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貴在培養學生的興趣,重在教授學生練習書法的方法。《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小學階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書法基本功。臨摹是書法學習的基本方式,臨摹過程包括讀帖、摹帖、臨寫、比對、調整等階段?!?/p>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讀碑帖,臨摹、欣賞書法內在的美,還須關注學生正確的書寫姿勢,進行扎實有效地練習。教師往往會忽視培養學生認真、正確地讀經典碑帖的習慣。面對古代經典的作品,學生只會描摹其外形,不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對筆畫和結構缺少觀察比較。
讀帖,不僅要讀碑帖上的文字,更要用眼睛觀察字的風格特點,觀察字的用筆以及結構,然后再動筆嘗試,思考,再嘗試,以期達到更好的臨寫效果。
1.欣賞古代優秀的書法碑帖,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良好的讀帖習慣。嘗試從筆畫的用筆,到字的結構,再到整體的風貌,對具體的碑帖進行簡單、準確的評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書法的審美標準。
2.感受顏體碑帖的整體風貌,培養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通過對書法家經典故事的了解,把寫字和做人聯系起來。明白寫字即做人,寫端正字,做正直人。
3.初讀碑帖,感受筆畫特點,加以練習。晉代衛夫人在古代書論《筆陣圖》中,很好地詮釋了筆畫與自然界物象的聯系,這樣對于初學寫字的學生來說有極大的幫助。
4.再讀碑帖,學會觀察、比較和分析筆畫在具體的字中相應的變化。課前,教師把擁有相同筆畫的字整理好,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能清晰地找到筆畫在不同字中的相應變化,從而在書寫的過程中加以關注,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5.在欣賞和臨習古代碑帖的過程中,學會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臨寫效果。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學習,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交流和學習,提高學生欣賞能力。
1.教學目標。
(1)能夠理解和掌握顏體“捺畫”(斜捺)的書寫方法。(2)能正確地書寫顏體“人”字和“大”字,體會漢字的書寫性。(3)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2.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顏體“捺畫”(斜捺)的運筆方法。
難點:“捺畫”作為基本筆畫,在不同字中有相應的變化,感受漢字的美。
3.教學準備。
兼毫毛筆、米字格毛邊紙、墨汁、小碟子、筆洗等。
4.教學方法。
學生學習書寫的過程中教師采用了集體講解和示范,以及單個指導示范。學生之間采用互相學習、互相品評的方法。
5.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古代的書法家——顏真卿。
學生介紹,教師表揚并總結:顏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書法家。他與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并稱“楷書四大家”。
師:你們覺得顏真卿的楷書寫得怎么樣?
生:端正,遒勁有力……(感受特點)
師:古語云,字如其人。什么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端正有力的字呢?
生:正直,寧死不屈……
師:正是因為他這種高尚的品格,為他的字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設計意圖:本環節展示了顏真卿英勇抗敵的故事,學生從中了解了顏真卿生活的朝代背景,以及他的為人等等。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富有正義感的強大氣息,此時學生再去感受顏字的整體風貌,要比單刀直入的效果好上幾倍。把做人和寫字相結合,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這是讀碑帖、寫好字的第一步?!?/p>
(2)學習新知
師:請找出帶有捺畫的字。
生:人,大,太,又……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捺畫的書寫(書寫課題)。
生:捺畫的特點有上小下大、捺頭圓、捺身粗、捺腳尖等等。
師:觀察很細致,捺畫又像一把鋒利的大刀。所以要寫得堅實,有力,有韌性。我們怎樣才能寫好捺畫呢?
生:逆鋒起筆(捺頭呈圓形),中鋒行筆(漸行漸按),調整筆鋒,迅速出鋒(捺腳尖銳)。
師:捺畫書寫順序為“一波三折”。(教師示范)你愿意來挑戰一下嗎?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輔導。課堂展示書寫有問題的作業,學生自評,他評或互評。
師總結書寫中的問題,學生繼續書寫三個捺畫。挑出優秀作品進行師評,突出每個學生存在的書寫特點并加以表揚。
【設計意圖:晉代書法家衛夫人提倡“取萬類之象”,并提出“每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過多地強調筆畫的運筆,而忽略了筆畫本身的形態特點,如果能和自然物象相聯系,在形象化的基礎上分析用筆和運筆,這樣的教學比較符合學生認知的規律。這里教師把捺畫作為符號化的元素從碑帖中提取出來,以期找到捺畫共性特征,這是讀碑帖、寫好字的第二步?!?/p>
師:捺畫須結合碑文中的字進行臨寫。找一找“人”字中捺畫的特點。怎樣才能把“人”字和“大”字寫好?
生:撇捺要舒展,撇畫細,捺畫粗而有力。
師示范:“人”字的筆畫少,捺畫相對變粗。
學生練習,師講評。
師:觀察“以”“合”“之”等字,請同學們說說捺畫在不同字中的書寫有何不同?
師分析,鼓勵學生多讀碑文。
【設計意圖:通過顏體楷書中的“人”字和“大”字的書寫,體會捺畫在不同字中的細微變化,認識到讀碑帖及觀察筆畫的重要性。當我們再次拿起古代碑帖仔細比對,會發現捺畫在不同的字中表現的形態是因字而異的,因而有斜捺、短捺、弧捺、平捺的區分。在教學初期,教師注重整理、歸納,引導學生嘗試分析捺畫在具體字中的變化,明白在書寫的過程中不可墨守成規,生搬硬套。這是讀碑帖、寫好字的第三步?!?/p>
(3)拓展延伸
認識顏真卿不同時期的楷書碑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晚清時期有很多書法家以臨習顏體楷書出名,但是他們的書寫都有自己的特點。鼓勵學生在刻苦練習的同時,也應有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書法家一生中有不同的創作時期,分別融入了書家的經歷和感悟,所呈現的藝術效果有明顯的差異。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認真、進取的學習態度和剛正不阿的處世原則。唯有認真讀帖,細致觀察,勤學苦練,才會有感有悟,所寫之字也才能日精月益?!?/p>
(3)課后反思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本課的重點,談談這節課的收獲。教師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的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了集體講解和示范,以及單個指導示范的教學方法。學生之間采用互相學習、互相品評的評價方法。學生的學習最主要的是以臨摹和練習為主。教師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更注重學生在欣賞和臨摹碑帖時的一種理解和體驗,更重視學生自我認知的培養。
1.從情感出發,關注名帖背后的故事。《綱要》中推薦了很多供小學生臨寫的范本,其中就有楷書《顏勤禮碑》。《顏勤禮碑》是誰寫的呢?他為什么要寫?作者是怎樣的人呢?在學生的心里,肯定會有很多的疑問,教師千萬不能小看這些疑問。解決這些疑問有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書法觀:學字應先學做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身上有很多亮點,他有正義感,有責任感,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從技能出發,關注學生書寫方法的掌握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正確的執筆姿勢和運筆方法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另外,讀帖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課中,教師把“讀碑帖,寫好字”分成了三步:從初識《顏勤禮碑》、初讀《顏勤禮碑》、到再讀《顏勤禮碑》,其中包含了觀察,臨寫,再觀察,再臨寫的反復的過程。古代書論家孫過庭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里強調了學習書法過程中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只有找到正確的觀察和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帖習慣,才有可能寫好字。
筆者在教學中總結了讀帖的方法。第一,在碑帖中找出帶有相同筆畫的字,提取有共性的捺畫,作為一種符號語言,并與自然物象聯系,分析捺畫的起筆、運筆、收筆的方法并加以練習。第二,再讀碑帖,比較、分析捺畫在不同字中的變化:比如“人”和“大”字中的捺畫肯定有微妙的差異;“合”“以”“之”中的捺畫更是有明顯的變化。
3.從欣賞出發,關注學生的書法評價能力。欣賞和評價是學生學習書法的關鍵。欣賞先要從作品的背后去了解相關的人和事,讓學生找到一個與書法相關的興趣點,從而展開討論和學習,由表及里,由人及字,這樣才能比較深入地了解碑帖的特點。另外,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也有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在課中,教師采用學生互相比拼的方式展現作業,互評互進,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對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起著積極作用。
學習書法不僅僅是學習怎樣寫好字,更是培養學生的書法習慣和建立書法意識。學習書法,是學習健康、豁達的人生觀,養成一種你追我趕,見賢思齊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