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出臺引起了學界的持續熱議,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問題也引發了諸多討論。筆者看來,職業教育現代化必須放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進行考慮,抓住“類型”這一“牛鼻子”,做好拓展的大文章,才能不忘初心,求得始終。
職業教育的現代化首先必須做到理念的現代化。職業教育現代化必須放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現代化中討論,是因為在許多語境下,關于職業教育如何發展的問題,往往被放在知識教育的背景中討論,無法凸顯其類型色彩。比如,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必須在高中階段進行統籌;既然許多家長想讓孩子上普通高中、考大學,那就應該尊重家長和學生意愿,更多地發展指向大學的普通高中。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觀點與此類似。
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是層次而不是類型的思想在中國教育界根深蒂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文件一再強調職業教育是一種類型教育的理念,但這種理念在現實中遭遇了尷尬對待,實踐中的招生政策、教育定位往往不太被重視,甚至完全被忽略。
職業教育理念現代化任重而道遠,其原因似乎還不全在于教育管理者、家長、學生的理念難以改變,更為重要的或許是職業教育體系完備問題在何種程度上能夠得以達成。技術技能人才是一種重要的人才類型,這是共識,但如何實現有效供給,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見并未完全一致。高職擴招100萬讓職教界振奮,或可視為對此一種遲到的應然的認同。
2019年以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帶動的關于職業教育要做到學校教育與技術培訓并重的討論漸成熱點。多數結論是,職業教育必須既要做好學校職業教育,又要深度投入包括退伍軍人、農民工及其他類型人群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要從學生視野拓展到員工視野。這不禁讓人想起長期困擾職業教育(主要是學校職業教育)的教育管理部門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能協調問題。職業教育界經常討論一個話題:教育管理部門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行政協調問題已成為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因素。這種討論不乏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甚至整個行政管理系統的微詞。但若靜下來考慮就會發現,問題主要在于教育管理部門管轄之下的職業教育系統長期以來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步調未達成一致。當前,需要強調類型理念,強調拓展職業教育面向,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或可成為問題之答案。
比如,校企合作的“兩張皮”問題,產教融合的淺層化使不少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在離開學校后“腦中有概念,手上無技術”。學生在工作中實現更好地發展主要依托的不是在職業學校學到的知識和能力,而是其他方面的自然能力。示范性評估、優質校建設等評估和項目無一例外地將社會服務列為一個考核指標,客觀上也推動了職業院校參與一定的社會培訓。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對于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人員和資金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在這種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受到質疑應該是自然現象,我們難以苛責。
當職業教育將目標主要鎖定于學生時,職業教育的視野和空間便大受限制。現代化的職業教育或許應該是視野更寬廣的教育,要做好類型教育的本職工作,面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這個大盤子。這種拓展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直接關乎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程度。
職業教育現代化最終必須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具體環節中,比如課程和教學。這里涉及一個深層問題,即適應與創新的關系,或者說是適應與超越的關系。
職業教育界長期堅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夠用”“無縫對接”等提法和相應的做法引領著職業教育向前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在現實中,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適應和跟隨變得越來越難。盡管許多職業學校宣稱已經建成動態的專業調整機制,但實踐中的轉向難題卻不時困擾諸多學校。想轉不敢轉、該轉不能轉的現象不時出現,不少專業在其發展了五六年之后才逐漸配套起本來應有的師資和實訓條件,其中的人力資源糾結、資金配置難題是每所職業教育學校必須面對的。
這里,筆者想提一種理念——創新是最穩妥的適應和超越。職業院校的課程和教學更多地指向既有工作崗位,而且學生將相當的精力用于學習知識。這里有一個基本假設,即知識是相對固定的,學習了相應知識、掌握了基本技能便能在未來找到一個崗位落足。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三年之后的崗位職能已被某一種智能設備所取代。縱觀不少職業學校的課程和內容設置,往往帶有較強的可替代性,而這些恰恰是未來必定會被智能設備所取代的。
倡導課程和教學中的技術創新思想至少有兩個原因:其一,成于著作的技術知識和見于技術產品的技能要點均是原有技術積累和技術創新沉淀的結果,帶有創新性。其二,面向未來的技術技能教育則是未來必然發生的對技術創新的展望,需要關注。由此觀之,關注創新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