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波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土地整治工作越來越重視。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態重建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土地資源的承載力,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土地資源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土地整理;生態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1、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性
從最終實現的目標和治理可能產生的沖突方面來看,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些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負面的,導致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同。就目前的整治內容來看,可包括如下3個方面:對土地進行整理、再次墾荒廢棄土地、開發新的土地資源。其治理的對象主要包括如下幾種:(1)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2)面積較小的建筑用地;(3)尚未有利用計劃的土地資源。集中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從表層意義考慮,耕地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田可以成片地進行連接,這樣一來,空氣得到了凈化,水資源得到了涵養,生態景觀也得到了改善;整治在建設的過程中被廢棄的用地,可以減輕環境的污染,有效地保護土壤資源,使之恢復建設之前的自然景觀。尚未開發過的土地資源可根據勘測需要將其變成耕地,使土壤的條件得到很好的改善,種植綠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1]。
2、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分析
2.1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
在土地整治中,由于沒有對生態環境進行足夠的重視,一味追求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在土地整治過程中,由于沒有對生態景觀進行合理規劃,對生態環境建設資金投入比較少,從而導致了在土地整治中造成了生態環境問題,使得生態多樣性遭到了破壞。
2.2影響水資源與周圍的水環境
在土地整治中,對水資源和周圍的水環境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采用的是混凝土路面和溝梁結構,但是采用這種截彎取直的方法對生態環境有很大影響。通過這種方式不利于土壤水分儲藏,對地下水的自我凈化能力產生了影響。[2]另外在土地整治中,由于對水資源需求量在日益增大,但是地表水系結構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從而導致對水循環產生了影響,不利于生態系統穩定發展。
2.3鄉鎮企業的污染比較嚴重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這些鄉鎮企業在發展中,由于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沒有先進的管理方式,在生產設備和方式比較落后,從而導致這些鄉鎮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對于這些廢棄物如果沒有進行合理處理,就會對周圍地區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在現階段,鄉鎮企業污染比較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對于我國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很大影響。
3、生態文明建設下的土地整治工程
3.1土地整治工程應強調生態化土地整治理念
生態文明是土地整治工程的出發點,也是指導其平穩推行的重要原則。無論是在項目的選址環節還是在對項目的推進可行性研究方面,還是從整個項目的推進或整體預算等方面都要考慮到實施方案是否具有生態效益。在治理的過程中需對項目所采取的措施產生的自然變化情況進行反復驗證,務必確保其是在尊重自然、促使其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推演出治理措施。
3.2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
在土地整治中,需要加強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通過合理的土地整治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物多樣化,可以更好的減少水土流失。另外通過土地整治,可以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進行保護,減少對土壤環境污染。在農業生產中,需要在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從而更好的降低土地整治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3生態功能重塑
生態功能重塑是土地工程生態重建設計核心,做好該方面不僅可也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可以提升生態環境的功能性,構建完善的生態服務系統。那么,在生態功能重塑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可以針對土地工程區域的形態,構建相對完善的水利生態系統,這樣可以加強生態系統的灌溉能力,提升土地工程的自我修復能力。2)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應當根據土地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功能區域的劃分,構建完整的土地生態系統。同時,可以利用景觀生態學和植物生態學的理論與技術,對不同植物進行重組,構建合理的搭配空間和生態空間,以此逐漸形成完整的生態物質和能量循環功能。
3.4健全土地整治工程后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工程的事后評價體系是關系到整個工程后期維護的重要舉措。無論其治理過程中采取的措施恰當與否都會對整個區域的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一變化需要借助于評價體系來完成。一方面,可以為以后類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資料;另一方面,還可以記錄下來土地整治工程中實行的不同措施所對應的生態環境變化,為下一個治理工程積累經驗指數。
4、土地整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4.1土地整治工程對土體的影響
土壤的結構會隨著土地整治工程的推進而發生變化,當然,土地整治過程所采取的措施也會使土壤的質地發生相應的改變。例如,毛烏素沙地是一個荒漠化相當嚴重的區域,在進行土地整治過程當中,土的配料是由砒砂巖和沙混合制成的,重建架構了土壤耕作層的土體構成,使土壤的質地發生了質的變化。調和之后,該層的黏粉和砂的比例恰當,具有了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紫色丘陵區域開展土地整治后,經研究發現,在整治區域的土壤質量發生了新的變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學性狀明顯高于尚未治理之前的屬性。
4.2土地整治工程對水環境的影響
對土地進行平整,增加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產生的影響直接惠及當地的水文結構發生變化,使整個區域內的水資源調配更為合理化。例如,我國某省某市的土地整治工程結束之后,研究人員檢測發現,原來使用明渠灌溉區域在改造之后使用低壓管道灌溉,有效地降低了運輸過程中水資源出現滲漏的情況,同時,也減少了水分的蒸發,起到了節水的目的。[3]
結語:
土地資源是我國發展的基礎,但是近年來在土地工程施工中,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更好的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需要在土地整治中結合生態環境問題,采取相關措施,促進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更好的促進社會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映月,米安娜.對土地整治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幾點建議[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12):172.
[2]李燕.淺談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模式[J].四川水泥,2014(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