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和服務是按標準進行的,從事生產和服務的人必須講標準。標準化是規范化的基礎,沒有標準,工作就沒有參照,考評就沒有尺度。職業教育要強化標準意識、細化標準體系、深化標準考核。
職業教育怎樣從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按標準辦學是必由之路。大到人才培養方案的確定,小到課堂教學的設計都必須講標準。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標準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職業教育標準數量總體偏少,結構不合理,標準之間的協調性有待加強,一些職業教育標準存在空白;有的職業標準質量不高,定位不夠清晰,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滯后問題,可操作性不強,與職業教育工作的需求脫節;職業教育標準制定、審查和發布機制有待完善,實施監督機制尚未健全,貫徹實施力度較弱,社會參與不充分,國際化程度不高等。[1]江蘇省銅山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銅山中專”)根據人才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材、課堂教學的邏輯關系,每學期都組織產業、行業、企業的專家和生產一線人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完善,對教材進行適度的增、補、調和刪、減、改,用活頁式講義代替成冊的教材。銅山中專教學計劃試行兩個“6∶4”標準,即專業課和文化課比例為6∶4,專業課中實訓課和理論課比例為6∶4。具體到一節課該怎么上,我們根據不同的課型總結出不同的參照標準。銅山中專用“做案”組織教學,[2]堅持事情該怎樣做就怎樣學,該怎樣學就怎樣教,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顛覆了對“教學做合一”的傳統認識。學校推行了車間和教室合一、學生和學徒合一、教師和師傅合一、理論和實踐合一、作業和產品合一、教學和科研合一、服務和創收合一“七個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3]在實踐中探索出你說給我聽、我說給你聽、我做給你看、你做給我看、你評給我聽、我評給你聽的“六步螺旋遞進教學法”。[4]與教學管理一樣,學生管理和后勤管理也注重標準建設。
中職是兜底的教育類型。中職學生大多來自社會底層,他們中存在父母低學歷、因病致貧、單親、孤兒、留守兒童、殘疾、心理障礙等相關情況的弱勢孩子占比較高。從學生管理的角度,每年9月的開學季是我們最頭疼的階段,相當多的學生就餐時把殘渣剩飯直接丟在地上或者餐桌上,并在校園里隨手丟垃圾,更有部分學生存在不會用坐便器、不會乘電梯、不會打招呼等情況。教會這些學生過文明的生活僅靠言傳身教是不夠的,即使有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必須發揮標準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于是,銅山中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要求具體、操作簡明的生活標準,使學生的一言一行都有標可循。比如打招呼問題,有的學生難以啟齒,有的學生羞羞答答,有的學生大大咧咧,有的學生矯揉造作,這既有失風雅也會給人不莊重的感覺。為此,我們研究制定了“三微一輕”打招呼標準,即微停、微笑、微頷、輕聲。僅僅有標準還不夠,還必須學標準、背標準。學生只有把標準爛熟于心,才能外化于形,然后固化成良好習慣。銅山中專組織二、三年級學生和一年級學生結對子,發揮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引”作用,同時在一年級不同專業系部和不同班級之間開展“學、比、趕、超”活動,無論是“傳幫帶引”還是“學比趕超”,基礎和依據都是標準。
講標準是前提,有標準是基礎,用標準才是關鍵。用標準包括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用標準規范學生的言行,二是用標準考核落實的成效。以上下樓梯禮儀標準及預防樓梯間擁擠踩踏為例,我們用“五個一”打造了一把牢固的樓梯間安全之鎖。“五個一”即劃一條分隔線、貼一張提示語、設一個志愿崗、裝一個監控頭、置一個曝光臺。通過正向引導和反向激勵,學生上下樓梯靠右行、不看手機、不擁擠、不勾肩搭背、不追逐嬉戲已固化成自覺行為。以打掃衛生為例,順序有標準,從屋頂、墻壁、桌面到地面,從室內到室外最后是走廊和樓梯;方法也有標準,比如清理頭發時地面干的時候用吸塵器,地面濕的時候用拖把,地面有水的時候用刮水器。類似的事情無論大小都講標準、有標準、用標準。
好的生活習慣會自然而然地遷移到學習習慣上,學生有了學習欲望,繼而有了學習動力,隨之學習方法也靈動起來。初中階段不是他們忘記了成長,而是夢想打了瞌睡;初中階段不是他們忘記了奔跑,而是他們不小心把習慣弄丟了。一旦他們重新點燃夢想的火炬,一旦他們重拾信心,同樣會跑出不一樣的精彩。2017年,銅山中專畢業生張忠勝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劉凱同學的創新作品“船舶防顛簸裝置”獲國際發明金獎,被評為全國“筑夢大國小工匠”;藺浩然同學畢業入伍后發揮專業特長發明的防襲擊哨臺獲國家專利,個人被譽為“警營里的愛迪生”。學生在技能大賽中摘金奪銀,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嶄露頭角,在對口高考中過關斬將。更多的畢業生奮戰在車間、工地、服務窗口等一線崗位,憑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辛勤勞動不僅實現了安身立命,還提升著我們城市的生活品質。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職業教育也一樣,一流的職業教育也必須做標準。做標準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做職業教育系統內的教學和管理標準,引領教育發展;二是做職業教育系統外的產業和行業標準,引領生產和服務發展。人才培養方案要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同時也要影響產業發展需求。教育對象是千姿百態的,產業需求是千差萬別的,教學過程是千變萬化的,因此職業教育既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一成不變。標準是用來規范的,更是用來突破的。銅山中專根據區域的自然文化稟賦和學校的歷史文化積淀,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打造了黨建、創新、養成教育、心理健康和產教融合五大品牌。以黨建工作為例,學校“雙培養”機制富有成效。我們采取搭臺子、壓擔子、鋪路子的辦法,努力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教師。通過氛圍營造、榜樣示范、激勵內驅的辦法,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由于“雙培養”工作扎實有效,當前骨干教師中的黨員占比和黨員中的骨干教師占比均超過50%。由于黨員模范作用發揮得好,學校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連續多年被銅山區教育局黨委、銅山區委、徐州市教育工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8年學校被評為銅山區黨建基層示范點、銅山區十佳“黨支部工作室”、銅山區“過硬黨支部”。江蘇省教育工委、教育部等先后來銅山中專調研基層黨建工作,黨建工作已經成為銅山區學校黨建的標桿和標準。
銅山中專畢業生升學有渠道,就業有門路,創業有本領。和普通高中畢業生相比,他們只是從不同的山腳出發,領略不一樣的風景,但是都能達到各自理想的高度。培養好習慣是職業教育的金鑰匙,而打造金鑰匙的密碼是標準。職業教育的標準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銅山中專在最細微的末端探索操作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