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潔
深度備課是指以對教材的深度理解為起點,最大限度地整合可利用的一切課程資源,通過規劃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和謀劃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師設計舒適的學習體驗來展現教學內容,以達到系統規劃教學設計的目的?;谏疃葌湔n的旅游課堂教學設計需要具備以下四個必要條件:教材的深度理解、資源的深度整合、活動的深度規劃和評價的深度設計。下面筆者以《全國導游基礎知識(修訂版)》第八章第四節中的“綠茶”一課為例進行評述和解讀。
與傳統備課相比,深度備課更強調教材的整體性,教師要深入把握教學內容以及教材“隱藏”的信息,實現對教材的深度理解。以“綠茶”為例,綜觀教材的整體編排,并依據中職旅游專業二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筆者制定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知識目標:了解茶的歷史、分類,綠茶的定義、制作等基礎知識,掌握綠茶的專業品鑒方法。技能目標:掌握綠茶品鑒方法以及撰寫解說詞等專業能力。情感目標:品味綠茶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樹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在目標確立的基礎上,筆者又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三個依次指向知識、技能、情感層次的教學板塊,即“識茶”(綠茶定義、綠茶功能、綠茶制作),“鑒茶”(鑒茶四步、沖泡三法),“悟茶”(茶在世界、茶在中國、茶在常熟)。
與傳統備課相比,深度備課更強調課程資源的內生性。教師通過深度備課,將學生的興趣、特長、知識結構、已知經驗等轉化為課程資源,具有獨特的價值。
教師應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利用課堂活動、日常觀察、訪談調查等方式收集素材,并按照一定的標準篩選出符合教學內容和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實現資源的深度整合。例如在鑒賞西湖龍井的學習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判斷西湖龍井與其他綠茶的區別,接著組織學生自主識別西湖龍井的關鍵性特征:扁平挺秀、翠綠略黃、甘醇鮮爽等,將學生的學習經驗整合為特征資源。這些關鍵特征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慢慢變成學生日后準確識別相關概念和記憶恢復的重要提示。
教學活動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設計的,以激發學生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也是深度備課的核心環節。筆者將“綠茶”這一課的三個學習板塊(識茶、鑒茶、悟茶)分別設計成學習活動。在“識茶”板塊中,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發布的學習資源和搜索相關資料,從茶的歷史、分類等方面了解茶的相關知識并制作思維導圖上傳,以一種漸進的方式掌握專業知識,解決了“做什么”的問題?!拌b茶”是本課的重難點,在這一板塊中,學生先根據所學,通過觀察、現場沖泡等實踐活動來了解各種名優綠茶的特點;再選取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虞山綠茶作為講解對象,學生小組討論并撰寫講解詞,上臺進行講解,學生觀察、模仿和練習沖泡技術,在小組活動中互做互學,提升職業素養,解決了“怎么做”的問題。在“悟茶”板塊中,筆者設計了一個模擬情境:本周末,有一個團隊將來常熟虞山風景區參觀游覽,如果你是這個團隊的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常熟的特產虞山綠茶?學生在“做”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旅游知識和講解技能,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和職業素養。
與傳統備課相比,深度備課更注重教學評價的系統性,即需要根據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做出對每項教學活動的形成性評價和對當堂課的終結性評價。據此,筆者參考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像評估員一樣思考”的評價模式,對評價標準做了以下深化:
1.對每項教學活動的形成性評價。從評價方法上看,對于那些比較單一明確的認知技能或是答案唯一的重要內容,筆者利用歷年導游證考試真題進行檢測,采用單選、多選和判斷這類客觀性測驗的評價方法。對于表現性任務,筆者則依據學習目標設計評價量規,按照等級評價學生的表現。以向游客介紹虞山綠茶這一活動為例,評價方案將完整性放在首位,層次性居中,最后才是講解的創新性。這就要求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找出事實性的證據,在證據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組織結構。
2.對當堂課的終結性評價。一堂課的評分應包括學生完成的所有學習活動的成績、在小組合作中的貢獻以及在課堂討論中的貢獻等。在本堂課中,筆者將按照以下權重計算成績:30%是小組合作成績,30%是各項個人活動成績,30%是課堂參與討論成績,還有10%是課前任務成績。評價原則是: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按照一定比例計算到當堂課的最終成績中。這一方面是對學生所做努力的尊重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量和質的管理,這一點對中職旅游課程來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