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學生書法興趣小組到“墨香校園”的打造,再到“墨香精神”的凝練,最后落實到“翰墨飄香”書課程的建設,太倉市沙溪鎮第一小學以豐富的教學案例,合理的教學手段,認真的科研態度,展示了一個明晰的過程。即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由校本特色上升到校園文化,最終著力建設校本課程。近二十年來,學校堅持做好書法教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因此,作為學校努力建構的“寧和”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翰墨飄香”書課程的建設匯聚學校教育特色之長,以豐實的基礎保證了學校書課程的順利開展,并形成了值得稱道的方面,已然成為學校辦學質量提升的新的生長點。主要表現概括為三大亮點,理順了三種關系。
“翰墨飄香”書課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努力踐行“兒童在課程中央”的理念。課程內容主要分書寫課程、活動課程和研究性課程三大部分。書寫課程內容充分考慮了小學各年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以硬筆書寫教學為起點,逐步轉向軟筆書寫教學。學校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編印了校本書法教材,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書寫的基本技法,通過欣賞與臨摹優秀書法作品,感受書法之美。書法活動課程內容也相當豐富,有貼近學生需要的百人書法特長現場賽;全員參與的千人整班現場書寫大賽;書法社團作品展示;還有走出校園的古鎮書文化尋訪。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愛上書法。此外,學校還確定了研究性的書課程內容,有漢字演變文化研究、歷代書法家研究、書法作品鑒賞等等。“翰墨飄香”書課程內容把學生的軟、硬筆的執筆要領,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且十分關注學生的書寫姿勢,確定了細致的要求,從中年級開始重視學生書寫速度這一細節,在熟練的基礎上向書寫效率過渡。
學生評價是校本課程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翰墨飄香”書課程的建設中,學校始終圍繞著“寧和”教育的目標,開展了多元的學生評價,有對于集體的“墨語書香”班的評價,也有對于個體的評價:“墨香少年”的星級評價、“寧和審美”娃的評價。在具體評價中,采用了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引入七彩墨香卡評價體系,既重視學生在書課程中的過程性評價,又關注學生表現的終結性評價。書課程中的“墨香少年”星級評價標準充分考量了各個年齡段學生的發展水平,其評價標準分為低、中、高三個年級,分別在四個層級對學生的課程活動表現予以評價,有效地體現了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激勵功能。
“翰墨飄香”書課程建設的核心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這也是書課程作為學校新的生長點的價值所在,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一環就是打造一支過硬的書法骨干教師隊伍。學校很好地貫徹了“成就學生也是更好地成就自己”這一理念,在書法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成果斐然。先后有80多人次在市級及以上評比中獲獎,集體獲獎達16次。11位書法核心組教師均為江蘇省硬筆書法協會會員,都擁有市級硬筆書法六級以上證書及市教育局頒發的書法教師資格證。其中領軍的陳紅英老師為江蘇省硬筆書法協會理事,主持了市級的“翰墨飄香”書法工作室。學校重視教師的書法技能培訓,扎實做好骨干輻射工作,擁有一支頗有實力的后備教師隊伍,保證了“翰墨飄香”書課程的建設高質量,有步驟地推進。
細察沙溪鎮第一小學“翰墨飄香”書課程的建設,發現傳承與發揚是兩個關鍵詞。書課程的建設是對學校教育已取得的成果的傳承,是對學校教育特色尤其是校園文化的傳承,也是學校品牌更優化的顯性表征,因此更賦予了傳承新的含義。同時,在書課程的建設中,學校十分重視對書法教育的發揚,主要表現為:緊扣學校“端寧和雅”精神,發揮好書法的育人功能,通過書課程的建設,很好地體現了學校“寧和”教育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成就了學校有特點地提升這一愿景。
從發展的眼光看,普及與提高有著必然的聯系。可是要真正做好這一點,還是有許多困難的。“翰墨飄香”書課程的建設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首先,“翰墨飄香”書課程是學校的必修課程,合理地實現了國家、地方課程的校本化,靈活設置了校本課程,使得每位學生每周均有接近三課時的書法課。同時,書課程的愿景為“人人都是學書人,人人都是書法家”,全員參與是書課程的明確要求,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書法教育。在此基礎上,學校開設了五個書法社團,對書法特長生進行提升型授課。除了學校書法骨干教師擔任輔導老師外,還專門聘請了校外書法名家來校授課。在榜樣的激勵下,學生的書寫水平整體很高,這也為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礎。
校本課程建設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育人,在“翰墨飄香,立字立人”的校訓指引下,“翰墨飄香”書課程融合了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學生德育發展角度看,在弘揚書家精神,幫助學生寫得一手好字的同時,錘煉他們學書持之以恒的毅力,達到“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這一育人目標。在融合的基礎上,學校重視書課程的延伸,由課堂向課外延伸,由校內向校外延伸。具體表現為:競賽活動常開展,學校組織“書寫經典、傳承文明”全校千人硬筆書法大賽,書法特長生則參加學校組織的“百人書法現場賽”;展示活動頻舉行,學校組織學生參加蘇州市主題為“翰墨飄香舞韻靈動”的藝術展示;校刊《藍風箏》中,有師生書法繪畫專欄;學校墻面布置用到學生的優秀書法作品;學校德育處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古鎮楹聯,參觀太倉書法展覽等。
綜上所述,“翰墨飄香”書課程的建設進展順利,一些成功的做法值得肯定,也為其他學校進行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我們可以預見,這一校本課程的建設終將成為學校辦學質量提升新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