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絢麗
職業精神關系到個體從事職業的效率和質量,關系到其職業發展的水平和高度。[1]高職院校畢業生群體相較于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群體更普遍存在職業精神方面的欠缺與不足,有鑒于此,高職院校更迫切需要研究和改進其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培育的方法和途徑,迫切需要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精神水平。
職業精神是每個人對待職業的精神狀態,[2]包括個體對職業的態度、從業的品質和對職業發展的追求理想,屬于概念性范疇。但任何概念和狀態都不是自然存在或超然存在的,都有其生成的機理或深層次的原因。要探索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有效方式,首先應該研究其生成機理,全面把握職業精神產生的邏輯體系。
物質與意識(或存在與精神)是一對最基本的哲學范疇。人們對物質或存在的基本觀點,產生了他的世界觀或者說人生觀、價值觀。在最基本的人生觀基礎上,再產生人際觀、社會觀、職業觀、國家觀等。因此,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其職業觀念的基礎。在人生觀的基礎上,逐步生成其職業觀、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等。

圖1 個體職業精神的生成機理和生成過程
從圖1 可以看出,人生觀影響著一個人的職業認識。只有具備正向的人生觀或積極的勞動價值觀,個體才有可能形成全面理性和具體清晰的職業認識。一個人必須認識到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幸福,然后才會產生對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崗位的勞動價值或幸福指數的認識和判斷,才會產生對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崗位的接受度、認同度,再形成對其可能從事的崗位、職業、行業的榮譽觀或滿意度。這種基本職業認識會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精神狀態。首先,個體職業榮譽感的強弱,從根本上決定了其對該職業抱持的態度的好壞;其次,個體職業態度的積極或消極,又決定著其在職業勞動中的基本品質或基本表現;最后,個體的職業品質或現實狀態決定其能否升華出對職業的追求理想和境界。
總之,職業精神始于人生觀,體現于職業態度、職業品質、職業理想,是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過程。割裂這種遞進的過程,孤立地看待職業精神,職業精神就會成為一種不可捉摸、無法把握的概念,更談不上對其進行培養和改進。
個體的人生觀決定著職業認識,職業認識影響著職業精神,職業精神包括職業態度、職業品質、職業理想三個遞進上升的結構和層次。

圖2 職業精神的內涵層次
圖2 表現了職業精神內在的邏輯體系和生成關系。個體對職業的喜愛程度,決定著其對職業的負責程度,負責的程度又決定了他對職業的專注水平。只有喜愛這個職業,才會對職業負責;只有負責的態度,才會專注于這項工作;只有專注于工作,才會真正做到認真;只有認真才會注重細節、注意程序,做到敬業和細致;只有在敬業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把時間、精力投入職業而勤奮工作。這樣在工作過程中才會體現積極、正向的職業品質。有了這些正向的職業品質的基礎,個體才會產生或激發出在職業表現上、行業領域中超越別人或前人的沖動與追求,并最終形成創造卓越的追求和毅力、勇氣。
如果對職業精神的認識只停留在孤立概念范疇,或認為它是一種表面上的精神狀態,那我們對職業精神的培育就容易囿于英雄主義說教或先進典型熏陶感染之類的窠臼,近乎一種機械化的、低效率的教育形式。而只有把握了職業精神的生成機理和邏輯層次,我們才有可能構建全面的、系統的、層進遞升式的職業精神培育模式。
從職業精神的生成機理和邏輯體系可以看出,對職業精神的培育不能僅局限于概念范圍或表層形式的教化培育,而應該全面關注高職生職業精神的生成過程和層次體系。因此,職業精神培育的內涵應包括人生價值觀、職業認識、職業精神的整體培育。首先是對高職生人生價值觀的指導培育,這是個社會化大課題。人生價值觀是職業精神的基石,脫離或忽視了人生價值觀的培養,對職業精神的培育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流轉易變。其次,對高職生進行職業認識的指導和輔導,幫助相關個人完成對各種職業及其價值的認識,使其形成對相關職業的認同和榮譽觀念。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鍛造高職生職業精神的直接前提。最后,針對相關職業的未來從業者培養既具有共性內容又有不同特色的職業精神,是職業精神培育的直接目標和具體任務。高職院校應對職業精神開展不同層面、不同內容的培育,這些層面和內容既可以分別培育,也可以融合培育。
職業精神培育是一個整體的、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因而職業精神培育的責任主體就不能只是單獨的、孤立的或片面的主體。家庭、學校、社會、單位都要成為高職生職業精神培育的主體(見圖3)。家庭培育高職生的人生觀、職業認識、職業精神,發揮獨特的基礎性作用。學校培育高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精神,對其最終形成職業精神具有綜合性的重要作用。社會或實習、就業單位是培育高職生人生觀、職業認識、職業精神的最后一環,也是最終使他們形成職業精神的直接主體。家庭、學校、社會或單位在培育高職生職業精神中發揮的作用不可或缺,功能獨特而又互補。孤立地區分家庭、學校、社會或單位的作用,要么會使培育工作流于形式,要么會導致培育工作的低效、低水平。[3]

圖3 職業精神培育主體及培育內容的多重對應關系
高職院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必須建立一套立足學校教育、延伸家庭教育、涵蓋社會或單位教育的培育機制。在職業精神培育的機構或隊伍構建上,高職院校應當構建以學校為樞紐,涵蓋學生家庭成員、社會或單位組織成員的相關機構和隊伍;在職業精神培育課程的開發和設置上,高職院校應當建設以校本課程為核心,輔之以家庭教材、社會課程、企業課程相結合的教育培訓課程體系;在豐富和完善職業精神培育的活動或形式上,高職院校應當研究開發以學校活動為主體,以家庭、社會協同為輔助的相關活動和形式(見圖4)。
高職院校構建和完善學生職業精神培育模式,首先應當立足現實狀況和社會需求,把職業精神培育納入教學考核的內容,設置職業精神培育的考核指標體系;其次,應當把職業精神培育的工作任務納入相關職能部門、教學院系的職能職責范疇,形成部門共擔、相互協同配合的工作體系;最后,應當把職業精神培育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教育內容的全體系。具體來說,應當納入創新創業教育、思政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學、實習實訓教學的全過程,分別明確不同環節的培育內容、培育重點,形成各具職責、分工明確、一以貫之、互相貫通的職業精神培育模式。
學校明確由領導成員分工負責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工作規劃,組織教務、學工、共青團、創業就業等職能部門和教學院系共同研究國家教育政策、教育科學規律、學生職業精神現狀及發展要求,編制涵蓋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目標、職業精神培育課程體系、職業精神培育活動設置、職業精神培育職能部門職責分工、職業精神培育質量檢查考核等內容的三年規劃和各年度實施計劃,并具體組織實施。

圖4 高職院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機制與模式
根據規劃要求,學校各部門、院系依據各自職責分項實施。教務部門負責把職業精神培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及其教學大綱,納入學生教學計劃并規定課時數量;教學院系負責編撰職業精神培育教材,培訓專門教師,落實職業精神培育課時。學工部門、共青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職業精神培育活動,如職業精神相關講座、敬業典型報告演講、職業精神心理輔導等。創業就業部門研究在創業培訓課程中納入職業精神培育內容,邀請企業家、優秀企業職工代表開展以職業精神為主題的創業就業輔導。校友會等組織聯絡學生家庭,落實家庭在學生職業精神培育中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