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光明中心小學 吳先芳
語文教學應該是用簡單的形式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過程,重點在“語用”而不是語形和語法。學生在本真的閱讀中培養語感和美感,無需老師說教和強化。近來,一些語文課堂追求課堂“精彩”,運用多媒體把課堂打扮得“花枝招展”,學生在“電石火花”的表演中極度興奮,忽略了品讀和思考。其實,閱讀和鑒賞才是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方式,老師在教學中要放手學生讀,激發學生思,鼓勵學生寫,讓學生在語言品讀中提升,在讀寫結合中實踐,循序漸進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品讀語言是小學高年級段語文課堂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品讀分析,能夠領會字里行間傳遞的情感。所謂“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學生在品味詞語含義的過程中就可以領悟其中蘊含的感情。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運用工具書查閱詞義的習慣,每一位學生都要準備一本詞典,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詞語要親自查閱,并根據語境理解詞語的語境意。教材所選文章都要經過編者再三斟酌,文章充滿正能量,老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字的感染力量,體會“真善美”的光輝,感悟深厚情意。學生通過查閱理解,賞析品味,可以為自己的語用表達積累素材,形成出口成章的能力。
感人的語言往往會借助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法,像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各種描寫綜合運用可以寫活人物。小學階段教材課文大多運用修辭手法提高語言表現力,學生在品讀時加入想象成分,可以實現紙面文字的“立體化”。如《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的題目,老師在閱讀教學前先讓學生查閱工具書,理解“侶”的意思。“侶”本義是名詞伴侶、同伴、親密的人;又為動詞陪伴、結為伴侶。由此,可以解題“書”是作者自己最親密的朋友。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書”對作者的重要性。再有《我的“長生果”》,也有著相同的表達效果。學生經過理解品析文題,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再讀文章,對主題理解會更深刻。
文章引人入勝還有寫作技巧的因素,像有的文章開篇渲染氣氛,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覺;有的文章上來制造懸念,吊足讀者胃口,不禁讓人想一讀為快;有的文章環環相扣娓娓道來,讀來暢快淋漓;有的文章生動形象妙語如珠,讀來拊掌稱贊。這就是文字神秘奇妙的地方,如果學生能夠掌握運用文字的藝術,那么語用能力就會很高超。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不要僅僅感知文章內容,還要站在更高的位置,放眼全篇文章,揣摩作者的匠心,學習作者組篇的藝術手法,以提高自身語言運用能力。
如謝冰瑩的文章《小橋流水人家》落筆就是一幅畫,“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地環繞著村莊。溪的兩邊,種著幾棵垂柳,那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每次講到這一課,我都感覺是一種享受,我會讓學生閉上眼,傾聽配樂錄音,想象著“小橋、流水、垂柳、水鳥”的畫面,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然后讓學生說一說這一段中最詩意的詞語、句子,體會借景抒情的妙處。“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在語言表達時也要學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景物的明快與晦暗正是作者情感的外顯,用景物渲染可以直抵讀者內心,間接抒情,隱而不露,含蓄雋永,打動人心。
讀寫結合是語用能力提高的有力途徑,閱讀是學習輸入,寫作是傾吐輸出。閱讀學到的策略需要付諸寫作實踐才能遷移內化為能力,這正是用“語文的方式”學語文。課堂上開展讀寫結合,可以仿寫句子,可以書寫感受。俗話說,“記得舊句子,必得新文章。”教材中的名詞佳句,要背誦積累,而且能夠仿照句子寫出新句子來。老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精彩的關鍵句,課堂仿寫展示。由仿句到仿段,逐漸規范語言。課文中的“留白”處,也是訓練學生語用能力的點,科學合理的想象,可以激活學生思維,靈活運用所積累的語言,提升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用文本資源,精心設計多種練筆方式,由課內到課外,不斷拓展應用語言。如《釣魚的啟示》一課,可以仿寫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晚霞輝映的湖面上濺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可以就文中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如你如何看待“誠信”?還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語用能力。如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大魚”的誘惑嗎?如果遇到你會怎樣選擇?學生由仿寫到自由表達,多方面訓練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是一門講究語言運用藝術的學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點教會學生品味“大家”語言的感染力,揣摩教材課文中語言運用的技巧,領會其表達目的,進而遷移運用。作為一線語文老師,課堂教學時要始終以“語用”為落腳點,教給學生一些“語文”的東西,讓學生在字詞積累的同時學會運用表達,在方法揣摩中學會寫作,簡簡單單實現語用能力的提高,實現語文教學的本質回歸。
備注:本課題為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專項課題《小學高段語文“語用型”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