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寫字(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寫字(書法)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有力抓手。
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對寫字(書法)教育尤為關注和重視,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教育部于2011年8月2日,下發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3年1月18日,印發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多措并舉加強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全面實施;2014年12月,江蘇省成立了教育書法家協會;2015年5月,江蘇省教育廳出臺《關于開展中小學書法特色學校建設的通知》,進一步提出了“小學一至六年級要在語文課程或地方課程中每周安排1課時的書法課。初中階段可在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中每周安排1課時的書法課”的具體要求;2006年,常州市教育局就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書法教育‘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意見”,對校園書法環境建設、課程實施要求、書法師資培養等方面都做出了詳細指導和要求;2018年11月,常州市鐘樓區教育文體局啟動“墨韻鐘樓”書法教育工程,書法教育從特色發展到全面普及,鐘樓書法教育起航再出發。
小學寫字(書法)教學以語文課程中的漢字為基本內容,通過書寫實踐,提高漢字書寫能力,滲透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寫字(書法)教學,首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達到規范書寫漢字的基本要求;其次,學生的硬筆書寫和毛筆書寫兼修,書寫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相輔;再次,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規范和基本要求的同時增加書法欣賞,引導個性感悟;最后,技能訓練和文化教育并行,書寫水平與人文素養共生。
學生寫字(書法)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來實現。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究和反思總結,筆者從以下方面來具體闡述小學寫字(書法)教育指導的策略。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深入研究所教知識,尋找適合學生心理需要的前期興趣引導,如:“鐵門限”引出在永欣寺的閣樓上退筆成冢的王氏傳人智永;“入木三分”的成語源自王羲之筆力深厚,墨漬竟滲入木板里面約有三分深的典故;怎樣寫好斜鉤呢,其實更形象于古代兵器“戈”;懷素寫蕉、書圣愛鵝、虞世南學藝……兒歌朗朗上口,繪本生動形象,或勤勉勸學,或暗含哲理,或闡述緣由,說說唱唱,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學生在語言聲音的環繞中和色彩圖像的感知中進入學習寫字(書法)的情境。
在一本字帖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進行該字帖的橫向和縱向聯系,例如在學習隸書《曹全碑》時,首先讓學生觀察原帖,感受該字帖的用筆與整體風格風貌,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感受,總結《曹全碑》線條纖細柔美,結體扁平勻稱,舒展飄逸,風致翩翩的藝術特點;同時,讓學生欣賞同為漢代隸書精品,但卻風格迥異的《張遷碑》,其字方整樸茂中見媚勁,蠶不并頭,雁不雙設,外方內圓,內擫外拓,變化極為豐富。通過原帖圖片的生動對比,引起學生的探知欲望。
書畫本同源,漢字本身具有象形性、圖畫性,把抽象化的漢字回歸圖形本源,聯系造字六義,讓枯燥的漢字彰顯生命,神秘而又生動。例如:“水”字在流動,“山”字尖尖角,枝繁葉茂“木”,恭敬作揖“人”,縱橫阡陌“田”……一個個字仿若一幅幅畫,為學生打開漢字的趣味大門。
(1)執筆
執筆方法的正確與否對于后期的線條書寫和結體字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東坡說過:“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大致意思是說: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關鍵是達到虛和寬松。
硬筆字書寫時,大拇指與食指要相對,筆側靠虎口,指尖距離筆尖約一寸。毛筆字書寫時,食指與中指不宜過分分開,三指執筆;若五指執筆,則無名指和小拇指的指甲面輕抵筆管。手腕的自然才能運腕自如,手指的放松才可以根據書寫時的需要適當捻動筆管。
(2)坐姿
無論是毛筆書法還是硬筆寫字,坐著書寫時都講求頭正、身松、字正、臂開、足安這五個基本要求。具體指的是,頭正:不探頭,不后勾;身松:背部放松,沉肩墜肘,氣力松至于腰部以下;字正:心口對準即將要書寫的字;臂開:左右胳膊皆要放松,呈環形打開,尤其左臂不宜折疊;足安:兩腳放松平放于地面。
臨帖在寫字(書法)的學習中尤為重要。實臨是學習用筆方法、結體規律和變法法則的重要手段。實臨需要沉下心來,讀書家背景、用筆輕重長短、章法氣息,通過細致地對比觀察和入微地讀帖臨帖,形成“意在筆先”的意識,提高臨帖的精準程度,而不是拿來之筆,隨心涂寫。
常用的筆法體系有二:其一是“二王”筆法,其二是篆隸筆法。目前小學階段的楷書學習,通常情況下,沿襲的都是“二王”筆法。一個筆畫的書寫,通過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完成。起筆時,我們用“切”的動作表現筆尖入紙的狀態。當筆切入紙面后停住,觀察筆畫需要經過和即將到達的地方,在行筆過程中,通過手腕擺動,拉動線條。橫、垂露豎以及點的收筆,毛筆是通過頓駐回護,硬筆則是通過輕頓完成;撇畫順承行筆自然出尖;捺畫、勾畫推送出鋒,提畫右上順出,點則豐富多變。
學生在硬筆書寫時,線條要么軟弱無力,要么僵直生硬,其原因有二:其一,教材上的漢字多為印刷體,學生長期感受到的是簡單機械無書寫性的單一美,筆畫看似平直工整,實則僵硬有余。因此,我們需要給學生呈現靈動舒展的手寫體,學生所見是上橫揚、中橫平、下橫俯的“三”,而非三根線條固化的黑體“三”。其二,學生誤以為老師所說的“認真寫字”是“用力寫字”,花大力氣,花長時間,書寫“用力過猛”,這就是錯誤認識“認真書寫”的結果。
寫字的認真,是書寫用筆規范精準,結構空間思考嚴謹,而并非用蠻力書寫。我們可以通過書寫紙反面有無深印痕檢驗。書寫時起收筆和轉折處略有停留,行筆過程中需要速度,感受到力量和節奏的變化,逐漸為高年段的楷書快寫乃至行書做好過渡鋪墊。
字在格子中,各個部件所占空間并非完全平均,而是有主次關系。例如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如“稻”、左寬右窄如“影”、兩部分幾乎一樣如“桿”,類推至上下結構、包圍型結構等。書寫的第一步是判定字形結構,合理規劃每部分所占空間,寫前要有預設。
首先,字的部件與部件之間存在聯系,例如“掠”字,右部橫畫與左部提手旁的短橫幾乎同高,右部豎鉤的起筆順沿點畫正下方,下部兩點與上部一點形成放射性。其次,筆畫與筆畫之間的聯系更為重要,“掠”字左部提手旁的提畫自然呼應至右部的點畫起筆。又例如“是”字,下部短撇收筆后,手腕順勢至捺腳起筆處。筆筆銜接,首尾呼應,聯系成整體。
在寫字過程中,決不能教條的用尺去量寫,需要通過來回仔細觀察,提高眼力和自我辨識能力。例如“暈”的上部“日”,本身形成內部間距勻稱,“日”與“軍”之間究竟空開多少距離最為恰當?其實,“日”與“軍”正好存在“日”內部的一個橫間距。“軍”字最后一筆為懸針豎,豎多長較為妥當?其實是向下伸展兩個橫間距。通過勻稱,呈現漢字體勢之美。
例如“秋”字,單個禾字最后一筆為捺,當變成禾字旁時,為避讓右部,捺腳變成點;右部的火字的左點和豎撇收縮,避讓左部。禾字旁左撇與火字捺腳伸展。又例如“起”字,走字變為走字底后,字中部分整體收縮,唯獨捺腳伸展以托住被包部件,走的橫畫左低右高,右部收斂,避讓內部已字。通過避讓伸展,各部件有機搭配,合理處理間架結構。
師問生答,師教生練,寫字(書法)教學不免呆板無趣。若一節課教學計劃講解四個例字,教師講解示范第一個字時,學生學寫;教師講解第二個字時,學生試寫,再與范字對比觀察;到第三個字時,學生試說,教師根據學生所說范寫,再適當引導;到第四個字時,學生可以獨立觀察大膽試寫,小組生生互評糾正,教師總結點評。
教師逐步放手將課堂歸還學生,學生從被動狀態調整至課堂主體,主動學習,自主成長。當學生毫無頭緒、無從落筆時,教師可以引導:“是什么結構,哪邊寬哪邊窄,大約是1/2還是1/3的比例關系”“多橫一樣粗嗎,哪筆最輕哪筆最重,究竟第二橫比第一橫粗多少”“雙人旁的第一撇較平較短,第二撇從哪里起筆,在第一撇的正下方較斜較長”……師生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實物展臺是日常教學中最為常見,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師直接圈點勾畫、批注范寫,隨堂練習和作業點評都可以第一時間展示。作業放大后的清晰呈現,便于學生認識到自己有待改進之處。
教師可以把優秀作業直接張貼在教室的板報或者連廊櫥窗。學生來往欣賞,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如若教師能組織學生參觀并點評講解,則效果更佳,同時對于作業被展出的學生而言,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肯定,內心自然大受鼓舞。
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支持下的信息化手段,建立數字化展館展廳,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間和宣傳平臺。傳統寫字(書法)作品通過現代技術,裝裱配框,襯底托色,易傳播,便收藏,以傳統厚植根基,以現代指引方向。
每日所用的書簽上是學生自己所書的雋秀硬筆字;雅致的扇面是娟秀小詩;開學典禮上,校園書法小明星帶領剛入學的新生寫“人”字,一撇一捺學做人;吉祥的春聯、喜慶的福字,學生迎新春寫春聯送祝福;六一聯歡會上,學生用真草篆隸寫唐詩宋詞,展示童真墨趣;畢業典禮上,一幅幅作品書校訓、寫恩情,感恩母校養育成長……無聲筆墨,在學生們的書寫過程中,在精美粉箋上,在悠揚樂符中,在主題活動里,彰顯傳統文化的美妙與自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何為傳道,何能授業,何以解惑?侃侃而談的書法史,娓娓而來的書法故事,細致入微的筆法講解,深入淺出的結構剖析,信手拈來的板書示范,放大可觀的課件范字,達成目標的課堂教學……所有一切都要求寫字(書法)教師自身需要具備扎實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技高一籌的專業技能。
從《中國書法史》中補給史學養料,從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和清末黃自元《九十二法》中探尋結構規律,從唐代司空圖編著的《二十四詩品》中感受藝術實踐的精神逸趣與性情志向,在一次次課堂實踐和教學研究中提升教學水準。教師自身專業的積淀和提升,是教育教學的最大保障。
寫字(書法)教學不是純粹的技法教授,而是傳統文化的傳播、滲透,是綜合素養的提升。寫字(書法)是實用性和藝術性合二為一,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和生命的思考。在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下傳承并發展,夯實文化建設的根基,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