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進入追求質量效益的新時期,《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職業教育中長期改革與發展提出了全方位設想,為職業學校辦學提供了新一輪發展機遇;“基于標準”的職業教育教學和管理將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品質;適應市場、服務學生可持續發展、體現類型教育特色的職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將進一步彰顯。
但辦學效益的提升僅有這些外部力量還不夠,基層學校還應充分激發出自身內生動力,突破內涵發展的瓶頸,打好高質量立校的“攻堅戰”。近年來,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相繼完成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江蘇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建設項目和江蘇省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建設項目,辦學品質有了極大提升。但這種以項目促發展的方式有其弊端,項目完成就意味著發展動力的消失。為此,學校引入質量控制理論,實施全校目標管理,開展PDCA診改工作模式,使之成為推動學校不斷發展的有效抓手。我們將“目標管理”稱為提升辦學品質的“拉力”,將“診改工作”稱為提升辦學品質的“推力”,兩種力量有機結合,形成學校提升辦學品質的內生動力。
1.全員參與,確立整體建設目標。職業學校目標管理是一種系統整體管理,明確學校目標是實施目標管理的第一階段,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階段。要注意的是,制定目標應做到持久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例如,學校在制定2018—2019學年績效考核目標時,既參考了學?!笆濉币巹澕捌?個專項子規劃這種長遠性目標要求,也參考了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質量指標體系中的階段性工作要求,同時充分吸納職業教育發展新趨勢、市教育局對學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
2.明確職責,合理分解目標。首先,領導層重新審議組織結構和職責分工,確立以崗定職、以職定人的思路。目標管理要求每一個總目標和分目標都要具體確定到人,這個人對完成這些目標(分目標)負責,完不成就要問責。學校各分管校長合理分擔辦學任務,并依據目標管理SMART原則(具體、明確性Specific,可測量性Measurable,可達到性Attainable,可證明和觀察Realistic,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將任務分解到各職能部門和系(部),實現一個目標分屬一個部門、一個主管。
其次,學校領導層根據各種規劃,與部門或系部共同商定年度計劃,形成各項要求的年度目標。在商定目標時應做到:目標不宜太多,必須有重點,有順序;目標盡可能具體化,定性目標向定量目標轉化,以便測評;目標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又要有實現的可能性。目標設置最后一項是雙方就實現各項目標所需要的條件以及實現目標后的獎懲事宜達成協議,并授予下級相應的權力。商定后寫成學校目標責任書由雙方簽字認可,學校匯總各部門目標責任書繪制出總目標圖。
1.建立目標管理崗位責任制。首先各系部和職能部門組織本部門教職員工認真學習和研究目標體系,結合實際對目標體系進行層層分解,將每一項目標具體落實到教研室和職能科室,落實到班級,落實到每一個責任人,制定出本部門的學年目標管理制度(包括總方針、總目標、目標體系和保障措施等)和每一個責任人的學年崗位工作目標。校領導、中層干部和全體教職工既明確學??傮w目標和本部門分目標,又明確自己本學期崗位工作目標。在此基礎上,各系部、各職能部門與校長,各系部主任、副主任與分管副校長,各教研室與系部主任,各處室人員與處室主任分別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使每一個目標責任人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和具體的工作任務,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工作績效該達到什么程度,從而積極主動地、自覺能動地實現自己的學年工作目標,保證學校學年總體目標的全面實現。
2.建立目標管理考評獎懲制。學校組織相關資深教師成立以校長為領導的目標管理學校督導評估工作組,堅持過程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相結合、以總結性評估為主,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以定量評估為主,相對評估與絕對評估相結合、以絕對評估為主的原則,在每學年年初、年中都開展形成性定性評估,對各系部和職能部門學年的目標落實、目標調整、目標達成度和工作改進等情況進行檢查、督查、指導、評估和反饋,目的是總結經驗、強化成績、診斷問題、改進工作,并通過縱橫向比較,表彰先進,激勵后進。在學年末開展總結性定量評估,測評各系部和職能部門目標達成度,同時依據績效考核辦法對目標達成度優勝者給予獎勵。
1.重視過程,突出過程性指導。目標管理雖然強調自主、自治和自覺,但不等于領導可以放手不管。在目標實施階段,學校各個部門、每個人都在行動,必然會出現各種矛盾、問題甚至是困難的局面,影響目標的實施進程。領導層應及時對目標實施進行指導,提出建議。
2.關注結果,實施年度績效考核。學校依據考核辦法,采用第三方評價方法實施年度結果性考核。學校在實施近兩個學年的績效考核時,就聘請校外專家組成考核工作小組,依據《職能部門、系(部)績效考核辦法》,對照評分細則,對全校14個職能部門、7個系(部)的工作績效進行了細致考核和等級認定。專家分別就所考核部門各條目的達成度、部門工作特色、存在問題等向學校進行了反饋。
3.總結交流,不斷改進考核細則。每次實施年度績效考核后,各分管校領導(部門領導)均及時與相關部門(教師)開展交流互動活動,分享成功經驗,探索改進策略,并結合第二年年度計劃和現行績效考核細則提出改善建議,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辦學質量持續提升。
基于PDCA(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ction)質量控制方法,以全國職業教育教診改工作秘書長單位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為參照系,學校創造性地構建適合五年制高職校的教診改工作模式,提出“對點設項、按項立標、對標找差、依差施策、用策補差”,“事前科學規劃、事中控制改進、事后總結提升”的教診改思路,建立起常態化質量自主保證機制,著力使教育教學管理規范化、工作精細化、成效質量化,讓辦學工作由被動變主動,由“他要”變“我要”,由管理變治理,實現職業學校自加壓力、自找動力、自增活力管理理念的重大變革。
1.加強組織領導,增強工作合力。學校建立黨委領導、校長指揮、診改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協調的質量組織保障體系。診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審核和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績效考核方案等;督導評估辦公室下設診斷改進辦公室,具體組織、協調和落實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考核診斷各項具體工作。
2.厘清部門歸屬,編制工作標準。明確專業系(部)是質量生成核心,行政職能部門形成支持服務系統,督導評估辦公室和第三方評估機構構成監督控制系統,進行質量監控、預警發布、撰寫規劃執行報告、學校質量報告等工作。確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的質量保證建設體系,形成學校教診改實施方案,規劃校系雙閉環控制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目標、任務、內容、方法及保障措施。
3.分解具體任務,明確任務歸屬。學校按照SMART原則,圍繞數十個診斷要素中的核心工作進行有機分解,明確各職能部門及系(部)工作職責,細化工作任務。診改工作是職業學校發展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自我提升,是沒有終點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學校指標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標準的確定要具有彈性、可持續性。
建立學校、專業系(部)質量分析、報告和信息發布制度,實施二級管理機構日報表制度,按建設目標、自我診斷意見、改進措施和改進效果構建部門及系(部)“自我診改月報表”,督促所有部門按月自我分解診改內容,有序開展自主診改,實現診改工作與日常工作有機結合。以學生學習和生活為中心,結合學生信息員會議,推行“學生信息員反饋診改表”制度,每月收集和匯總“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建議”,按部門匯總并及時反饋到相關校領導和二級部門。定期開展“系部二級管理教育教學督導機制和質量監控情況”專項督查,規范質量生成部門監控體系的運行流程,提升質控效能。
學校實施的績效管理和診改工作機制本質上是一種目標管理和質量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每個學校的校情不同,在引入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時,加強相關方面的科學研究顯得尤其重要,尤其要在科學制定指標上加以細致探討,要在促進內涵發展的同時,不增加部門和教師的額外負擔。下一步,學校將積極開展關于此項課題的研究,把日常工作和課題研究相結合,進一步完善“目標—標準—實施—診斷—改進”螺旋遞進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做到管理規范化、工作精細化、成效質量化,使“PDCA質量環”循環運轉,促進職業學校辦學品質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