聲音不一樣了!但“我”好像又聽到了“喀噠喀噠喀噠”……教師引導學生邊欣賞這溫暖的畫面邊思考:從這樣“喀噠喀噠喀噠”的聲音中,你讀到了什么?學生收獲的是沉甸甸的感動,感動于家人間濃濃的親情。最后,在創意表達環節,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并用畫筆勾勒出自己童年生活中有趣且難忘的事物。學生仿照《喀噠喀噠喀噠》的語言形式,寫出了自己記憶深刻的生活畫面和聲音——打羽毛球的“啪啪”聲、打乒乓球的“乒乒乓乓”聲、小動物的“喵喵”“汪汪”聲、爸爸深夜加班點鼠標的“喀噠喀噠”聲、媽媽廚房切菜的“嚓嚓”聲……教師通過一本繪本喚醒了學生記憶深處的聲音,也喚醒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柔軟的愛。這里,教師抓住擬聲詞,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想邊說,在讀中發現快樂、品味快樂,讓“閱讀”變成了“悅讀”。
很多繪本都有通過聲音來補充畫外之音的特點。如《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全文一直貫穿使用“嗯嗯”來代替“便便”的聲音;《為什么蚊子老在人們耳邊嗡嗡叫》中出現了“唰啦、唰啦、唰啦”“刺溜、刺溜、刺溜”“啪嗒、啪嗒、啪嗒”“吱呀、吱呀”“嗖嗖、嗖嗖”“噠噠咚、噠噠咚”等大量擬聲詞、疊詞的運用。對于這類繪本,教師可以從聲音入手,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朗讀和交流,欣賞圖畫,品味語言,感受這類繪本的文字美、畫面美、聲律美,在有趣的發現與體驗中理解主旨、體會情感。
總之,繪本中的細節、色彩、聲音互相關聯,多種元素和符號共同塑造角色、講述故事、建構意義、傳遞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若能清晰地把握“這一本”繪本的敘事特點,并以此為抓手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引導,將有助于學生有效感悟、理解主旨,從而實現與繪本多元而深入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