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斌
2019 年5 月8 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和解讀《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確認2019 年全國高職招生計劃增量為115 萬人。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就高職擴招以后“如何實施分類的教育教學管理,如何確保高職擴招是質量型的擴招”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他表示,此次高職擴招的對象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過去傳統意義上的高中畢業生之外,還增加了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對于此次擴招,教育部的總體要求是“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
“高職擴招”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這樣大規模的擴招前所未有,涉及千家萬戶,更因為人們特別關注“這些生源如何招進來,招進來之后我們如何進行教學,怎么樣進行管理,如何確保質量”。《實施方案》既是一張部署工作的施工藍圖,又是一本指導實際工作的操作手冊。
從《實施方案》的內容來看,總體上更加偏向闡述工作思路、確定工作原則、指明工作方向,而具體到如何去組織實施,還需要各地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各高等職業院校,尤其是“優質高職院校、貧困地區”等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制定出符合本地實際的實操細則,以使國家政策能夠盡快優質高效地落實落地。
毋庸諱言,各地經濟基礎參差不齊,社會結構紛繁復雜,各校情況也千差萬別,新的招生對象“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所涉及的條線政策錯綜復雜,擴招工作的啟動又迫在眉睫,因而要在短時間內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配套政策文件,其難度可想而知。
高職擴招是國家緩解當前就業壓力、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的戰略之舉。筆者認為,如何才能不折不扣地按時保質完成擴招任務,不僅考驗著我們的政治態度,更考驗著我們的水平和智慧。我們必須既堅持原則,又求同存異,在底線思維的統領下勇于創新,確保不偏離方向,不違背初衷。
這里的“底線”指的是原則,是“紅線”。眾所周知,此次高職擴招不僅是國家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項意義重大、惠及全局的特別任務。擴招任務完成得好,有利于促進就業、穩定增長、繁榮發展,進而形成良性循環;而如果在推進過程中出現問題,則極有可能引發全局性的社會穩定問題。因此,優質高效地完成高職擴招既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和所有院校應當完成的硬性任務,又是必須堅守的工作底線。具體來講,在工作策略上,堅持“中央統籌、地方主責”,系統化推進;在工作成效上,必須堅持質量型擴招,既不能以各種借口變相拖延擴招,又要堅決避免因為“搶時間抓速度”而出現犧牲生源質量、犧牲政府公信力的短視行為和不良現象。尤其是在擴招計劃的分解上,切忌工作簡單化,必須提前進行周密細致的調研論證,精準測算本地區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就學需求總量。落實到具體院校的擴招計劃,切忌脫離實際盲定指標,必須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承受能力,以確保計劃分配合理,按時完成有保障。
誠然,強調實事求是、堅守底線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疏于創新。不言而喻,此次高職擴招不僅在招生環節面臨著“面廣量大、時間緊任務重”等多重困難,而且在隨之而來的教育教學管理以及后續的學業評價等環節更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迫切需要我們群策群力地去廣泛調研、縝密思考和創新設計。這其中,既“堅守底線”又力求“靈活創新”不失為一種比較科學務實的工作思路。具體來說,針對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不同的生源基礎,各地各校應當面對現實,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改革招生考試辦法,最大限度地把想讀、能讀、應讀的多元對象招入高職院校進修深造,同時讓能招、愿招、應招的高職院校在招生計劃上“吃飽”。在教育教學環節,應當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學員的特殊求學需求,分類編制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推行靈活、多元、分類、分層的教學模式,重點推進“1+X”證書制度;在學業評價環節,有序開展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通過“學分銀行”制度與“彈性學制”的密切配合,著眼于保證不同入學基礎的生源在經過高職教育以后能得到相應的“受益增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統一要求”。
高職擴招既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戰略調整,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一次重大轉型。高職擴招將為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產業一線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人口紅利更好地轉變為人力資源紅利,整體提高人力資本素質,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有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高職擴招還能較好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并促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緊密融合,成為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催化劑。所以,對于此次擴招,我們必須審慎對待,周密部署,妥善落實,提前預測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消除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把按時、保質、合法、有序完成擴招任務作為底線,把解放思想、集思廣益、靈活主動、敢于擔當作為創新工作的突破口,努力使高職百萬擴招成為利國、利民、利校、利生的好事,使更多的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特殊群體享有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實現“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通道、終身發展有基礎”,進而在創造社會財富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就業創業中達成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