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臺州 318020)
樂譜是一種用符號來記錄音樂的方法,作曲者想要表達的所有內容,都反映在樂譜之中。鋼琴一般都采用五線譜記錄音高關系,當然也有少數針對業余鋼琴愛好者所出版的簡譜版鋼琴教程。認識譜子首先要了解標題所反映的音樂內容,如《雪絨花》,馬上應該聯想到雪花輕輕飄落,安靜的,給人以清新圣潔的精神依托;如《回聲》,應該感受到空曠,聲音相互傳遞的強弱交替等等;下一步就是認清譜面上標注的作品情緒和節奏要求,以便加深對作品整體所要表達的情緒、形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者就是對五線譜高音區、低音區以及升降號的要求。作為鋼琴作品其實在表達感情的寫法上,緊湊或是舒展都給人直觀地印象,較快的曲子音符一定是多一些,密一些,如表現奔跑的節奏、寬廣舒展的氣息或是緊張焦慮的掙扎,一定會采用大量的音符作為鋪墊,而表現寧靜安逸、平和中正的作品又一定是音符排列松散有序。識譜的關鍵是認清每個樂句和樂段的起始安排,這一點在彈奏作品之前是一定要注意的。自己要彈什么,怎么彈,彈出來會是什么樣子,要通過細致的安排音符走向和把握好每一句的起始來實現音樂作品完整的呈現。作為譜面上細節的點綴如連線、頓音、跳點、重音、休止、延時等等都是幫助大家更好地實現作者表達意圖的提示,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說作品的獨特風貌就是靠對這些細節的把握而逐漸明朗起來的。
了解了作品譜面上的要求以后,依靠自身現有的操作技能完成聲音從無到有的轉化,這件工作本身就需要找到作品和音響的結合點。很多時候并不是學生自身彈奏水平的限制而是不知道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實現音樂表現的目標。為什么有時候4、5歲的小朋友彈奏的效果甚至優于20多歲的青年學生呢?并且青年學生所具備的彈奏技巧高于小朋友。我看問題的關鍵還是彈奏者在使用自身演奏能力時忽視彈奏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好的聲音和沒有安排好力量與聲音的和諧關系上出了問題。很多同學自認為自己的鋼琴學習起步晚,基礎薄弱,在一開始就忽視了彈琴的目標,由此便表現出笨拙、情緒緊張、動作僵硬等低級的彈奏動作失誤。其實彈好一個作品一定要心靜,一定要選好曲目,一定是發揮自身優勢的彈奏習慣,一定要從好的音樂效果出發揚己之長,避己所短,在自身完全理解自己要做什么的時候去完成一個作品。把歡快的彈成急躁的,把優美柔和的彈成強烈的,更有甚者不顧節奏的規律忽快忽慢,這些都是沒有了解應有的音樂效果而無目的的亂彈琴。在彈奏的過程中要時刻和自己所設定的彈奏目標相互參照,隨時調整自己的彈奏狀態,意識先于下鍵,這樣彈奏的實際效果便不會和原本設想的偏差很多,自然自己也會更加自信的彈奏。
如果想在鋼琴的道路上取得進步,那一定要有好的專業鋼琴老師。上得舞臺,上得講臺。自身應該具備優良的音樂修養和專業品質。好的老師一定是在專業的研修道路上解決過很多問題,一次次超越自己,一次次達到一種更高級的、新的平衡,并且仍在鋼琴的道路上攀登。作為一項專業技術彈奏者一定是常彈常新,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感受到鋼琴是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愛它,呵護它,唯有具有這種情感才能使藝術之花在一代代學生身上開放,傳承不息的藝術生命,也唯有這樣的老師才真正能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鋼琴藝術的美。國內很多院校在學前專業階段的鋼琴教師的設置還不夠完善,往往不會是很專業的鋼琴老師去教學,因此積極鼓勵好的專業鋼琴教師投入到學前教育教學一線來是有必要的。作為一個小的藝術群體,同學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啟發,往往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在鋼琴彈奏上有新突破。一定不要忽視學生自身的創造力和表達方式的多樣性。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常感受到同一作品在一組學生身上表達上的不同,并且都能夠實現帶有自身特點的彈奏,他們經常是坐在一起討論對曲目的理解和實現方式,音樂語言具有非語義性,作為學前專業的同學能實現對音樂內容的不同理解和實踐不同的表達方式,這與教師的引導和同學們之間互動交流的氛圍是分不開的。
總之,在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實現以個性化方式完成對作品的理解和演繹,是鋼琴教學的最終目的。全面的了解樂譜上的各類提示,發揮自身分析和理解能力,把握音樂流動的方向,是自身的彈奏不僅被自己理解,而且也能夠完整的表達給聽眾,這樣彈奏才有意義,才有生命力,才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