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蘭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教研室,河北 邯鄲 056200)
幼兒園和小學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它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行為等許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這些不同使孩子入學后產生了諸多的不適應。現在的幼小銜接有很重的小學化傾向,工作突出的問題是銜接呈片面性: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只關注兒童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忽視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獨立學習、生活自理、人際交往、挫折承受等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做幼小才能科學、規范、高效銜接呢?
只在幼兒園做幼小銜接顯然是缺乏力度的,做幼兒園與小學一年級雙向互接模式的幼小銜接幼主要分為兩個版塊內容:一是教師教學,包括活動形式、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二是幼兒行為,包括學習行為、自理能力、規則意識、行為習慣。
1.活動形式。(1)在幼兒園要強調孩子的體驗式學習。除了定期參觀小學校園、各個功能室、操場,觀察一年級小學生的課堂、課間、做操等有目的性地“參觀小學”活動之外,還要請幼兒園的小朋友用自己的眼睛認真尋找著小學和幼兒園生活的差別,在潛移默化中減少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陌生感,激起向往之情。(2)可以在幼兒園專門開辟“一年級模擬課堂”,定期組織大班幼兒到“模擬課堂”體驗小學生真實的上課狀態,真真切切地感受一年級學生課堂氛圍,為其順利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心理鋪墊。
2.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幼兒園大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設計教學時,要根據內容,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使幼兒在具體操作中真正明白事物之間的聯系;一年級學生抽象思維開始萌芽,但還需要以具體操作為媒介,逐步過渡到運用抽象思維。在探討教師教學行為的銜接方向的同時,進一步明晰兩個學段真正銜接的平衡點。
所以,幼兒園要定期請小學一年級老師到幼兒園做專題講座及同內容的現場教學,并及時組織一年級老師就一年級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的方向及深度等與幼兒園大班老師做深入研討。
1.學習行為。這塊內容較為抽象,即除了一些常規的理論學習、校、園教研活動之外,更要在“實踐”層面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探索幼兒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表達習慣、專注能力、思維特點等。可以請一年級老師到幼兒園做“同課不同段”教學展示,就教學時關注角度、目標深度、內容廣度等不同和差異做充分探討,以實現幼小精準銜接。
2.自理能力。幼兒園教師經過查閱資料、調查研究,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梳理出本園科學的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目標,明確每個月份的培養內容。并通過集體教學環節講解、環境布置營造氛圍、區域活動實踐體驗、家園共育合力培養等方式對幼兒自理能力有效培養,每個班每月要進行生活自理能力檢測。
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需要參與,因幼兒年齡段的特殊情況,家長參與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主要包括家長的教育理念、幼兒在家的自理能力和養成習慣、幼兒的社會適應等方面內容。
要實現幼小的精準銜接,首先第一步是科學轉變、指導家長的教育理念,引導家長對幼兒各方面建立合理期望值。幼兒園可以定期請幼小銜接專家、小學一年級老師到幼兒園對幼兒家長做“幼小銜接知識講座”,主要是全面分析大班幼兒在幼小銜接中將面臨的困惑,家長如何幫助幼兒順利渡過關鍵期,內容要有科學方法的具體指導及問題解決的策略。
1.技能展示。通過一個時期幼兒在園的自理能力和養成習慣培養,幼兒園要定期對家長開放“幼兒技能展示”活動。以倡導家長和幼兒園形成合力,堅持對幼兒自理能力和養成習慣的培養要和幼兒園做到三同步:內容同步、要求同步、標準同步。
2.半日開放。幼兒園要定期舉行針對家長開放的“大班半日活動”,展示晨間活動、早餐環節、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中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養成。這樣做不但能拉近幼兒園和家長的情感距離,促使家長關注度和幼兒的自理能力,更是有效推動幼小銜接工作向“無縫”銜接發展,能為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為了給家長傳遞科學培養幼兒社會性的教育理念及自主意識,幼兒園要定期組織幼兒(要求家長陪同)走進“消防隊、圖書館、科技館”等地方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走進“超市”體驗按計劃、按需購買物品,排隊結賬等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自控及初步規劃的能力;走進大自然,感受美好的同時,促進社會性發展等,培養幼兒的社會實踐能力。
總之,幼小銜接是教育整體改革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搞好幼小銜接,才能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才能符合社會的發展和要求。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幼兒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使千千萬萬兒童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
注:邯鄲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構建家校園三位一體提升幼小銜接質量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課題編號:17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