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克敏
(唐縣第一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的延伸,起著鞏固新知識的作用。但目前的數學作業卻還依然以單一的、重復的形式出現,學生做起來很枯燥且無味淡化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設計個性化數學作業,讓學生愛學樂學,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幾點做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身心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和個體差異性,這直接導致了人的個性能力的層次差異。教師要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在數學作業設計上體現個性化,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創造、表現和成功的機會,做到難易有別,有的放矢。
例如:我在教學了圓柱體之后,我便設計了如下“套餐”型的作業:
A、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為2厘米,高為6厘米,做這個圓柱紙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它的體積是多少?
B、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為12.56厘米,高為6厘米,做這個圓柱紙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它的體積是多少?
C、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為12.56厘米,做這個圓柱紙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它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題目進行練習,三個層次的題目分別是:題目A,難度系數最大,適合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題目B,難度系數適中,適合思維能力一般的學生;題目C,難度系數小,適合基礎薄弱的學生完成。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完成所有的題目,這樣的個性化設計可以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孩子們都能學有所獲。尤其是激發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這些基礎性的作業練習能讓他們找回學習上的自信心,久而久之愛上數學課。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生只有活動中才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生活經驗,設計一些讓學生主動探索的實踐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
例如:學過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讓學生回家幫爸爸媽媽做一回小小裝修設計師:你能為爸爸媽媽提供裝修建議嗎? (1)量出每個房間需要刷涂料的墻壁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再算出每個房間需要刷涂料的面積是多少? (2)根據自己家庭的喜好,選擇你喜歡的涂料,詢問專業人員每平方米墻壁需要多少涂料,算出所需涂料的數量及所需的錢數。再如在學習“比的應用”后,可安排學生在家調制糖水或鹽水,讓“學”融于“玩”中,在“玩”中實踐,既使學生學得輕松,又培養了他們的多種能力。
數學作業的個性化設計,是教師的一件創造性的工作,讓學生在精心設計的個性化作業中體驗成功,這樣學生還會把數學作業當成是學習負擔嗎?
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讓學生做知識的建構者,在作業設計中應盡可能多的讓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為此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編寫作業題,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出問題。
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總復習時,我首先讓學生整理單元知識網絡,并根據整理的內容設計階梯練習,分為三個階梯:一級——基本題,參照例題編寫;二級——變化題;三級——開放、實踐題。并建議師友合作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再如學生以錯例分析的形式將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真實的記錄下來,以反思促成長。下面是我班同學對一道錯題的分析:濃度是 10%在鹽水中,鹽與水的比是(1:10)。我沒有認真審題,10%的意思是鹽占鹽水的10%,問題是鹽與水比,所以要找到水的份數,100-10=90,我把水看成了100,應該是鹽+水=100。我以后一定審清條件和問題,題讀兩遍再動筆,避免低錯。通過這樣走心的分析,孩子的審題能力、分析能力都會慢慢得到提升,并能從中找到學習在樂趣。
總之,學生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應該是可以選擇的,個性化的,應該給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展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應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的作業應該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學生的一個禮物,愿這個禮物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喜歡,使我們的數學學習快樂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