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選擇河北省滄州市、湖南省張家界市為調研地點在對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延長政策實行狀況進行調研,調研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地矛盾尖銳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實行第三輪土地承包再延長政策遇到的一系列挑戰,并根據研究結論有針對性地為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土地承包期延長;實行現狀;政策挑戰;政策建議
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農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是農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2018年,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到期應再延長30年,這將穩定農民對土地的期望,對農民調整農業活動,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發展農業、解決“三農”問題有長期意義。本文以河北省滄州市與湖南省張家界市調研為基礎研究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實行現狀,并為第三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政策提供政策建議。
1、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實行現狀
1.1政策實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人地矛盾日益尖銳
1993年,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為防止土地調整帶來的土地細碎化,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政策。因此,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內,新出生的人口與由于婚姻遷入的人口均無法分配到土地,人口增加的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將顯著減少,人地矛盾再將變得更加尖銳 ?;而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部分農戶家中人口減少,將導致該戶人均耕地面積大于平均耕地面積。“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將在一定程度上,人口的增減將導致人均占地的不同,固化農村人均土地不均的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土地的公平分配。
1997年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中指出:允許各地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對承包土地作必要的調整,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即“大穩定、小調整”政策。即對村集體對各戶的土地的面積及分布不做大規模的重新分配,而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村內實際狀況進行小的調整。由于兩輪土地承包政策實行時間較為長久,截至目前部分村莊內部機動地已經完全用于調整或者剩余的機動地對于調節人地矛盾收效甚微。
1.2政策實行遇到的挑戰
1.2.1不同地區農戶意愿對于該政策實行的挑戰
土地條件與景觀狀況不同地區的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不同,依靠土地獲取收益的方式存在差異,將導致農戶對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的意愿產生較大差異。
在土地條件較好,種養資源充足的地區,如河北省滄州市,農戶種植小麥、水稻等經濟作物可以取得較良好的收益,土地仍是部分農戶獲得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此地區中,農戶對于實行第三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的呼聲較高,同時,由于人口發生的較大的變化,而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導致現在人均土地相差較大,農民對于土地調整的呼聲較高。在此情況下,如不對土地進行調整,第三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很難滿足農戶意愿。
與此相反的是,在土地條件較差,種養資源較為稀缺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較為豐富的地區,如湖南省張家界市,農戶對于實行新一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政策意愿則不夠強烈。相比于承包土地獲得農業收入,其更傾向于發展旅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獲得非農收入。農戶對于第三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政策認識的不到位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對于政策的接受程度,加大政策實行的難度,降低政策實行的效果。
1.2.2城市化進程對該政策實行的挑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勞動力由農村涌入城市,造成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由于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兒童,他們的勞動水平較低,農業生產效率較低,部分土地撂荒、土地利用效率較低出現狀況較為明顯。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村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的嚴重失衡將影響農戶的耕作意愿、勞動力投入意愿與土地利用方式,對于第三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政策的實行將帶來較大挑戰。
1.2.3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對于政策實行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發展緩慢,雖然國家減免了農業稅,給予了農業補貼,實行了三權分置,促進土地流轉等一系列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但是農民普遍反映農業生產成本逐漸升高,農業收入卻在持續下降,農業利潤也在下降,非農收入卻在不斷增長,導致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意愿降低,農業生產效率下降,部分村莊土地撂荒現象明顯 。同時,農戶為刺激土地產出,提高土地短期收益回報率,部分農戶會采取大量使用商品有機肥等掠奪式經營方式,將對土壤產生嚴重的破壞,不利于土地長期穩定經營,也將阻礙第三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政策的實行。
2、政策建議
2.1加強農民思想建設,積極引導農民熟悉相關政策
為加強政策實行的群眾基礎,提高農戶對于政策的認知程度,政府應采取多種宣傳與教育手段,提高農民對該政策的認知程度,充分保障農民的知情權,積極引導農民熟悉相關政策,使得農民明確自身權利與義務,積極配合第三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的實行。
2.2積極推行小調整與土地流轉政策,緩解尖銳的人地矛盾
人地矛盾較為尖銳的地區,積極推行小調整與土地流轉政策,對于村集體預留機動地優先調整給無地農民。同時將長期撂荒退耕等土地由村集體主導收回,轉包給新增無地人口,保證無地農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同時,政府應積極鼓勵農戶土地流轉,將部分主要從事非農就業的農戶的閑置耕地流轉到耕地較少的農戶手中,提高土地利用率,緩解人地不均的現象。同時應合理控制調整的頻率與流轉的速度,避免因過多的調整與流轉造成土地破碎化,及農民的不穩定感。
2.3積極開展農業教育與培訓,轉變農戶土地投入結構
為有效遏制農戶短期投入行為,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短期投入對土地生產力的損害,對農戶進行農業教育與培訓,改變農戶生產觀念,提高農戶的收入預期,將農戶短期土地投入轉變為長期土地投入,規范農戶土地投入行為,通過穩定的可持續的土地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水平與生產效率,促進土地的可持續利用,穩定土地承包經營關系。
參考文獻:
[ ]鄭風田.“以地養老”可以探索但不能強制[J].人民論壇,2018(02):53-55.
[ ]格根塔娜.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無地農牧民情況調查[J].現代農業,2016(03):84.
[ ]章毅,徐清華.大穩定小調整──關于延長土地承包期工作情況的調查[J].農村發展論叢,1998(16):28-30.
作者簡介:
李瑩,(1997-),女,河北滄州市人,南京農業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土地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