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道明
對職校教師來說,他既要當老師又要當家長,既要當教師又要當師傅,既要管學業又要管就業,既要管當前又要管長遠,因此職校教師僅僅“把課上好”是不夠的。
職業教育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時要為受教育者安身立命和終身發展服務。對教師而言,“把課上好”是術,而“立德樹人”是道。道通則術達,否則就是南轅北轍。職校教師最大的師德是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有信仰的職校生。要讓學生有信仰,教師必須有信仰,因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講好信仰,只有堅定信仰的人才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職業教育是兜底的教育類型,如果說普通教育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那么職業教育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學生中考成績不理想的成因是錯綜復雜的,有家庭的、社會的、學校的、教師的、同伴的、環境的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的主觀原因。實際上,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困難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以支持課程的學習,而是因為他們普遍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以及進行主動探索、反思的學習習慣,很多學生對學習非常漠然(石偉平、徐國慶,2006)。適合這些學生的教育肯定不是一刀切的教育、補短的教育,而是個性的教育、揚長的教育。
改變一個人不良的學習習慣是很難的,但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改變他的生活習慣卻是不難的。事實表明,良好的生活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習習慣。因此,職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會說話、學會吃飯、學會睡覺、學會上廁所、學會乘電梯、學會打招呼、學會打掃衛生,等等。“把課上好”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在職業學校,“課堂”無處不在,“上課”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對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職業道德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若把職業道德具象為時間觀念、紀律底線、標準意識、協作配合等顯性的要求,理解起來就不那么虛幻了。職校教師要培養學生在復雜情境中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自己也必須在復雜情境中練就過硬本領,折服學生的往往不是教師的嘴上功夫而是教師的絕招絕活。
職校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是千差萬別的,面對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標準是日新月異的,面對的工作場景和工作要求是瞬息萬變的。因此,職校教師首要的專業品質就是學習。尤其是在信息化條件下,學生接受、嘗試、掌握新事物的能力和水平往往在教師之上,這種文化反哺倒逼教師必須不輟學習。這既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職校教師自我建構的主觀愿望。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學生來源、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教材、課堂教學、實訓實習、考核評價等均有其獨特的類型特征。相對于普通教育的教師,職校教師要更加有情懷,更加有擔當,更加有作為,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立德樹人這一師德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