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文
(安徽馬鋼羅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安徽合肥231562)
安徽馬鋼羅河鐵礦開采規模300萬t/a,正常地下水涌水量4 809 m3/d。井下水倉由2組獨立的巷道組成,1#水倉容積為2 920 m3、2#水倉容積為3 796 m3,總容積為6 716m3。水倉之間巖柱≥8 m,且不得漏水。原設計時,水倉結構實際由6個獨立結構組成,進水平巷、聯絡平巷、絞車硐室布置在零水平,2組獨立的沉淀池、水倉及水泵房配水巷布置在5個負水平。水倉平面布置結構如圖1所示。
在水倉系統中,僅有沉淀池及水倉本體工程具有沉淀、貯水主體功能,其他輔助工程都是為施工、維護、清理配套服務。傳統水倉存在無效工程量較大、結構分散的缺陷,施工難度大,工期長,投資較高。如4條下山斜巷,有效容積率僅為50%,聯絡平巷、4個絞車硐室等無沉淀、貯水功能。
在保證水倉本質功能與安全的前提下,對水倉結構進行集約化設計改進,將原6個獨立結構優化為2個,即:進水平巷、聯絡平巷、絞車硐室構成“零水平結構”,沉淀池、水倉及配水巷構成“負水平結構”,對負水平結構的巷道采用工程隔斷,形成各自獨立的沉淀區、貯水區、配水巷。
整體劃分為±0 m、-5 m兩個水平進行設計規劃:±0 m水平布置進水平巷、排泥硐室、絞車硐室、水溝等輔助工程;-5 m水平經2組沉淀池溢水墻、水倉隔墻、泵房隔墻等隔斷后形成5個獨立的平巷,布置沉淀池、水倉、水泵房配水巷等工程;為連接±0 m、-5 m兩個水平,僅設置1個沉淀池斜巷至負平面結構最低點(沉淀池8)。集約式整體結構水倉平面 布置示意如圖2所示。


±0 m平面縱向設計:自井底車場1→沉淀池斜巷7入口處的流水坡度設計為5‰,礦坑水通過總水溝、2條支水溝自流進入沉淀池8、12。
-5 m平面縱向設計:以水倉端部泵房隔墻15處底板標高-4.6 m為基準點,水倉9、11→沉淀池8、12的流水坡度設計為3‰。為適應機械化施工,-5 m平面巷道凈斷面推薦值≥寬4 550 mm×高3 100 mm。當水倉容積較大時,在滿足工程地質條件下,優先擴大水倉寬度,增加有效貯水量。負平面底板標高不宜過低,巷道斷面不宜過高,否則將導致水泵吸程較大,影響排水能耗。集約式整體結構水倉縱向布置如圖3所示。
施工順序是集約式整體結構水倉的關鍵技術。因為只有1條沉淀池斜巷連接零水平和負平面,必須將負平面所有巷道、支護、安裝等工程綜合考慮,編制施工方案,再完成“測量放線→掘進→出渣→鉆孔→安裝錨桿→錨桿注漿→掛網→噴漿→巷道起底→巷道底找平→巷道地面抹灰”等工程施工及驗收后,后退式進行“泵房隔墻澆筑及閘閥安裝→內倉沉淀池溢水墻砌筑及噴漿封閉→水倉隔墻澆筑→外倉沉淀池溢水墻砌筑及噴漿封閉→內、外倉沉淀池吊橋安裝→斜道踏步澆筑→總水溝及支溝澆筑→動力、通信、照明等線纜敷設→軌道敷設→壓濾系統安裝”等工程施工。

在水倉隔墻17施工前,必須完成內倉所有工程的施工、整改及工程驗收。在外沉淀池溢水墻18施工前,必須完成外倉所有工程的施工、整改及工程驗收。
功能分割是集約式整體結構水倉的核心技術。-5 m平面的平巷工程包含5個部分,即:水泵房配水系統、內倉沉淀區、內倉貯水區、外倉沉淀區和外倉貯水區。
水泵房配水系統與傳統結構水倉一致,設置泵房隔墻15,并預埋無縫鋼管及配套閘閥,任一組水倉可獨立、也可合并向泵房配水巷進水,主排水泵通過配水小井抽水排出坑外。
內、外水倉在水倉聯巷10近內倉側設置水倉隔墻17,水倉隔墻為完全不透水結構墻,磚砌結構,墻厚0.5 m,C15砂漿內外粉刷,周邊巷道≥8 m內噴射防滲混凝土支護處理。
同組沉淀池、水倉之間設置沉淀池溢水墻16、18。溢水墻墻體不透水,磚砌結構,墻厚0.5 m,C15砂漿內外粉刷。墻上方留出1.8 m凈空高度,上口居中設置溢水槽口,槽口寬×高=1 000 mm×500 mm,閘板調節溢水高度。墻底部居中設置排泥孔,并在沉淀池側孔口設計抽出式閘板,正常時閘板為常閉狀態。
沉淀池最高水位上方懸空設置沉淀池吊橋21,寬度1.5 m,橋面上方拱頂凈空≥1.8 m,橋身設計采用玻璃鋼或PVC等耐腐蝕材料制作,間隔2~3 m布置玻璃鋼錨桿,錨桿與橋面連接件采用玻璃鋼或PVC型材,螺栓緊固連接,橋面敷設網格狀玻璃鋼或PVC板。
集約式整體結構具有極其便于維護清理的優點,也是其主要創新點之一。
清理維護沉淀池時,只需將排泥泵放入集泥小井,即可進行正常清理;清理維護水倉時,先清理維護沉淀池,待溢水墻底部排泥孔露出后,抽出閘板,水倉內淤泥可自流進入沉淀池,繼續排泥工作。
通過沉淀池吊橋,人員可以進行水倉觀測檢查、溢水槽口檢查及調節,沉淀池內漂浮物清理等日常維護工作。
(1)減小基建投資。在保證水倉有效容積的前提下,傳統水倉(I)與整體結構水倉(II)進行對比:減少基建工程量(I-II)1 477.71 m3;增加吊橋2座、隔水墻1道、溢水墻2道等支護安裝工程量88.44 m3。整體結構水倉可減小基建投資約85萬元。具體見表1。

(2)減小維護清理成本。與原設計相比,沉淀池需加深約2 m,有效容積擴大66.7%,清理周期延長。水倉清理時,排泥泵不需移位。綜合成本可降低8萬元/a。
(3)縮短施工工期。僅需施工1個斜巷,縮短施工工期約2個月。
(1)采用集約式整體結構設計理念。
(2)適用自動化平巷施工工藝。
(3)可采用全自動排泥工藝。
(1)減少基建工程量,節省工程投資。
(2)結構簡單,便于施工,縮短工期。
(3)維護清理方便,降低生產成本。
(4)遵循水倉設計的本質安全。
(5)本設計改進在馬鋼羅河鐵礦推廣應用,效果良好。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2017 2 1539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