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是人的生存之基、發展之本,進入職校的學生經過3年或者5年的專業學習后便會直接面臨職業的選擇。學生根據專業的不同特征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專業是職業生涯教育的首要原則,對專業的選擇正確與否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未來的職業選擇和成功就業。
但調查顯示,目前職校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程度并不高。通過對張家港地區四所職業學校189名學生的調查發現:第一,在初中階段已經接受過一定職業生涯教育的學生占比41.79%,聽說過或簡單了解職業生涯教育的學生占比26.46%,另有31.75%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從未接觸過職業生涯教育;第二,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已經有明確規劃的學生占比26.46%,考慮過但不知道怎么規劃的學生占比62.96%,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完全沒有規劃的占比10.58%;第三,學生中認為學校開展職業生涯教育非常必要或者必要的共占比83.06%,認為可有可無的占比14.29%,認為沒有必要的占比2.6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職校學生并不具備合理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不會選擇專業和職業。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職校學生渴望得到外界的幫助以及來自教師的科學指導,希望教師能夠幫助自己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可見,在職業學校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是一項緊迫又必要的工作。
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關鍵是要突出“以人為本”。對生涯規劃的指導方式有許多,可以開設生涯課程,利用課堂教學來實施生涯輔導;或者利用班會課、生涯主題講座、個別咨詢與輔導等方式進行;還可以利用學生社團,組織學生進行職業實踐與體驗活動等。其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自我探索的主要途徑。《北京市中學生涯指導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來自453名教師問卷的數據分析》顯示“生涯指導中最常見的方式是生涯規劃課,其次是班會課、專題講座和個體咨詢”。[1]《浙江省中學生生涯輔導工作現狀調查》也顯示,生涯輔導形式多樣,其中生涯規劃課程的形式最為常見。[2]對張家港四所職業類學校189名學生的調查顯示,82.54%的學生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走近生涯輔導。通過生涯規劃課程,教師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明晰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取向等,完成自我探索。在教師的引導和培養下,學生挖掘出自己最大的職業潛能,確定符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需求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就業之路、發展之路。
班會課和專題講座對于職業生涯教育中幫助學生進行學業規劃有著重要作用。班主任通過主題班會課等形式,組織學生討論專業發展趨勢、社會發展方向,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對職業的向往等;通過“工匠精神”“勞模講堂”等主題活動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產業工人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幫助學生了解未來可能影響他們擇業的因素等,指導學生客觀認識社會,了解職場動態,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意識素養,為他們順利就業、職業轉換、成功就業創造條件。
學生進入職校后,如何讓他們盡快認識到哪些專業是適合自己的,哪些又不適合,將來從事何種職業更符合自身特點?職業體驗是幫助學生合理進行職業生涯決策的一個有效途徑。對189名職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在最初入校選擇就讀的專業時,58.7%的學生是因為教師或者家長親屬的指導,10.59%的學生是因為同學或朋友的影響,真正因為對某種職業有所了解而選擇就讀某專業的僅占比24.56%。所以,在學生進入職校后,學校應盡快實施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經歷初識專業、了解職場、體驗職業樂趣、發現職場意義的良性過程,職業體驗就非常有效果了。通過企業參觀見習,學生借助看、聽、交流等形式,走進車間,拉近自己與企業技術工人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崗位;通過跟崗實習,學生模仿、完成單項操作,了解產品,了解企業生產過程和對產業工人的要求;通過和企業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項目,學生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結合掌握的專業知識,認識崗位要求,認識職業需求,知悉自己的特點特長;等等。在職業體驗中,若學生發現所體驗的職業與自己當初的設想相差甚遠,就可以及時、主動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這是學生在適合的教育下,重新認識自我、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之一。
要讓學生了解職業生涯教育進而接受職業生涯教育,需要學校認真做好頂層設計,充分認識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生選擇專業、選擇職業的重要意義,重視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學校要有效綜合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科研部門、德育教研組等力量,通過文化傳播、專題活動、課程開設等多種形式來營造引導學生探索生涯規劃的氛圍。學校可以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程、組織學生參加職業體驗,發動班主任利用班會課進行生涯輔導;還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生涯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團體輔導、舉行職業訪談、成立生涯輔導社團等形式來實施職業生涯教育。
以心理教師、德育教師為主體的職業生涯課任教師以及承擔學生德育輔導工作的班主任是職業生涯教育的主力軍,在對學生開展生涯教育時,他們的指導對學生進行理性的自我探索、及時的環境探索、科學的學業規劃、正確的生涯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教師通過興趣量表、性格量表等測量工具,讓學生能科學地認識自我;通過對職業的介紹、專業與專業群的探索,讓學生能了解所學專業對應的產業、行業及其在本區域的發展趨勢;教給學生目標選擇的方法、措施制定的要領,讓學生學會自主做決定的具體方法;和學生討論影響他們做決定的主、客觀因素,多給學生創造自主決策的機會,讓他們反復總結提高,提升決策能力。生涯指導要求職業生涯課任教師和班主任在日常教學與管理工作中加強自身對生涯指導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生涯輔導勝任力,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生涯需求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生涯規劃的意識和積極進行生涯規劃的行動力。[3]
職業學校的學生個性特征、認知水平、社會經驗、自我約束能力等都相對薄弱,這也必然使他們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對于為什么要學、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問題感到困惑和迷茫。職業生涯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導學生主動探尋和積極體驗。引導學生認真參與“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主動參加各種班會課、主題活動等,通過參與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自身特點,發現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追求;主動參與環境探索,借助各類實踐體驗、了解社會發展變化和需求,進行專業認知和職業分析。
學生還應在真實環境中思考和解決問題: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企業、走進車間,了解社會需求,對比自身實際情況,發現自己所長;通過與教師、企業師傅的對話,認識專業特點、嘗試崗位實踐工作、感受企業文化氛圍、體會社會職業要求。學生將體驗轉化為經驗,在分析、思考、總結中,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高效管理學習生活,科學認識專業發展、職業崗位需求,做好適應社會、融入職場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