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航
(合肥工業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梨理人農村工作室是由兩位臺灣青年所創立,透過臺灣水保局的洄游計劃來到臺中市后里農村,意外發現每年高接梨采收后,產生大批廢棄梨梗,梨農多以焚燒處理,造成空氣污染,于是與臺中后里仁里小區連手合作,透過創意將梨梗做成了獨具特色的梨煙筆,進一步規劃了農業廢棄物再生模式,從源頭素材 ( 套袋、肥料等 ) 的改良、回收分類的推廣到經營品牌,透過工藝品、觀光、產業改良來最大化農棄物的價值,響應環保,又形塑在地特色,希望最后能引更多人對農村議題的關注及促使青年洄鄉發展。
2015年的暑假,梨理人透過臺灣水保局的計劃到了臺中后里的農村——仁里里小區,舊名貓仔坑,恰好撞見了高接梨的采收季,也第一次遇見農村燃燒農棄物的狀況,于是梨理人便集思廣益,想要找到方法,協助農民朝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法展,甚至可以將農棄物變黃金,成為農村的另一塊瑰寶,而這些發想由年輕人來執行是再適合不過的事情。
1.源頭減量-素材研究
將好的素材重復使用,如包塑鐵線整平、完整套袋,破碎的套袋、梨枝則可結合抄紙、染布、木作變成產品,而化工紙袋、電火布、包塑鐵線進行改良。
2.集中回收-不再燃燒
在梨村內尋找 2-3 處回收地,采收季時租借并負維護責任,由團隊成員協同小區果農與臨時人員定期將農棄物做分類 ( 梨梗、套袋等 ) ,并區分是否可再利用。不可利用之廢棄物定期請清潔隊員回收,可利用之廢棄物作為再生產品的原料。
3.農棄再利用-賦予新生命
團隊將農棄物可用之素材,如梨梗、完好的套袋,研發制作結合在地產業又兼顧環保的新產品,重新賦予農業廢棄物新的生命。
目前梨理人農村工作室研發出以梨梗為原料制成的梨煙筆,成為臺中后里在地的特色伴手禮,未來期望研發出更多再生產品,解決更多農棄物問題。
4.理念傳達-翻轉想法
團隊將理念以再生產品、梨村深度小旅行、DIY 體驗的方式,傳達給更多關心這片土地的人們,期望更多人正視農村的問題,并有更多的資源注入農村;我們也努力讓梨農了解并愿意嘗試新的農棄處理方式,翻轉農村長久以來的慣行。
5.回饋農村-永續循環
而產品的銷售利潤、深度農村體驗小旅行的盈余,將會有25% 回饋到農村,作為租地、分類、雇人等模式的支出,多余的則投入到小區營造及生態教育,以回饋金的方式,持續推動農棄物再生模式。
依照臺灣地區環保署定義,農業活動所產出之物質包括農業目標產品及農業剩余物。其中,農業剩余物依是否可于農業生產體系中分解并養分循環及對環境是否有污染,分為「農業生產剩余資材」及「農業廢棄物」兩類進行管理。
農業剩余物依照可否資源再利用分為剩余物或廢棄物,但就實務層面兩者如何界定是個問題,有些東西可以利用但沒有資金、人力跟技術去研發,有些東西因為跟廢棄物混合在一起而被一同遺棄,更重要的是在「價值面」的倡導。
價值的建立在于了解到它為何重要,以農棄物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于它對地球的危害,依據今年 5 月 20日報導,歐洲最大單一空氣污染源為農業,肥料和牲畜廢棄物釋出的氮化物飄散至工業區,與工業區釋出的污染源結合,最終釀成損害心肺功能的嚴重影響。其次以農棄物而言它是有辦法轉化為一些獲益及產品,透過較小的成本將其改變,讓「必要之惡」盡量變小,并產生相對的利益。
臺灣高接梨的種植方式,是以嫁接的方式,嫁接來自日本、梨山的梨穗,而嫁接需要用到絕緣膠帶纏繞,且為隔絕蟲害及日曬,會套上含有「濕強劑」和涂上蠟的套袋并以鐵絲纏繞,采收過后就會累積大量的農業廢棄物,有一部份的原因是真的人力非常不足,農民根本沒有余力再去處理剩下的一些廢棄物,往往會
以堆積曠野并淋上汽油露天燃燒,而這種不完全燃燒的方式,會造成環境更大的污染。
臺中后里素有「花卉之都」的美名,但人們可能不知道,近年來因為空氣環境的惡化,檢討的范圍加大了。從國內污染到境外污染從工業排放到農棄燃燒從移動污染源乃至個人生活習慣后里同時也是空氣污染非常嚴重的地區,累積幾十年的農業廢棄物議題也浮上臺面,讓灰蒙蒙的天空常駐于此,居民健康也深受危害。梨理人提出農棄再生的計劃認為農棄物需要通盤的考慮。
其實,比起工業廢氣或是移動污染源,農業廢棄物的燃燒更像是隱藏殺手。種植高接梨所產生的廢棄物,在露天下燃燒會帶來大量 CO2 及 PM( 懸浮粒子 )、戴奧辛等有害物質,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而一年種植高接梨后所累積的量就有 5750 萬根梨梗,這樣的現象也普遍出現在政府無力處理的全臺高接梨農村。
不同的歷史淵源、經濟基礎、消費習慣、地理環境等,導致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地域屬性。像湖北三峽人家景區、浙江莫干山創意民宿群、東煙臺張裕葡萄酒文化旅游區、北京798藝術區、河南洛陽牡丹文化節等。但在農村地區以農業廢棄物為基礎去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案例卻極少。
農業廢棄物未來有潛力往文化產業化發展。因以農業廢棄物再生文化為中心,經由精練、再造后發展成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產業,可以是一種具有小區文化特色的產品。
打造農村微型產業,增加梨村收入,創造就業機會農民可以靠回收時多賺到一筆收入,除了成為不再露天燃燒的誘因,更可以透過制作產品成為工藝師,或是成為旅行的在地導覽員,成為一個微型的產業,更可以分擔一年一收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減少露天燃燒農業廢棄物,農民一同從事農棄物再生期望透過農棄物再生機制,讓農業廢棄物得到妥善的處理,在農忙閑暇期,和梨村農民一同分類回收、研發制作產品。
1.延伸經驗到其他農棄物上,例如說稻谷、葡萄藤、落果上,將項目拓展
2.打造中國臺灣農村特色產業,強調三生并重的農業精神,并以此推展中國臺灣農產品與附加農創產品到世界各國。
3.申請成為社會企業,并找到大型企業為合作伙伴,整合更多資源
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地方性、傳統性、創意性、手工性的文化資源,與地方產業做生態性的有機整合,建立在地化休閑生活的產業永續經營發展模式,是農業廢棄物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