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維 張思思
“家國情懷”是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唯一指向價值追求的,體現了一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以及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擔當意識。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將歷史置于特定的時空觀念中,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最終才能形成大格局的家國情懷。[1]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彰顯家國情懷教育?筆者以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為例,探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家國情懷的培養。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年版)》“前言”中指出“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家國情懷的培養應該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沃土中,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家國情懷”的內涵與中華民族的“家國一體”“天下為公”等價值觀緊密聯系。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家國情懷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在樹立積極進取人生態度、提高公民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發揮出重要的教育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內在傳承和時代要求。
2017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發言中提出:“中國有句古話‘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十九大報告中也多次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承諾“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存在多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之間戰爭頻繁的時代,如兩宋期間。雖然戰亂頻繁、政權更迭,但不同民族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民族融合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交融,促進了共同的發展和繁榮。如果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審視“家國情懷”,那么,“家國”不再是冷冰冰的政治概念,它不僅是有人性溫度的家庭、家鄉、祖國,更應該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各民族平等對話、包容理解的現代國際法主體。[2]
“史學,說到底是人類故事與規律的學問;教學,說到底是在‘今人’與‘古人’對話中滋育學生學科素養。”[3]《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杰先生也強調:“人”才是歷史教育追尋的目標,承認“先有人,再有家,后有國”,“個體的人”是探討“家國情懷”的前提。缺少了人的故事,歷史課堂就會失去靈魂。
“家國情懷”是“人”的家國,“人”的情懷,離開了“人”就無法凸顯家國情懷,與歷史現場中的“人”對話,塑造課堂學習中的“人”才是歷史教育追尋的目標。優秀的歷史教師要在以事件為核心編寫的教科書中捕捉人物故事,實現“今人”和“古人”的對話。
《金與南宋的對峙》一課的內容包括“女真的崛起”“金滅遼和北宋”“南宋的偏安”三部分內容,在教學時筆者以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岳飛的人生經歷為主線,確立“家國與擔當”的教學立意,客觀看待岳飛抗金和當時的民族戰爭,感受“精忠報國”的愛國赤誠,彰顯家國情懷。筆者按照岳飛的人生經歷將教學內容分為“襁褓中的將領與木居海處的對手——女真族的崛起”“亂世中的少年,國破家亡,立志報國——金滅遼及北宋”“將軍壯志未酬,奈何飲恨而終——郾城大捷與莫須有罪名”“埋忠骨,訂盟約,追思西子湖畔——宋金和議,民族交融”四個篇章,運用文字、圖片素材創設豐富的歷史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小組交流,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第一篇章“襁褓中的將領與木居海處的對手——女真族的崛起”教學時,筆者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女真人生活圖片和金建立的基本情況,讓學生了解女真族發展壯大的過程,出示材料一,讓學生探究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何歷史意義。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期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 ——《續資治通鑒長編》
師生通過閱讀史料,討論探究后認識到無論是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黨項族的元昊還是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在建立少數民族政權后,都學習中原漢族文化,勢力迅速壯大。從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女真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對開發祖國的北部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民族間的交融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筆者在教學第四篇章“埋忠骨,訂盟約,追思西子湖畔——宋金和議,民族交融”時,通過問題導引和史料閱讀,幫助學生認識戰爭也是民族交往的一種形式,戰爭結束后,通過和議又維持了相對安寧的對峙局面,南北方經濟文化都得到發展。這一環節,筆者出示的材料如下:
【材料二】據《禮記·王制》記述,春秋時期“中國(中原華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變)。言語不通,嗜欲不同”。而到東漢初年,據《續漢書·祭祀志》記載,光武帝稱其時已然“書同文,人同倫”。 ——《禮記》
【材料三】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乃國家興王之地,自遷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漫忘舊風。宴飲音樂,皆習漢風。 ——《金史》
【材料四】北宋朝廷雖多次明令禁止“胡服”,但屢禁不止。同樣,漢族服飾也影響著契丹、女真人的穿著。 ——《中國古代史(下)》
師生通過分析材料,逐漸認識到“戰則兩傷,和則兩利”,這一時期的契丹、女真、黨項、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在歷史潮流中有些演變為其他民族,有些延續至今,他們如今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是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于各民族繼續努力,不斷增進民族凝聚力,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共同實現中國夢。
歷史教育要著眼于文明發展的大趨勢,立足高遠,用開放的世界視野,借鑒人類社會創造出的種種優秀成果,謹防將愛國主義教育變異為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自私的國家主義。
習總書記說:“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文化是由全人類共同創造的,是在各地區、各民族的不斷交往中形成的。面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形態與國家制度下顯示的不同民族文化特點,應該以一種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開闊胸襟包容借鑒。
家國情懷不只是一種情懷,在實踐上要指向“有為”的生活態度。傳統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個人“修身”對“家國”共同體的作用,同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離不開每一個公民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需要個體行動的支撐。家國情懷在實踐維度上指向以“公民意識”追求個人幸福和社會共同體的穩定發展。在全球化的當代,家國天下與世界圖景正凝結為更宏闊的意象,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有為”的生活態度和道德理想,建設人類共同的和平家園。這些正是歷史教師應該傳遞給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