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明清 吳榮平
“立德樹人”源于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作為當今社會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務,是一項系統的復雜工程,既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也需要一套接地氣的實施方案。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高郵分院正是基于這一點,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育人目標提出了“四全”育人模式。
當下,很多學校對“全員育人”理念的理解和實踐存在一定偏頗,有的學校理解為育人主體是全體教師,有的學校理解為育人主體是全體教職員工……實際上,育人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與校園內的所有教職工密切相關,也與家長、企業有關,更與學生的自覺、自省和自我教育相關。全員育人應該強調人人都是德育的主體,人人也都是德育的受眾。
學校開展“干部蹲點到班,教師包干到生”工程,中層及以上干部“蹲點”到具體班級。干部深入蹲點班級的課堂、宿舍,了解學生的訴求、期望,掌握班級管理質態和學生的思想動態,為學校及時制定、調整相關政策提供最前沿的決策依據。每一位教師負責聯系6~8 名學生,實行導師制。教師通過定期與學生談心、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及時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協助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學校針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或者家庭遭遇重大變故、處于孤立狀態的學生開展“愛心媽媽工程”。學生入校后首先提出個人申請,校方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富有愛心及具有較強工作責任心的教師中挑選出“愛心媽媽”,與這些“特殊”學生開展“1+1”結對幫扶。愛心媽媽做到每個月與被結對學生吃一次飯、談一次心、看一場電影、逛一次街。遇到傳統節日,愛心媽媽還將被結對的學生帶到家里與自己的孩子共度佳節,真正把這些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愛心媽媽的真心、真情付出,使得這些學生順利度過人生難關,不再感覺孤獨,對學習、生活有了自信,對教師、學校、社會也有了感恩之情。學校還設立助學金,對困難的學生給予一定數額的經濟資助,確保學生不因為貧困而輟學。學校還開展扶智、扶技、扶德活動,實現了對困難學生的全面幫扶。
為了真實了解學生在家里的學習、生活狀況,加強與學生家庭之間的溝通,發揮家校育人合力,學校每學年組織兩次“仁師進萬家”活動,每一位教師都會利用中秋、國慶、五一、周末等節假日走進學生家里,了解學生學習、生活以及家庭的真實情況。為了提高家長的育人能力,學校每學期組織兩次家長學校授課活動,通過專家講座、現場觀摩等提高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技巧,提高家長的育人能力。學校還定期深入企業調研,了解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情況,掌握企業車間主任、企業負責人對學生的評價,邀請企業家代表到學校為學生開設講座,把企業用人標準、優秀員工的成長路徑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有了現實的目標和成長的動力。
學生是自己最好的老師,開展一些體驗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活動中所蘊含的育人功能,可以實現德育的自覺、自省。例如,學校每周安排一名學生負責校園公共區域的衛生(校政實踐),一周結束后,學生寫一篇實踐感想。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校政實踐,比如清理道路、花叢中的白色垃圾,切身感受保潔工人的辛苦,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養成自覺、良好的衛生習慣。開展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動,比如學生在引導市民文明出行時,對個別市民為了方便而逆向行駛等不文明行為耐心勸說,講解交通法規,告知其違反交通規則出行的危害等。通過志愿者活動學生不僅學會了與人溝通,還體會到實際工作的艱辛和文明出行的重要性。學校還組織校園花木寄養、體驗交管、體驗餐廚、體驗宿管、走進社區、走進敬老院活動。通過一系列體驗活動,形成了技能應用體驗、道德教育體驗和生命教育體驗“三位一體”的體驗教育體系,學生的思想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實現了自省、自覺。
針對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強的問題,在一年級主要開展以“轉變角色,適應職校生活”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在新生收到錄取通知書后,組織其參加新生夏令營活動,并充分發揮學校骨干教師和優秀學生干部的作用,組建新生“啟航”服務志愿者團隊,將新生的思想教育前移;新生入學后組織開學典禮等入學教育,開展愛校愛班愛專業教育以及新生心理健康普測活動,關注新生的心理素質狀況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新生軍訓,加強對學生的遵章守紀教育,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文明用語、不亂扔亂拋等文明意識教育,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等養成教育;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理性、科學地思考和規劃人生發展目標,為將來走向職場做好準備。[1]
在二年級主要開展以“強化專業認同,培養專業興趣”為主題的教育。通過舉辦優秀畢業生事跡報告會、企業家進校園、技能大比武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專業情感教育、專業實踐鍛煉和專業心理輔導,引導學生科學分析專業發展前景和優勢,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專業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在三年級主要開展以“提高專業技能,培養就業創業能力”為主題的教育。利用校內創客空間、創業園和校內外創新創業實習實訓基地,積極開展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動手實戰能力,使其初步體驗到專業的優勢和成功的快感。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教育,開展責任、質量、誠信、法制、敬業、工匠精神等多方面教育,為學生步入社會,走向職場,做一個誠實、守信、敬業的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2]
在四年級主要開展以“強化責任奉獻意識,實現人生價值”為主題的教育。告誡學生,他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和歷史使命的接班人,是“中國制造2025”的參與者,是民族復興的實踐者。加強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成才觀。利用十八歲成人禮等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奉獻意識教育,不斷完善學生道德品質,為學生走向社會、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打下堅實基礎。[3]
創設積極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學生思想境界中獨特的、潛在的教化感染功能。學校教學樓大廳正面寫著“人品重于能力,做事始于做人”的育人理念,行政樓前的石碑上雕刻著“人本為先,樂業為天”的辦學理念,體現了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和“德育為先”的辦學思想。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為了豐富學生情感,學校努力創設輕松、積極的育人環境,結合地方特色,打造了以“樂”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體系。校園的樓宇以“樂”命名,道路以“業”命名。如教學樓為“樂思樓”“樂學樓”,實訓樓為“樂技樓”,食堂為“樂味樓”,報告廳為“樂言堂”等,校園道路為“創業路”“興業路”等。校園文化長廊、教學樓、實訓樓的樓梯過道懸掛古今中外名人畫像、名言警句,勉勵學生勤學苦練、精益求精。食堂餐廳有科學膳食、節約糧食的宣傳警句,提醒學生不要浪費糧食。
開展校訓、校風育人活動。學校深入挖掘校訓文化內涵,組織開展校訓主題宣傳活動。新生入學后,組織其集體學習校歌,集會活動時組織其合唱校歌。建立校史陳列室和校史長廊,通過深度挖掘學校辦學歷史資源,進一步提煉學校辦學精神,打造成熟的校園文化產品,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自信。[4]
新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學校應加強網絡文化建設,開發積極向上、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一體化主題教育網站,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和思想政治學習交流活動,積極占領學生網絡教育的主陣地,掌握學生網絡輿論的話語權,將網上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提升育人實效。[5]
全面育人就是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一條主線多向滲透”為工作方針,即教學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滲透,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滲透,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滲透。
無論是新課程改革三維教學目標之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目標,還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責任擔當等必備品格,都源于對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教書與育人是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的。無論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組織還是教師的思想作風、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產生影響。要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的教育功能,就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工作滲透融合,這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6]
習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由此,所有課程教學工作都要與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堅持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向課堂、教學滲透,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線上線下多元化;[7]拓展社會資源,強化實踐鍛煉,實現校園內外和課堂內外相結合。在歷史、語文等社會科學類課程教學中,利用教材本身自帶的德育素材,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的發展歷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其形成符合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方向的道德品質。此外,教師還應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融入政治課程教學中,將身心健康教育融入體育課教學中,將法制觀念教育融入法制課程教學中,將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科學態度教育融入專業課程、自然學科課程教學中,將責任意識融入社會實踐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