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生等

17世紀,歐洲最大的戰事是發生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這是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英國卷入這場戰爭。在三十年戰爭尚未結束的時候,英國于1642~1651年發生大規模的內戰,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展開一系列武裝沖突和政治斗爭。所有這些,都對英國和整個歐洲產生巨大影響。
博物館展出的這一時期的盔甲武器展品和相關史料,著重展現戰爭促使軍事策略和武器裝備發生的重大變化,從中可以看到幾個較為明顯的發展趨勢:隨著火繩槍性能和制造技術的提升,長矛兵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小,火槍手逐漸成為步兵主力;戰爭促使槍騎兵和胸甲騎兵向火槍輕騎兵轉變,燧發式手槍、卡賓槍逐漸取代火繩槍和簧輪槍,成為騎兵最先佩帶的火器,劍在騎兵沖鋒時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創立的步兵和騎兵戰術陣型,更加注重靈活性和機動性,戰術革新在陣地戰和圍城戰中得到充分體現。
在17世紀初的戰場上,存在著兩種徒步作戰的士兵,即長矛兵(Pikeman)和重火槍兵(Musketeers)。隨著火槍威力日益增強,逐漸拉大了交戰距離,當兩軍對壘時,大部分戰斗都是在步槍射程內開始的。因此,火槍手變得更為重要,而長矛兵只有在短兵相接的時候才發揮作用,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護火槍兵免遭對方騎兵的沖擊。到了1640年代英國內戰開始的時候,英國步兵中的長矛步兵與火槍手的配置比例,已經由以前的1:1逐漸縮減為1:2。

17世紀長矛兵盔甲武器,產自英國倫敦,約1620~1630年,盔甲上帶有彭布羅克伯爵軍隊標記

長矛兵盔甲,產自英國倫敦,約1625年,英國獨特款式,頭盔帶有闊沿;長矛兵盔甲

產自荷蘭,約1640年;長矛兵鎧甲及缽型盔

頭盔產自英國倫敦,約1630年,身甲產自荷蘭,約1620年,為英軍繳獲自法軍的戰利品

17世紀重火槍兵單兵武器裝備
到17世紀末,刺刀出現了。最初的刺刀是插入式的,就是把刺刀刀柄直接插入槍口,使得火槍兵在肉搏戰時可以擺脫對長矛兵的依賴,而在刺刀出現以前,火繩槍在肉搏戰中只能作為棍棒使用。

一支高度裝飾的火繩槍和槍托架,產自荷蘭,帶有珍珠母和象牙鑲嵌裝飾
英軍長矛兵17世紀穿戴的鎧甲有三種典型樣式:第一種是倫敦鎧甲工匠1620年代開發的獨特款式,頭盔帶有闊沿,造型優雅;護腿甲為一體鍛造成型,通過鉸鏈搭扣固定在胸背甲上,穿戴比較便捷,上面的鍍金裝飾模仿當時流行的巴杰羅工藝紡織品面料的花紋圖案。第二種是荷蘭制造的鎧甲,包括胸背甲和腿甲,基本造型與前一款鎧甲相似,在1640年代英國內戰期間,英國從荷蘭進口大量這種款式的鎧甲。第三種是荷蘭制造的沒有護腿甲的上身鎧甲,當時這種不常見的半身鎧甲共有數百套,都是1627年從法軍托拉斯將軍的部隊中繳獲的,與之相搭配的是英國特制的“缽型盔”。兵器大廳展出的一個17世紀長矛兵武器鎧甲模型,裝備的鎧甲包括頭盔、護頸甲、胸背甲和腰甲,制造于1620~1630年,手持的長槍制造于1599年,鎧甲上帶有字母標記,表明這套鎧甲屬于彭布羅克伯爵的軍隊。

火繩槍,產于英國,約1640年,是英國內戰期間雙方火槍手配備的標準型步槍

火繩槍,產于英國,1690年,是17世紀火繩槍的最后一種型號,微呈喇叭狀的槍口可插入刺刀

插入式刺刀,產于英國,1687~1690年
重火槍兵的單兵武器裝備包括:一支火繩槍、一個槍架、兩個火藥壺或彈藥袋、一把劍及用于佩劍的肩帶。17世紀,雖然火槍研發取得長足進步,出現多種類型的槍機系統,但在真正的燧發式槍機出現以前,沒有一個能夠威脅到步兵使用的火繩槍。展品中,一支英國1640年制造的火繩槍,口徑0.760英寸,發射質量約37.8g的鉛彈,槍管長1219mm,全槍長1638mm,全槍質量4.78kg。據介紹,這種火繩槍是英國內戰期間雙方火槍兵使用的標準型步槍,從1642年議會軍與保皇軍在埃奇山的第一次交火到1651年在伍斯特停戰,這類火繩槍在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一支英國1642年制造的火繩槍,結構和尺寸與前一支槍大致相同,上面帶有“CL”銘文標記,表明系議會軍使用的武器,在英國內戰期間這個“CL”標記被應用于議會軍的所有裝備(包括馬匹)上。一支英國1690年制造的火繩槍,口徑0.79英寸,槍管長1165mm,全槍長1555mm,槍管前1/3截面為八邊形,后面為圓柱形,槍口微呈喇叭狀,為的是便于插入刺刀。這款槍結構相對比較復雜,制作也非常精良,是火繩槍將要退出歷史舞臺時生產的最后一種型號。
與火繩槍一同展出了多把刺刀,刀柄均為“插入式”,其生產年代也都是1690年,有的刺刀帶有簡易刀鞘。
展品中還有一支高度裝飾的火繩槍和槍托架,產地荷蘭,年代1630年。該槍是一位富裕的荷蘭國民衛隊成員定制的,槍身和托架采用珍珠母和象牙鑲嵌裝飾,雖然外表華麗,但槍的設計構造與同時期普通士兵配備的火繩槍完全一樣。
進入17世紀以后,配備全身盔甲和長槍長矛的槍騎兵(Lancer),也會同時佩帶一把劍和2支手槍。在1640年代以前,槍騎兵被認為是戰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1640年代以后,隨著騎兵在戰斗中更加倚重火器,槍騎兵便逐漸被胸甲騎兵(Cuirassier)取代。胸甲騎兵雖然放棄了長槍長矛,但依舊穿著閉合式頭盔和全身鎧甲,這種全身鎧甲一般質量達20余千克,其中的胸背甲能夠抵御槍彈攻擊,為騎兵提供有效防護。

17世紀槍騎兵和胸甲騎兵的全身盔甲、各式頭盔和武器裝備① 槍騎兵盔甲,產自意大利,約1610~1620年②長槍,產自英國,約1610年,握把帶有凹槽,呈錐形,后端帶有很大的配重③胸甲騎兵閉合式頭盔,產自德國布倫威爾,約1620年④胸甲騎兵閉合式頭盔,產自英國倫敦,約1630年⑤胸甲騎兵閉合式頭盔,產自德國,約1620~1630年⑥胸甲騎兵盔甲,產自荷蘭,約1630年,前胸上設有便于手槍抵肩射擊的凹痕⑦胸甲騎兵盔甲,產自德國,約1630年,⑧帶簧輪及火繩兩種槍機系統的組合式騎兵卡賓槍,產自德國,1640年

肖像畫,畫中人物是國會議員亞歷山大· 波帕姆上校

與肖像畫中盔甲同類型的胸甲騎兵軍官盔甲,產自荷蘭,約1630年
這一部分的展品包括槍騎兵和胸甲騎兵的全身盔甲、各式頭盔、武器裝備及馬鞍騎具等。一套槍騎兵盔甲,產于意大利,年代約1610~1620年。兩套風格相近的胸甲,年代均為1630年,分別產自荷蘭和德國。
博物館收藏的一幅17世紀的肖像畫,畫中人物是國會議員亞歷山大·波帕姆上校,他神采飛揚地騎在戰馬上,身著一套胸甲騎兵的全身盔甲,裝備馬鞍槍套手槍和一把來自斯里蘭卡的喀斯坦劍,這些都屬于當時英國高級軍官裝備的經典款式。在這幅畫的旁邊展出有這種盔甲、手槍和劍的同類型樣本。

17世紀不同年代的騎兵佩劍及2支騎兵卡賓槍⑨大口徑燧發式騎兵卡賓槍,產自英國,1632年⑩大口徑燧發式騎兵卡賓槍,產自英國,1645年騎兵佩劍⑾~⒀殯葬劍,產自英國,約1640年⒁~⒆長劍,產自英國,約1620~1690年⒇、(21)籃狀護手劍,產自英國,約1620~1650年(22)、(23)普通劍,產自英國,約1630~1648年

一對騎兵使用的簧輪手槍,產自荷蘭,約1640年;3個簧輪扳手,產于歐洲,1600~1650年
一件單獨展出的裝飾精美的胸甲,產地荷蘭,上面帶有高水平的雕刻鍍金裝飾,經考證基本可以確定是英王查理二世1660年登基時穿著的盔甲。
一對騎兵使用的簧輪手槍,附帶簧輪扳手和火藥瓶等成套配件,制作于1640年,制作者為荷蘭著名槍匠拉扎里諾·科密納佐,握把帶有象牙雕飾,槍的整體造型舒展流暢,屬于同類槍支中的精品之作。
一支帶簧輪及火繩兩種槍機系統的組合式卡賓槍,產地德國,制作于1640年,槍管外形呈八邊形,口徑0.74英寸,槍管長690mm,全槍長1038mm,該槍與德國制造的胸甲一同展出。兩支大口徑燧發式卡賓槍,屬于英國燧發槍的早期產品。其中一支制作于1632年,槍管長625mm,全槍長1016mm,出自英國著名的工匠彼得·班克斯之手,該槍可以一次裝填很多火藥,是一款威力較大的騎兵卡賓槍;另一支卡賓槍口徑0.84英寸,槍管長610mm,全槍長952mm,全槍質量3.0kg,槍托上帶有龍紋雕飾,該槍是1645年內戰期間英國議會為新模范軍騎兵定制的200支卡賓槍之一。
一組17世紀不同年代的騎兵佩劍,共計1 3把,被放在一起排列成弧形放射狀。劍的種類有:普通劍(Sword)、長劍(Eapier)、籃狀護手劍(Basker-hiited sword)、“殯葬”劍(‘Mortua rysword),其中殯葬劍的稱謂據說是為紀念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決而得名的。
火槍輕騎兵(Harquebusier-Iight cavalryman)穿戴牛皮罩衣、輕型頭盔及防彈胸背甲,配備一對手槍、一支卡賓槍和一把劍。牛皮罩衣可以保護身體以抵御劍的攻擊,胸背甲能夠保護胸腹部免遭火槍的傷害。

一件裝飾精美的胸甲騎兵盔甲,產自荷蘭,約1630年,盔甲后來做了修改,成為英王查理二世1660年登基時穿的盔甲

火槍輕騎兵軍官的盔甲武器,包括一對手槍、一把劍、頭盔、胸背甲、左臂帶護肘的長手套、牛皮罩衣

火槍輕騎兵頭盔,產自英國,約1640~1649年,在內戰期間被交戰雙方廣泛使用

火槍輕騎兵頭盔(24)普通型頭盔,荷蘭制造,約1640年;(25)英國或弗蘭德制造的頭盔,帶有固定的護鼻條,約1650年;(26)“蜘蛛形”隱藏式頭盔,英國,17世紀;(27)鍍金裝飾頭盔,保留了最初的內襯,德國,約1630年;(28)隱藏式頭盔,英國,17世紀(早于蜘蛛形)
火槍輕騎兵在最初出現的時候數量很少,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通信聯絡和敵情偵察等,屬于胸甲騎兵的輔助力量。到了三十年戰爭后期,胸甲騎兵遭遇了難以克服的困難。首先是騎兵的坐騎必須足夠強壯才能承受騎手和武器裝備的重壓,而合格的戰馬越來越少;其次是佩戴沉重的盔甲作戰必然造成行動上的極大不便,越來越多的士兵不愿意擔任胸甲騎兵。因此,到了1650年英國內戰末期,胸甲騎兵便完全消失了,火槍輕騎兵取代胸甲騎兵成為英國惟一的騎兵兵種。火槍輕騎兵使用更為先進的武器作戰,機動迅速靈活,在發起沖鋒時,具有胸甲騎兵無法比擬的優勢。
火槍輕騎兵佩戴的輕型頭盔有多種款式,最具代表性的頭盔是一種帶有前沿、后遮、雙護耳及3個條形護面的圓頂頭盔,這種頭盔在英國內戰期間被交戰雙方廣泛使用。展出的其他類型的頭盔還有:內戰開始的時候從荷蘭大量進口的普通型騎兵頭盔(帶有前沿、后遮和雙護耳);1630年德國制造、帶有鍍金裝飾并保留最初的紡織品內襯的騎兵頭盔;1650年英國或弗蘭德制造的帶有固定護鼻條的騎兵頭盔;還有佩戴在軟帽里的“蜘蛛形”隱藏式頭盔等。
火槍輕騎兵配備的牛皮罩衣和胸背甲的款式差別不大,其中一種帶有雙層袖口的牛皮罩衣是騎兵軍官使用的特殊款式,與之相匹配的是一個左臂的護肘護手甲。這種裝備是為了在戰斗中右手持槍持劍,左手駕馭控制戰馬。這種裝束,在博物館展出的軍官盔甲和國會議員、議會軍將領內森內爾·費恩斯的肖像畫中可以看到。中央大廳一個17世紀的騎兵軍官模型也是據此塑造的,在這個模型上,可以看到當時火槍輕騎兵軍官的成套裝備。
火槍輕騎兵配備的槍械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展品中包括17世紀不同年代英國燧發槍的不同型號。兩款17世紀早期英國制造的馬鞍槍套型燧發手槍,具有相似的比較笨重的槍機系統,槍管長分別為373mm、336mm,全槍長則分別為578mm、548mm,屬于英國燧發槍的早期型號。一款雙管燧發式手槍,制造于1640~1650年,制作者為倫敦工匠哈曼·巴恩,該槍屬于早期燧發式多發手槍,雖然只配有一套槍機,但以同軸的方式安裝有上下兩個槍管,每個槍管各配一個火鐮和引藥盤,上面的槍管擊發后,可以將下面的槍管旋轉到上面再次擊發。一支1650年制造的燧發式卡賓槍,屬于英國燧發式卡賓槍的早期型號。一對1680年制造的燧發式手槍,制作者為約翰·德拉夫特,口徑0.60英寸,槍管長305mm,全槍長489mm,槍身帶有鋼質嵌飾,制作較為精良,屬于17世紀后期英國燧發手槍中的精品之作。一支1886年英國著名工匠喬治·費舍爾(George Fisher,1650~1694年)制造的燧發式卡賓槍,因槍機面板上刻有國王詹姆斯二世的字母標記,被稱為“詹姆斯二世卡賓槍”(James ⅡCarbine),口徑0.67英寸,槍管長787mm,全槍長1143mm,全槍質量2.7kg,從制造技術上看,已接近18世紀燧發槍的水平。

一組英國內戰期間火槍輕騎兵盔甲武器,產自英國,約1640~1650年。展品包括:頭盔、胸背甲,牛皮罩衣(配有劍肩帶、卡賓槍掛帶)、牛皮防護手套,馬鞍、馬鐙,騎兵劍,馬鞍槍套型燧發手槍、燧發式卡賓槍、火藥瓶,議會軍托馬斯·費爾法克斯兵團的軍旗

英國軍官的盔甲武器查爾斯·韋斯利少將的佩劍,產自英國, 約1651年;國會議員、爵士約翰·熱爾的帶有雙層袖口的牛皮罩衣;英軍軍官佩戴的頭盔和左臂護手
展品中,有的武器來自英國內戰中的著名人物,有的出自著名工匠之手。一把殯葬劍據說屬于奧利弗·克倫威爾。克倫威爾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最著名的人物,英國內戰伊始他就站在議會革命陣營一方,成為議會軍的統帥,共和國建立后出任護國公,成為事實上的國家元首。一把帶有鑲金雕花裝飾精美的佩劍屬于查爾斯·韋斯利所有,他是克倫威爾統治英國實行軍銜制后的少將之一。一件牛皮罩衣屬于國會議員、爵士約翰·杰爾(John Gell)上校。還有一件牛皮罩衣屬于弗朗西斯·海克(Francis Hacker)上校,他是簽署英王查爾斯一世死刑令的成員之一,查爾斯一世被處決的時候他就站在絞刑架旁邊,然而在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后,他也被押上斷頭臺,罪名是弒君罪。

一對雙管燧發式手槍,倫敦槍匠哈曼·巴恩制作,約1640~1650年
博物館通過展板圖片資料,介紹17世紀戰爭中交戰各方采用的戰術,包括步兵、騎兵戰術和圍城戰,反映出歐洲各國在戰略戰術和軍事工程學等諸多領域的發展和改革成果。
繪畫《紐波特之戰》,描繪的是1600年荷蘭著名軍事家莫里斯率領的尼德蘭(荷蘭)軍隊與阿爾布雷希特七世大公率領的西班牙軍隊,在法蘭德斯沿海地帶紐波特交戰的情景,這是尼德蘭擺脫西班牙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從畫面中可以看出,交戰雙方采用不同的作戰陣型。西班牙軍隊(畫面右側)沿襲16世紀傳統的規模龐大的“西班牙方陣”,莫里斯的軍隊(畫面左側)雖然也呈現方陣陣型,但大大縮減每一個方陣的人數和縱深,加大整個戰線的寬度,從而極大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增強了使用火器的效力。這場戰役以莫里斯率領的荷蘭軍隊的勝利告終。
繪畫《呂岑會戰》描繪的是1632年11月6日(舊歷)三十年戰爭時期,發生在德國呂岑的一次著名戰役。畫面重點展現兩支軍隊不同的陣型排列,交戰雙方分別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領的瑞典與新教諸侯聯軍(畫面上方)和阿爾伯萊希特·華倫斯坦率領的神圣羅馬帝國軍隊(畫面下方)。古斯塔夫被認為是歐洲17世紀最著名的軍事改革家之一,他承襲并發展荷蘭軍事家莫里斯的戰術思想,在戰術上靈活地運用野戰炮兵,改善步兵隊列方式,縮減步兵方陣的縱深(從10排縮減為6排),提升火槍兵與長矛兵的比例(從1:1增加到3:2),最大限度地發揮火器威力,在騎兵中特別注重使用長劍而不是依賴火槍發起沖鋒。這些戰術的應用,使得他率領的瑞典軍隊于1620~1630年間在與神圣羅馬帝國的交戰中,取得一系列特別輝煌的戰績,呂岑會戰也以瑞軍勝利而告終,不幸的是古斯塔夫在這次戰役中陣亡。
與《呂岑會戰》一同展出的還有一幅有關三十年戰爭的蝕刻版畫《絞架》,描繪的是一批戰俘被絞死懸掛在大樹上的慘烈畫面,反映了三十年戰爭對待戰俘的殘酷。這幅著名的繪畫是法國藝術家亞克·卡羅特(Jacques Callot,1592~1635年)繪制的系列版畫《戰爭中的苦難和不幸》(總共18幅)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幅,發表于1633年,原品現收藏于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繪畫《紐波特之戰》,畫面左側是荷蘭著名軍事家莫里斯的軍隊,畫面右側為西班牙軍隊。這場戰役以莫里斯率領的荷蘭軍隊的勝利告終
一個以英國內戰為主題的大型展板,內容包括內戰時期王軍和議會軍主要將領的畫像、步兵和騎兵單兵武器裝備圖示、火炮在陣地戰攻城戰中的應用,以及經典戰例中的排兵布陣和作戰戰術。據介紹,英國內戰時期的步兵戰術通常是,以步兵連作為基本作戰單位,一個步兵團下設10個(或更少的)步兵連,戰斗中2~5個步兵連組成一道陣線,陣線中長矛兵連位于中央,兩側分布火槍兵連。騎兵戰術通常是,騎兵團分為6個隊,每隊60人(后來新模范軍加強到100人),戰斗中每隊列成3排,戰斗開始后有梯次地發起沖鋒。在內戰期間,王軍和議會軍都采用這種騎兵戰術,而議會軍因具有更加嚴格的戰術紀律,獲得最終的勝利。

繪畫《呂岑會戰》,描繪的是1632年11月6日三十年戰爭時期,發生在德國呂岑的一次著名戰役

圍城戰中使用的重型頭盔,產自英國,約1670年

大型展板《英國內戰》

蝕刻版畫《絞架》, 亞克·卡羅特系列版畫《戰爭中的苦難和不幸》之一,描繪的是一批戰俘被絞死懸掛在大樹上的慘烈畫面,反映了三十年戰爭對待戰俘的殘酷
展板居中位置的一幅畫,描繪的是一門可移動的大型火炮炮擊一座城堡的場景,反映的內容來自于1644年6月大魯伯特王子率領王軍解救約克城的馬斯頓戰役。在英國內戰期間,圍城戰和野戰一樣常見,因為雙方都在嘗試控制海港和其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鎮要塞。在圍城戰中,如果守城的一方在遭受猛攻后拒絕投降,那么在城池被攻陷后所有的戰俘都將遭到野蠻的殺戮。

圖板,軍事工程師普雷斯特·德·沃班為圍城戰設計的堡壘化城鎮新布里薩克
幾件特制的用于圍城戰的盔甲展品,制作于1670年代,是查理二世統治時期保留下來的。頭盔非常沉重,其質量遠遠大于普通野戰頭盔,頭盔兩側帶有抵肩托架,用以通過雙肩分擔頭盔的質量。這種特殊的頭盔主要裝備守城士兵,當城堡遭受圍困時,守在城墻上和城門口的士兵便成為敵軍火槍射擊的目標,他們佩戴的頭盔和鎧甲與普通野戰盔甲不同,在設計制造上防護功能遠比機動性更為重要,重要的防護部位都必須能夠有效抵御卡賓槍和手槍的射擊,這種查理二世時期圍城戰中使用的沉重盔甲,幸存下來的數量極少,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還有一個單獨的展板,展示一幅地理模型和相關的圖片資料,介紹建于17世紀末法國一座堡壘化新型城鎮新布里薩克(Neuf Brisach)獨特的布局設計。這座要塞位于阿爾薩斯萊茵河岸法國一側,設計者為法國軍事工程師普雷斯特·德·沃班(Prestre de Vauban,1633~1707年),其最大特色是正八邊形完美對稱式城墻和外面的16角星形防御工事,在發生圍城戰時守城部隊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進入有效的作戰范圍,該城鎮現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沃班被公認為17世紀后期攻城戰方面最杰出的理論家和實踐者,在防御工事設計和突破防御工事研究上有著極高的造詣,他用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為法王路易十四建造或改造超過150座堡壘,同時也研究出攻占各種堡壘的行之有效的科學手段。
編輯/劉蘭芳
下期將呈現18世紀發生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奧地利皇位繼承戰、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中使用的武器及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