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石浦中學 俞燕萍
初三下學期,語文進入全面復習階段。面對龐大的知識體系,繁復細碎的知識點,不少問題也浮出水面。這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攜手解決。
語文考試中,默寫一直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作為一所農村初中,我們的學生在默寫這一板塊往往存在薄弱之處。基于此,默寫是需要常抓不懈,反復進行的。實踐表明,單一模式下的默寫效果欠佳,特別是到了中考復習階段,由于篇目較多,誤記作者,張冠李戴的現象時有發生,錯別字更是屢見不鮮。許多學生興趣低下,錯誤反復出現。后期的訂正也只為完成任務而草草了事。這樣只動筆不走心,錯了再默,默了還錯,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基于這些現象的發生,我一改以往的直接默寫,轉而嘗試激趣默寫。比如默寫陶淵明的《飲酒》,我不忙著讓學生默,而是先講一段引導詞:“說到酒,同學們不要只想到李白。這一位飲酒者,還是一位愛花之人。至于他喜歡哪種花,周敦頤的《愛蓮說》中講得很明白,愛菊,獨愛菊。”學生大概沒有想到,常規的默寫是以這樣的形式開始的。傾聽、思索之余,開始認真書寫。把工夫花在學生動筆之前,目的是提升默寫質量。
接下來,要默寫李白的《行路難》。我是這樣引入的:“李白其人,浪漫灑脫,詩名卓著。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繞是這樣一位人物,也難免遭遇坎坷。境遇不順之時,他高歌一曲,終于找到樂觀自信的自己。請默寫《行路難》。”學生的興趣之燭被點燃,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也被喚起,落筆鏗鏘,力透紙背。
之前默寫王維的《使至塞上》,有一些學生將作者錯寫成別人。再默此詩,我大方地將作者告訴他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贊的是唐代詩人王維。其實,王維不僅是一位詩人,一位畫家,還曾代表朝廷,出使邊塞,慰問出征的將士。請默寫《使至塞上》。”這樣做,將作者風格與篇目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有了更深的體會,默寫的錯誤率也大大降低了。
文言文也是很多學生薄弱的一環。王榮生教授指出:學習文言文,研習謀篇布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兩個重點。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言”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不是學習文言文的終點。文言文教學應由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的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文學鑒賞,感受領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藝術魅力。
中考專題復習階段,如果只是做大量的文言文練習,停留在字詞句意思理解層面,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感。盡管老師講得辛苦,課堂效率卻不容樂觀。90后學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對被動的單向接受知識有抗拒心理。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結合王榮生教授的理論,我也采取激趣入手的方式,喚醒學生的主動性。
我采用提問解疑選擇法,即面對一篇文言文語段,教師絕不大包大攬,而由學生自由選擇提出疑問處或為大家解釋知識點,任選其一或全選。此舉的宗旨依舊是理解文言文,目的是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學生也喜歡這樣的方式。提的問題是實實在在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問題出現,先由有能力解決的學生來為大家講解,講的內容也是他們知識能力的體現,他們很享受這樣的時光。待到學生無法解決或解決不力時,老師再補充。
所謂“文道統一”,文言文的章法,練字煉句處,往往是作者言志載道的精髓處。精選配套語段也能增加學生對文言文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如復習中涉及的陶淵明,配合《五柳先生傳》,既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用法,也對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質有更深的認識。這也達到言文合一的目的,使學生有所受益。
將課內外的相關內容整合起來,相互促進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如復習中做到關于淳于髡與齊王的語段,我給學生補充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學生再回頭看原來的語段,對淳于髡此人的進諫特點有了很深的認識。此時再將《鄒忌諷齊王納諫》與之進行比較閱讀,找到人物身上共通的特性,得到啟發。
二輪復習過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每天整理20個文言常用實詞。要求寫出課文中的句子并解釋。我首先和學生明確,這是一項極富挑戰的作業。學生的反應非常積極。他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自發組團討論,互幫互助。一時間,只看到課本翻飛,只聽到筆觸沙沙。他們全情投入,樂此不疲。細心的學生還標注好課文的冊數、篇目及頁碼。這樣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期。不過細細一想,也在情理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不止把歸納整理當做一次作業,更當做一個挑戰,并且誓將挑戰進行到底。就這樣,他們用了一周的時間,整理出了長長的文字,獲得了滿滿的幸福感。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正如周國平所言:“閱讀是與大師的靈魂交談,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兩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本真意義的閱讀和寫作是非職業的,屬于每一個關注靈魂的人。”要讓學生把作文寫好,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人生,用自己的聲音表述自己想說的話。惟其如此,學生才能通過寫作感受生活,形成一定的見解,彰顯生命的價值。
余映潮老師說,一切寫作訓練形式的創造與寫作訓練手法的運用,都是為了學生喜歡寫、樂于寫、善于寫、堅持寫,并自覺地想方設法地去寫好。他曾提出日記創寫的方法,即“訓練學生天天寫日記,寫敘說的日記,寫感悟的日記,寫抒情的日記,寫議論的日記,寫富有文采的日記”。為了打消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我提出了“心情日記”的形式。不限字數,不限體裁和題材,把每天的心情記錄下來。我對學生說,初三的時光是值得細細體味的。每天想一想,你為什么而煩惱,又遇到哪些值得開心的事,及時記錄自己的青春歲月,若干年后,當回首往事,不會徒留空白,因為心情日記將成為你們回憶的依據。
有些學生沒有每天動筆的習慣,一開始不能適應。我在最初的日子里天天友情提醒。時間長了,寫日記成為他們每天必做的事。由一開始的三言兩語到無話不談,不僅寫學校的事情,也寫家中發生的事。有不少學生愿意袒露心扉。針對他們不同的敘述或傾訴的煩惱、心事,我給出我的建議。或寫上一句名人名言,或是幾句短詩,或是我自己的經歷。不管如何,積極樂觀是評語的主旋律。很多時候,學生會與我互動,等下一次本子打開,我常常能看到學生的回復。在這一過程,我與學生是平等的,是親密的。
在不定期下發我自己的原創詩文及書刊上的美文的同時,我會把同學們平時所看所寫的充滿詩意的句子搜集起來,及時反饋給全班同學,如“走出門,就和微風撞了個滿懷”引起大家的共鳴和興趣,也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
不久之后,一位女生在日記里寫了好幾首詩歌。《童年的向日葵》中寫道“童年的時光復蘇綿長/人生苦短,歲月悠長/一起在花海中游蕩/奔向無盡的夢之彼端/游向小時候的大樹和農場日落帶著時光遠去/記憶帶我坐看夕陽。”
《爬滿鮮花的窗臺》寫道“一朵花開了,她爬上窗臺,張望春天/第二朵花開了,她也爬上窗臺,向遠處張望/第三朵花,第四朵花……/第一千朵花,一萬朵花都開了/她們都爬上窗臺,向遠處張望/直到有一天/被鮮花吸引的行人忍不住贊嘆:/“啊!春天來了,春的花兒真美”/花兒們這才明白/自己就是美麗的春天呀!”在日記中,她還寫了自己對寫詩的感受。后來,我又欣喜地發現,愛寫詩歌的學生不止一個。這些優美的語句讓我感到做語文老師的幸福。
更讓人驚喜的是,不少學生已將讀書與寫作融為一體。課外書看得多了,寫作的素材在不經意間就積累起來了。“材料”多了,就有想表達的意愿了。每一次的當堂作文,都有不少佳作涌現。
除了以上的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中考復習進程中也講究一些策略。
比如多用幽默的語言。學習過沈復的《幼時記趣》,同學們了解了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對這些趣事也是記憶深刻,津津樂道。在午后的課堂,當有個別同學走了神,我會善意地提醒:“現在可不要再神游山林啦。”走神的同學立即會意,專心聽講。這樣既不傷學生的自尊,又起到提醒的作用。
比如借助身邊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平時我經常強調積累的重要性。但有些學生的意識不強。有一次我特意問學生:如果寫作中要用“鏖戰”一詞,你會寫嗎?學生們的回答七嘴八舌,有的開始比劃。幾個學生意識到了什么,回頭看墻上的中考宣傳標語,那里有現成的答案。我順勢告訴他們:生活中處處是語文。要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和積累。
當然,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僅僅是帶著學生復習幾個詞語,訓練幾篇文章,更要讓學生體會語文的無盡魅力,明白祖國的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真正喜歡上祖國的語言文化。
在處理問題時,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站在學生的立場,聽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問題就變得順暢得多。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總能迎刃而解。如泰戈爾所言,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是鳥已飛過。為了給語文課堂插上靈動的翅膀,讓語文之花綻放在學生的心田,我會繼續努力實踐,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