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琳
(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前言:自古以來,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停歇,美麗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一點在民國時期的大眾傳媒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民國初期的上海,“封面女郎”已經成為了各類型出版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精致的“女性”圖像作為封面或廣告主角,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以達到刊物出版的目的。
中國的媒體業在晚清時期已經萌芽,至民國初年已有較為成熟的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純文字閱讀漸漸被圖文閱讀所替代,包含圖像的刊物更得國人喜愛。人們對出版物的閱讀從讀字走向讀圖,也使得大眾媒體業的“女性”圖像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1]。
民國時期,上海已經是世界聞名的國際化大都市,其媒體業已經高度成熟。而此時,大多數出版物都由“封面女郎”代言,無論是休閑類刊物還是廣告上都充斥著各型各色的美女。人們被大眾媒體中的“女性”圖像所吸引,在視覺感染之下塑造出了“讀圖”的習慣,也使得這種圖像信息傳達方式變得更加普及。而且,在“女性”圖像的影響之下,出版物的銷售和信息傳播目的也更容易達到。民國時期的“女性”圖像并不僅僅是一種“招牌”或噱頭,更為主要的作用是它對信息以及觀念的傳達。當人們在觀看出版物中的“女性”圖像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視覺沖擊轉化為思想沖擊,畫面中的所有細節都會引起受眾的關注;而這也意味著,受眾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女性”圖像中女郎的穿衣打扮、深色狀態以及生活環境的影響,不自覺地認同其生活理念,由“封面女郎”帶領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摩登時代。
“女性”圖像的應用是我國媒體業繁榮發展的極大推手。不過民國時期大眾媒體的“女性”圖像展現形式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容、樣式以及表現手法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筆者根據晚清和舊上海時期的大眾媒體業演變,對這一時期“女性”圖像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分析。
圖像在我國古代文本之中十分常見。到了晚清時期,媒體圖像開始發展。此時,石印版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繡像”逐漸流行,開創了我國近代大眾傳媒業使用“女性”圖像的先河。晚清時期的石印版畫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時事繡像,另一種是仕女繡像。《繡像小說》是極具代表性的晚清小說期刊。其中時事繡像的應用十分普遍,此時的繡像多以插圖形式存在,是為了配合小說內容而增設的部分。而仕女繡像可被視為民國時期的娛樂型大眾媒體圖像的先例。當時,由英國人開辦的點石齋書局所印發的《點石齋畫報》風靡一時,這種以彩紙為封面,以連史紙石印圖畫為內容的畫冊隨《申報》附送。其內容范圍極廣,既有針砭時事的故事又有民間傳說與域外風情,為當時的國人建立了關于消閑類刊物的初步認知。而后該畫報主筆吳友如所繪制的“海上百艷圖”則為當時的消閑類刊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弱化刊物提供時事信息的能力而提高刊物的娛樂性。此時以“女性”圖像吸引讀者目光的策略正式被落實,各大刊物都緊跟潮流,以“美女”代言,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19世紀20年代中期消閑雜志的種類更加豐富。比如,雜志《紅》的問世,使“封面女郎”的形象以及圖片內容發生了顯著變化。此時消閑雜志中的“女性”圖像變得更具生活化氣息。畫面中的女子形象與以往大大不同,她們穿著時髦,燙發、高跟鞋、運動服、小洋裝等“現代女性”的特征都體現在圖像之中;這些女子的動作也由一貫地站姿或坐姿轉變為打網球、喝咖啡、開車等代表“現代女子”生活的動作。此時,大眾傳媒中的“女性”圖像,已經具備了傳遞時尚理念的能力和基礎,畫面敘事功力已經大大提升。
進入19世紀30年代,廣告印刷制品大量出現。而此時,伴隨著鴉片戰爭而進入中國的洋人以及洋貨為廣告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量商家通過引發廣告畫的形式宣傳自身產品,以唐就如、胡伯翔為主的廣告畫家也在上海灘不斷涌現[3]。此時,廣告畫中的“女性”在中西畫法融合的條件下被描繪得極為逼真,而且其裝扮時尚氣息濃厚,畫中女郎舉手投足之間都表現出一種“摩登范”。此時的廣告畫,在帶動思想觀念革新和消費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后期的“月份牌”進一步深化了這種帶動作用。企業將主營產品、美女畫以及月歷信息記錄在月份牌之中,打造成一份既美觀又使用的月歷,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在19世紀的上海,月份牌的影響力極大,它的蹤跡遍布上海灘的所有公共場所。月份牌中的“女性”圖像從滬上名花、“大頭美人”到有真實姓名的“月份牌女郎”,期間“女性”圖像的形式和內容逐漸發生變化。“月份牌女郎”的構圖和立意在不斷朝著生活化和大眾化發展。為了提高大眾影響力和號召力,“女性”圖像逐漸表現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點,讀者或許與“美人”熟識,但仍會被其所展現的摩登魅力所震撼。此時的“女性”圖像更像是一種塑造出來的形象而非“美女”本身,其信息傳遞能力和帶動能力也越來越強。
結論:“女性”圖像的應用,讓原本平淡敘事的文本類媒體變得更加生動。對于民國時期的國人來說,以美女為噱頭的出版物十分新穎,其號召力和影響力遠超于普通的文本類出版物。而這一時期大眾媒體的“女性”圖像樣式也隨著媒體發展以及市場需求而不斷變化,最終造就了一個全新的大眾傳媒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