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白云小學 馬海麗
“語文味”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和靈性,我認為古詩文的“語文味”是指古詩文所呈現出的音韻美——獨特的節奏感、獨有的重音處理;情境美——古詩詞獨有的意境美;建筑美——獨特的句數、字數;境界美——詩人的情感、思想。要在古詩詞教學中彰顯“語文味”,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特別適合誦讀。過度的剖析講解,深挖微言大義,乃詩歌教學之大忌。要想體會古詩中的優美意境,一定要給足時間,采用自讀,范讀,領讀,輪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去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讀出詩詞的韻味,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認識。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就必須加以指導和點撥。
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籠罩著濃濃的鄉愁,這鄉愁來自于親人的離別,更來自于詩人內心深處濃得化不開的思鄉情。而不經教師指導的朗讀,學生就如同置身事外,沒有一絲感情可言,而且語速較快。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談談這首詩從內容上看,你能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學生們一致認為傷感。然后請他們思考飽含傷感之情的這首詩在節奏上該如何處理,他們一下子就明白應該讀得緩慢、深沉。在此基礎上,我對于七言詩的節奏和重音處理進行了適當的點撥——七言詩詩的重音在第五字上,節奏感一下子顯現出來了,再加上舒緩的語調,深沉的語氣,一下子就營造出了一種感傷氛圍,學生完全沉浸在詩人所流露的情感中。
當然,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古詩詞的結構,或整齊和諧;或參差有序,或整散結合。學生會發現原來古詩詞還具有如此美的一面——獨特的句數、字數所構成的建筑美。
古詩文教學不應停留在對其表面文字的理解和駕馭上,而應該借助其文字來營造一種雋永的意境和氛圍,使學生在如詩如畫的氛圍中展開想像的翅膀,去領略作家的生活、感受祖國秀美的河山、解讀作者的情感與思想,讓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韻味。在日常教學中,我常常借助對詩句的個性感悟進行想象畫面,讓詩情畫意從學生的筆端流瀉出來,既提高他們對詩句的理解,又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教辛棄疾的《漁歌子》一詞,我讓學生在詞中尋找景物,并將景物安排在畫紙的適當位置,說說這樣安排的理由,之后要求學生用色彩來充實畫面。整個布局畫面的過程,是學生對詞內容的內化,也是對語言文字的再一次個性化的生成。一首詞就成了一幅畫,一幅畫就是一首詞,課堂上馬上進行練筆,把這么美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下來,這是對這首詞的又一次地創造拓展。古詩詞獨有的詩畫美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為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把握詩詞的意境是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習的重點。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情,借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經驗積累,運用有效的手段引導學生體會、體驗、感悟,當學生能融入作品以后,詩詞的意境、魅力就會顯現,學生就會學得有滋有味。
古詩里面所描繪的山風野趣,流淌著恬淡自然的人文情懷。然而,對于生活在現代的孩子,尤其是成長在城市里的學生們來說,輕拂的楊柳、婉轉的鳥鳴確實離他們很遙遠。所以,通過學習古詩能激發他們對生活、對自然、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通過感受作者用詞的精當,進而帶動他們化解學習古詩的難點,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教學中,教師要能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作為一條主線展開教學,如在教學《春夜喜雨》一詩時,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將詩歌精煉的語言還原出豐富的意象;繼而通過合理想象,感受詩人創設的意境;最后,通過人和雨的對話,以心會心,達到對詩人的喜雨之情的共感。緊扣“喜”這個詩眼,感受詩人盼雨、聽雨、觀雨、想雨之喜。讀詩,需要體驗這種情感,需要讀懂詩人的心。其實在很多古詩文中,都有類似的能統領全篇內容、統領全篇思想、統領作者情感的一些關鍵的字詞,只要我們善于挖掘,抓住這些字詞,不僅能以此帶動全篇的分析,而且使課堂成為學生品味語言、體驗生活、感受情感的樂園。
只要我們每一位老師自己懷著對祖國優秀文化的一腔熱情,懷著讓民族優秀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的理想,緊緊抓住古詩文的特點,樹立語文課姓“語”的觀念,從讀、寫、品入手,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的情況下,教授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入文、入境、入情,那么古詩文教學乃至語文教學一定會凸現出濃濃的“語文味”,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必然會形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