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基礎教育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如何讓理念落地生根,落到課堂這一教育的主陣地上來。那么,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校長何為呢?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課改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事項。課改十余年來,良莠不齊的教育理念已經滲透到教師的教學思維中。作為校長,必須在科學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體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只有不斷地審視、優化和改革課堂教學,才能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教育改革向前發展。陳寶森部長提出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理念,讓課堂教學向著更貼近教育本質、更貼合教學實際、更貼緊學生學習的方向發展。只有改革課堂教學,才能觸及質量管理的靈魂——不僅僅讓課堂走向合法、合規,更是讓課堂走向有效乃至高效。
二是要在調研中明晰自己的課改之路。一個成功的校長,應有他獨特的教學主張和扎實的教學行動;應在教育教學規律的視野中,在人的發展、教育發展的特定規律中,直面學校發展現狀,用獨特的視角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判斷,形成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理解,并穩定為自己的一種理性的見解和深刻的行動。每一所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學校一定會有一位有教學主見的校長。有了教學主見,課堂教學改革就有了方向,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校長一定要對學校的辦學現狀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剖析,只有調研了,才有發言權,才能尋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課改之路。
三是要將改革制度化和常態化。課改成功與否在于行政的推動力度。我們不反對教師個體自下而上的改革,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會提升改革的速率,因為這往往與校長的推動力度有較大關系。
校長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要充分發揮領導班子成員及教學骨干的作用,一旦決定改革,就必須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形成課改的“智囊團”“先鋒隊”,以此形成比較科學的符合本校實際的課改“樣式”。要組織教學的精干力量不斷對“樣式”進行糾偏、闡釋與完善,讓“課”更自然、更和諧、更有效,以確保“樣式”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被所有的教師認同和接納。要允許教師“在規定的動作”中融入自己的個性,特別是對學科的理解和對教育的理解,最終形成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教學。
課改的核心是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無論課堂怎么改,課堂應該永遠是“學生的課堂”,是體驗的課堂,是發展的課堂,是效率的課堂,是智慧的課堂,是詩意的課堂。作為校長,一定要站到課堂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