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平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自畢業(yè)以來,三年的上課時間,讓我對高中歷史的教學深有感觸。當然,三年的上課時間還遠遠不夠,我的收獲也不過是學術與實踐的冰山一角,現(xiàn)在拿出來和大家探討,拋磚引玉。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我總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歷史就是個背的東西。”“我總是記不住。”“好多事件好混亂,沒明白呀。”......而在考試的時候,總有同學吐槽高考歷史難:不知答題如何入手;拿到試卷總感覺措手不及,所有的選項看起都對,都有道理......
在我看來,出現(xiàn)這些狀況的原因,大多都是我們的教學出現(xiàn)了或多或少的問題,原因是綜合性的,也很復雜,涉及到制度、學校、學生、思維、甚至是“兄弟”學校的做法。所以本篇不討論原因,只探究如何改進我們教學的方式和手段。
首先,歷史,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學問?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呢?呂思勉先生這樣回答:“歷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之所探求,則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眾事的,事則只是一事。”
天下的事情沒有兩件是完全相同的,用處理此事的方法,去處理別的事情,自然要失敗。然而道理是靠事情來體現(xiàn)的,沒有事情去空想真理,也絕對不可能。所以我們求學,不該死記事實,也不能不顧事實。要學習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邏輯。明白之后,處理的方法,便自然明了。
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邏輯,又一定要知道其發(fā)生的背景和所在的時代環(huán)境。一個人,為什么會成為這樣子的一個人?譬如久于官場的人,就有些官僚氣;世代經(jīng)商的人,就有些市儈氣;向來讀書的人,就有些迂腐氣。難道他是生來如此的么?無疑,是數(shù)十年的做官經(jīng)商、讀書養(yǎng)成的。然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亦是如此了。中國的社會,為什么不同于歐洲?歐洲的社會,為什么不同于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意,細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極為深遠復雜了。”所以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能分析其中的關系,才說明你的歷史是真的懂了,學通了,學明白了。
接下來,我分享我的幾點教學觀念。
什么是史學常識?簡單來說,高中課本中的知識點就是史學常識。高中課本中的歷史知識并不深入,只是歷史教育中最淺顯的知識,學會這些知識也只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素養(yǎng),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不要把學歷史當作很難的事情。
這里需要著重強調(diào)的是:歷史課本不是知識羅列,它是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史學家們?yōu)槲覀冞x取性價比較高的事情供我們學習。既然是案例,就意味著背誦不重要,重要的是細致的分析,仔細的思考,進而得到深刻的理解。根據(jù)具體的案例去學習背后的道理,也在一個個案例的分析訓練下,能夠理解史學常識,進一步的培養(yǎng)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處理事務的能力。
歷史是人文學科,歷史的進程也必定離不開人的因素,所以,一定要把人性放在歷史事件中,這很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事件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曹操、孫權一系列的名人,全都和你我一樣,有優(yōu)點和缺陷,有朋友和敵人,他們在歷史關鍵節(jié)點迸發(fā)出的驚人能量鑄就了三千年的瘋狂中國史。
我不斷的提到“分析”。分析的是什么?分析事件中的邏輯,即“前因后果”。“前因”:背景、環(huán)境等,即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為什么會以這樣的方式發(fā)生?為什么是這些人?等一系列的原因。“后果”:內(nèi)容、影響等,即發(fā)生了什么?如何發(fā)生的?有什么影響等。慢慢就會發(fā)現(xiàn),這件事情的“后果”會是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歷史也因此不斷向前發(fā)展。
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人性,理解邏輯的能力,是歷史學習的核心,是最為關鍵的步驟。
正如第一部分所說,高中課本是“案例集”,對于案例的學習應該讓學生先找出最本質的部分,串成線索。我認為:高中歷史知識體系應著重于從紛繁復雜、事無巨細的歷史中捋出清晰的大脈絡,歷史的細節(jié)無論是在初學教材階段還是在備考階段應有意掠過,以免導致信息冗雜而產(chǎn)生學習負擔,這不是偷懶!清楚了主干知識后,再去深入的了解每段歷史的細節(jié)就會更加清晰,更加輕松。讓學生的知識體系“臃腫”絕對不是好事兒,一旦“臃腫”很容易就讓學生瞻前顧后,猶豫不決。
我的課程體系將高中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逐層進行分解: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世界史。再將中國古代史分為四個階段,中國近現(xiàn)代史分為四個階段,世界史分為四個階段,逐層的向下細分,這個劃分沒有固定的模式,自己能理解即可,原則是:盡可能的簡潔。
歷史學涉及到的內(nèi)容非常的廣泛,就高中學習而言,要想學好歷史,對于地理和語言的要求也是很高。學歷史一點要知道的就是:時、空、史、論。對一個地區(qū),沒有空間上的概念,很多邏輯就不能順利的搭建,所以需要有地理學科的配合。語言(文字)是記錄歷史的載體,沒有載體的依托,學生學習歷史就無從談起,對于中國古代史來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對于世界史來說,必要的英語功底也是要有的。
掌握了如上的這些,在應考上學生將會輕松很多。應考也就只有一條原則:有理有據(jù)。
杜絕掃一眼、想當然的行為,不要“有坑就跳”。將平時的分析能力運用到考試當中,考試也就得心應手、不容易出現(xiàn)失誤。畢竟考試的材料和分析相對于課本而言就很簡單,內(nèi)容量也很小。
最后,我認為高中歷史教學如今應側重于分析能力。注重對于學生人性和邏輯性的培養(yǎng),注重對于學習新事物本質的培養(yǎng),注重知識間的融合性。
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喜歡歷史,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