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云南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云南 昆明 650021)
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的舞臺上一直屹立不倒,是因為我們有著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民俗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最樸實的人們在不同時代的真實狀態,對生活的渴望與理想。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在幾千年的民族發展過程中,民俗文化一直在被錘煉,被傳承,直到今天為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了基礎。但是,在今天的中國年青一代的身上,我們絲毫看不出中華民俗文化的傳承。這主要是因為在目前的信息化社會,學生通過互聯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入侵,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造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傳統民俗文化凋零。所以,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鞏固民族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建設,并且在年青一代的學習中,傳承給新一代的學生,讓我們中華民族所有同胞對民俗文化產生重視。
(一)民俗文化具體指什么民俗文化是一座璀璨的知識寶庫,在民俗文化中涉及到的分類很多。因為民俗文化是針對大眾的,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方式都導致民俗文化的不同。那么在民俗文化中,筆者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二)物質民俗文化物質民俗文化是大眾在生活消費中形成的文化。“民以食為天”,在中國遼闊的疆土中,不同的民族在飲食上的習慣是不同的。例如,南方以米為主,北方以面為主。這是因為在南方利于水稻的耕種,在北方利于麥子的耕種。對于人們日常起居方面也有著民俗文化。因為氣候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建筑。寒冷的北方,人們都以火炕作為冬天取暖的工具,南方中有客家土樓,吊腳樓,在黃土高原中還有窯洞。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結晶。
(三)人民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屬于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俗文化”,這是因為民俗文化起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國千百年來所沿襲的居所都是“大雜居,小聚居”。那么在這個生活制度下,家庭是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以家庭為最基礎單位,形成村落,構成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形成于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民俗文化中,度過節日的方式就不同。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內容。在教學內容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講解還是足夠的,同時也包含了國外的一些經典著作。但是在語文教材中,我國民俗文化還是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對于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首先,是描繪神話民俗景觀的文章例如“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詞情一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融化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句,借用李白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卻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表達了蘇軾飄飄欲仙卻又腳踏人間泥土、熱愛人生的精神面貌。瓊樓玉宇,乘風奔月,月宮高寒,無一不是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被詞人信手拈來表現其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寫盡了“歡”,也寫活了“醉”。
(一)在七上到八上的教材中,民俗文化散見于課文的片段和單元的閱讀還有綜合性學習中,在教學過程中不妨變說教為有趣,變陌生為熟悉,變死記硬背為靈活掌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借助音像和多媒體資料,展示民間關于天氣和農業生產的諺語圖片,并讓學生找一找它們分別對應的生活特征,讓學生感到有趣的同時了解這些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產物。教學中可以播放安塞腰鼓和錢塘潮的盛況,讓學生感受黃土高原特有的地方文化和吳兒善泅的地方特色。我們還可以請學生介紹自己在傳統節日中所見所聞所感的習俗,并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等等。
(二)提高教師對民俗文化的掌握想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民俗文化應用,就要先從教師的自身知識體系開始。首先,教師要對民俗文化全面掌握并不斷學習,并且守住自身的精神底線,堅決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與迂腐的西方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到我們國家的民俗文化。
(三)多方位教學為了實現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民俗文化功用,那么就需要在課堂中狠下功夫。我們要以語文教材為基礎,但是不能拘泥于語文教材。因為教材中僅是讓學生對民俗文化有一定基礎的了解。教師要不斷從課外中引入事例進入課堂,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能夠真正學習到中華民俗文化的精髓。對我們民族文化來說,有太多的事情可以提高學生對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適當對課堂架構進行調整,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放眼于中華民族成長的歲月中,民俗文化充斥了整個民族的生活。在經歷快速發展的幾十年后,我們只注重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精神之本,民族之根被逐漸遺忘。所以我們在重新尋找民俗文化時,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對我們的年青一代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在滲透中讓學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進行最大化的努力,為我們民族的人民樹立最堅實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