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正寧 張新克 朱子恒 許永樂
(嘉興學院設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藏族藝術具有非常強烈的特色,對這種曾祖藝術的研究具有很強的藝術促進作用,有足夠的時間和底蘊來進行自我修養和完善。一個民族的工藝往往是跟隨文化產生的,不僅擁有多樣的形式,也有不少特殊的影響和意義,對當代的設計,未來藝術的啟蒙都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意義。這種傳統的工藝對近現代藝術也有較好的參考價值。這種傳統工藝在農耕文化中也是非常燦爛的文明結晶,較好地體現了先民的生活習慣與審美。由于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先民們的審美多是活潑的,伴隨與農業相關的節氣、習俗等都會有不同的手工藝品出現。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統手工藝品的形態、種類、紋飾、色彩等造型要素不斷的豐富,也由此積淀了造型規律和法制,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一種觀點是被大眾所認可的,唐卡藝術的起源是在尼泊爾的紐瓦爾繪畫.這種繪畫的梵語也叫pata。繪制pata時總是使用棉布.而且用做繪畫的棉布是根據畫面尺寸為每幅畫特別織造的。所有的紐瓦爾布畫都是用樹膠水彩畫法完成的。一直到了18世紀后半葉紐瓦爾繪畫才開始使用紙做依托材料。但這兩種說法其實都只能表達個人的臆測和見解,而實際上唐卡真正的淵源由于時間的久遠和歷史上西藏地區的滅佛運動,致使可以考證的文物幾乎不存在了。所以要印證唐卡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是非常困難的。
唐卡對于文化的傳播,主要體現在佛教對于哲理、歷史、文化、教理、教規以及藝術等方面。在佛教入藏的同時,也應運而生了很多種建筑、雕刻、繪畫的藝術形式,其中唐卡以其獨到的表達、強大的敘事性、富含傳奇色彩的傳說和佛本生故事作為主題發散展開的。充分利用了藏民族在描繪以及敘事方面的特長,令文學與彩繪的美感相輔相成。這種文化不但成為藏學僧人必修的課程,也在藏族民間廣為流傳,成是藏傳文化言傳身教的不二選擇。無論是格薩爾“史詩唐卡”、還是民間“喇嘛瑪尼”唐卡,都是以繪畫方式傳播著蒙藏民族的文化,講述著民族發展的歷程,用獨到的方式體現出這個民族歷史長河中的科學技術成果。
唐卡藝術自出生時就伴隨著信仰,也是佛教文化自豪的產物之一。唐卡藝術在吸收高山雪原藝術文化積淀的同時,為藏傳文化的發展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唐卡在近現代,又經歷了怎樣的成長呢?
如上所述,唐卡在早期主要是用綢緞裝裱后進行供奉的佛畫。上千年的積淀和發展才成為今天這樣成熟的文化產品,其題材之豐富,內容之多樣,使得其成為藏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作為藏族文化的珍寶,在工藝和文化層面都是非常靚麗的,在收藏和價值層面也有非常強大的底蘊。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西藏旅游的經濟發展,唐卡藝術的創作也一直在經歷著劇變,藏族藝術家的視野得到了拓展,這對于唐卡藝術有著非常良好的促進作用,也使得藏族文化在貿易層面產生了新的貿易鏈接。
2010年11月16日到2014年9月10日,許許多多,數以百計的唐卡藝術博覽會在祖國的首都,傷害,廣東等國際中轉站開展……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種強大的,富含生命力的民族藝術做著伏,這也是對于藏族藝術文化的開拓,不斷地沖擊著大眾的視野和思路。傳播著我們國家隊藏族文化的保護,推動以及支持,有力刺激著唐卡藝術利用以及產業化發展,使這種曾經神秘的藝術不再只駐足于高山雪域,更使得其特有的藝術價值發散于,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1999年,號稱“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目前珍藏于青海西寧中國藏醫藥文化博物館。《彩繪大觀》在繼承藏族傳統藝術繪畫手法的基礎上,又融入了西洋畫的技法,并且采用天然的植物與礦物顏料繪制而成,這種對傳統繪畫技法創新式的探索收到中西方藝術界的高度關注,也影響了一批勤于思考、樂于實踐的青年藝術家。各種派別風格的唐卡在繼承噶當與嘎赤畫派的基礎上,也有新的突破。為了進一步保護、傳承和發展唐卡藝術,大力弘揚璀璨的的民族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快速發展持續繁榮,唐卡的創新是不可或缺的。
盡管藏傳唐卡藝術的發展在大好背景下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但是根據目前的狀況我們仍能發現諸多矛盾和問題,例如:對于唐卡的創新有一定的爭議;唐卡各流派傳承人的優秀作品應該成為必然;缺乏對當代唐卡藝術發展現狀研究的專著問題;唐卡藝術產業化后質量是否能夠得到保證。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作品所有權的界定不夠明晰。人們往往認為,創作作品的靈感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積累以及前人留下的經驗,這一切也都屬于社會公共資源,所以對于無償利用作品方面,人們并不會覺得不妥。尤其是西藏不少的民族傳統文化都是存在著一定的口頭性、區域性、集體性以及傳承性等特點,作品的作者也不會明確,所以覺得無償運用作品,這是很尋常的。唐卡的制作工藝需要的是增強其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來預防他人采用不正當競爭的手段來得到有關機密技術,但是與此相關的知識產權開展工作仍存在不足,需要很大的力度去進行完善。
現在藏區雖然是開放的,并且也通過改變得到了繁榮發展,但對于唐卡的創新形式的爭議還是沒有停止,對于全新的唐卡藝術,以及較多的藝術家對其創新改造,又或是變化不了、使用不同的繪制材料、將現代高科技產品繪制在唐卡布面上等,普通人與藝術家在感慨它的美觀度以及靚麗度的同時,也可能會發覺這或許不再是唐卡,覺得它沒有了傳統藝術的厚重感,僅僅是藝術創作而已。
伴隨著社會發展與開放,唐卡藝術雖然促進了西藏地區的經濟文化繁榮,可更多的文化公司為了吸引大眾會拋棄對于文化的保真性,會大幅度壓縮其生產的過程與質量。這不但會影響藏區文化的純度,也會影響外界對于藏文化的看法。唐卡這種由傳統的社會環境和精神信仰共同組成的藝術形式,在與當代外來文化交流后必然存在一定的沖突和矛盾,這將是唐卡產業化后的突出問題之一。
藏區的唐卡藝術作為藏族人民上千年來的文化積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繪畫技法,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播,在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保證其原真性與完整性的前提下,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藏族唐卡進行傳承、保護、搶救與創新探索發展。盡管在此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相信在眾多唐卡畫家與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實踐下能夠不脫離傳統的前提下,在當代共同開創出藏族唐卡藝術的新局面。
嘉興學院2018年SRT項目成果,指導老師:張新克,項目組成員:許正寧 許永樂 朱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