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第四中學 蒙銀萍
古人曾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自古以來,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都被人們所知。好的作品與閱讀分不開,該如何讓寫作與閱讀聯系起來,讓閱讀支撐起寫作呢?筆者認為把閱讀與寫作勾連起來的具體方法大體分為三種:一是讓閱讀成為寫作興趣的激發劑;二是讓閱讀成為寫作的素材;三是讓閱讀篇目成為指導寫作技巧的范本。
最好的作文應該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抑或是高歌,是一種自我情感價值表達的愿望,它是主動的,由衷的。學生想寫是寫好的關鍵。
我們語文課程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只是給予學生寫作的要求。字數的要求,文體、話題的要求,生動、深刻文采等至高的目標要求。然而沒有告訴學生怎么寫,也許有老師會告訴學生如何開頭,如何行文,如何結尾。但是學生會這么做,只因為老師教他要他這么做。寫出的文章不是情感不真實就是情感“泛濫”。高中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三怕文言”,學生之所以怕作文,關鍵在于他沒有寫的沖動和欲望,他是被逼著寫的。要讓學生寫好作文應該先從讓學生熱愛寫作開始。抓住經典閱讀篇目,只要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背后的力量。例如通過朱自清的《背影》、胡適的《我的母親》感父愛母愛的溫度,透過史鐵生《我與地壇》感受生命的溫度與堅強,加上視頻音頻等媒體的氛圍營造,寫作情景的設置,以及老師的引導,調動起學生寫作的欲望與興趣。讓學生讀而有感,感而至深,有感而發是寫作的前提條件。而語文老師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這樣的一個氛圍、情境,觸動學生的內心,激發寫作的欲望,作文之前再給予學生具體技巧的指導,如從細微之中見真情,讓細節描寫化深刻等。如此,學生才不至于怕作文,討厭作文。熱愛與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素材作為文章的磚瓦,如果沒有素材,文章之樓如何建起?學生沒有積累一些有質量的可以運用于寫作上的素材,我們卻要求學生寫出充實的好文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學生本來也許基礎就不好,沒有一定量的素材之“米”的積累,而大部分學生自身更算不上會作文之“巧匠”。如此前提卻要求學生寫作,寫佳作實實在在是為難。學生自身社會、人生經歷不足,而且一天之中呆在學校書堆中的時間最長,除了從點滴生活中認真體味生活,把生活的點滴經歷變成素材之外,閱讀便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從課本的經典篇目閱讀,到課外的名著名篇閱讀學生都可以積累大量的素材為己所用。
因為教材中的閱讀篇目無論從語言魅力上,還是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還是作品本身都是可以作為典例的文章。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經典當作寫作的素材,并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素材。例如《荊軻刺秦王》在學生受荊軻的人格魅力感染,給學生創設寫作的心理情境后,以“荊軻我想對你說”寫一段話,或者讓學生寫一段對荊軻的評價的文字,通過課堂或課后的小片段作文練習達到練筆和積累的目的。平時看得多,記得多,了解得透徹,那么在考場寫作時,經典素材便可以順手拈來。
在高中課本篇目中,有精美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的散文,有議論文典范的《勸學》《拿來主義》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寫作此類文本的典型范文,不僅可以在《荷塘月色》中學習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點,也可以學習利用“通感”“博喻”等修辭使得描寫對象變得更加生動可感。具體操作可以通過課堂仿寫訓練,寫得生動有文采。可以明白文以載道,文質兼美,才可以讓文章更有重量。可以在《勸學》中學習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運用多種論證方法,去支撐自己的觀點的寫作技巧,學會議論文謀篇布局的方法。
總之充分利用好經典篇目的“范例”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的寫作,以讀促寫。
閱讀經典篇目,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視野;閱讀也是學生文學素養不斷積淀與提高的過程。讀荊軻可以領略勇士豪情;讀蘇武可以感受愛國情感之堅毅;讀太白可以感受文字與思想的奇宏瑰麗,亦可以感受不畏強權,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與人格尊嚴。這些不僅僅可以給予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起到重要的熏陶作用,更是他們一生的財富。在高考指揮棒之下,從最直接“最功利”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他們寫作考場作文,戰勝語文高考拿下作文“大西瓜”的保證。
毛澤東說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閱讀可以算是創作之塔的磚石瓦礫、雕飾裝潢。如果不閱讀,那么我們有限的人生經歷、有限的情感體驗、匱乏閱讀量的積淀,讓寫作從何而來?
作為教師不僅要從自身、從人文性、價值觀上去引導和熏陶學生,還要引導其閱讀,透過文本,吸收精神的食糧,感受語言文字與情感表現之間的奧秘;體驗生活的點滴,這才能為寫作提供源頭活水。如此的閱讀課,不僅充實、深化了閱讀課本身,也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在語文課程教學上,一個語文老師能夠做的就是引領學生走入經典文化的殿堂,感受感受文字的奧秘,感受偉大精神、文化的魅力,從而抓住文本與學生情感的觸發點,激發學生寫作的熱,進而授之以寫作的技巧;教學生搭建起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橋梁,引領學生通過閱讀之橋走向高效創作與表達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