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堅 倪艷云 高汝霞


摘要 ? ?為探索國紅6號小麥的超高產群體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術,通過超高產攻關田和高產攻關田試驗,分析其高產田塊產量構成及群體特征。結果表明,國紅6號產量超過9 000 kg/hm2的群體特征為穗數495萬~525萬穗/hm2、穗粒數達44~46粒、千粒重達44~46 g、冬前莖蘗數/最終穗數為1.1~1.2、高峰苗/最終穗數約為2.0、分蘗成穗率為37.5%~39.0%。
關鍵詞 ? ?小麥;國紅6號;超高產;群體特征;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2.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00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近年來,高郵市稻茬麥產量超過7 500 kg/hm2的高產記錄多次出現,如2011年三垛鎮揚輻麥4號小麥攻關田產量達9 549 kg/hm2,2013年三垛鎮寧麥13小麥攻關田產量10 398 kg/hm2,2015年湯莊鎮蘇麥188小麥攻關田產量達9 051 kg/hm2、三垛鎮司徒片揚麥22小麥攻關田產量達9 039 kg/hm2、三垛鎮茆吳村揚輻麥4號產量達9 036 kg/hm2。國紅6號由合肥國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選育,2018年通過國家生產試驗,等待國審。2018年秋播高郵市引進種植,于2019年6月3日經國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織省級專家實割測產,產量達9 021 kg/hm2。為明確國紅6號超高產群體特征及配套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1-3],結合高郵市開展高產攻關、施肥量、密度等配套技術試驗,分析其超高產田塊產量構成及群體莖蘗動態[4-6],提出高產栽培技術,為挖掘國紅6號的增產潛力和大面積應用提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2018年秋播高郵市選擇在臨澤鎮陳甸村的一農場開展了國紅6號攻關田及配套試驗。2018—2019年總積溫為2 274.3 ℃,降雨量383.6 mm,日照時數906.8 h。試驗田地力中上等,前茬作物均為水稻,統一稻秸稈半全量還田。
1.2 ?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新品種為國紅6號,由合肥國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育成,春性弱筋品種,分蘗性強、穗型較大,綜合性狀好。
1.3 ?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高產攻關田試驗,試驗地總面積0.53 hm2,共分2塊田,分別進行超高產(≥9 000 kg/hm2)、高產(≥8 250 kg/hm2)攻關試驗,均為11月9日播種,播種量150 kg/hm2,機械勻播。總施氮量300 kg/hm2,基肥∶壯蘗肥∶拔節肥∶孕穗肥=5∶2∶2∶2,基肥于播種前施用,壯蘗肥于3葉1心時施用,拔節肥于葉齡余數2.5葉時施用,孕穗肥于葉齡余數1.0葉時施用。磷、鉀肥均為基施∶追施=5∶5。
1.4 ? ?調查項目與方法
調查項目為小麥各生育時期葉齡、莖蘗、單株穗數、穗粒數、千粒重、株高、穗長、各節間長度,成熟期測產。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產量構成
由表1可知,國紅6號高產攻關田平均實測產量達到8 780.25 kg/hm2,其中超高產水平達到9 021.00 kg/hm2,高產水平達8 539.50 kg/hm2。穗數方面,超高產攻關田與高產攻關田差異不顯著;穗實粒數方面,超高產攻關田顯著高于高產攻關田塊;千粒重方面,超高產攻關田與高產攻關田差異不顯著。由此表明,高產到超高產關鍵在于協調增加穗數和穗粒數,維持較高的花后光合生產力,穩定千粒重;高產到超高產需要在適宜的群體穗數基礎上,著重施好拔節孕穗肥,提高粒數,防止后期早衰。國紅6號實現產量9 000 kg/hm2以上,需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分別為495萬~525萬穗/hm2、44~46粒、千粒重44~46 g;國紅6號實現8 250 kg/hm2以上,需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分別為495萬~525萬穗/hm2、42~44粒、千粒重44~46 g。
2.2 ? ?莖蘗動態及成穗率
由表2可知,超高產群體莖蘗在冬前的莖蘗數/最終穗數達1.02,顯著高于高產攻關田水平;拔節期高峰苗/最終穗數約為2.3,與高產攻關田水平無差異,最終分蘗成穗率與高產攻關田水平差異不顯著。由此表明,國紅6號從高產到超高產群體調控的關鍵在于在適宜的群體起點基礎上,促早發攻壯苗,促進有效分蘗,控制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
2.3 ? ?穗部性狀
攻關田生育后期均結合“兩防一噴”,噴施功能性生理調節劑葉面肥(磷酸二氫鉀),延緩花后綠葉面積衰減速度,提高上部3張功能葉的光合作用。超高產攻關田穗長為9.3 cm,著粒密度達4.98粒/cm(較高產田塊高0.21粒/cm)。超高產攻關田穗總粒數46.3粒,3~5粒小穗數達11.4排,3~5粒小穗粒數占總粒數的82.72%,分別較高產田塊增加3.4粒、0.8個、8.13個百分點。
3 ? ?結論與討論
彭永欣等[1]認為,長江中下游稻茬麥7 500 kg/hm2高產群體冬前莖蘗數等于或略高于最終穗數,成穗率為40%~50%;丁錦峰[4]認為,長江中下游稻茬小麥揚麥20實現9 000 kg/hm2超高產要求莖蘗動態合理,越冬始期莖蘗數是最終穗數的0.9~1.3倍,高峰苗為最終穗數的2.0~2.5倍,莖蘗成穗率40%。本試驗結果表明,國紅6號產量9 000 kg/hm2以上的超高產群體莖蘗動態特征為:冬前莖蘗數/最終穗數約為1.0,拔節期高峰苗/最終穗數約為2.3,分蘗成穗率達40.4%。
朱新開等[5]認為,長江中下游稻茬麥區7 500 kg/hm2以上高產群體產量結構為穗數450萬穗/hm2、穗粒數35~45粒、千粒重40~42 g;9 000 kg/hm2以上超高產群體產量結構為穗數514.5萬~535.5萬穗/hm2、穗粒數47~50粒、千粒重35~39 g。本試驗結果表明,國紅6號9 000 kg/hm2以上超高產群體產量結構為穗數495萬~525萬穗/hm2、穗粒數44~46粒、千粒重44~46 g。
高郵市國紅6號攻關田因茬口問題,高產栽培應于11月9日播種,播種量增加至150 kg/hm2。總施氮量300 kg/hm2,其中基肥∶壯蘗肥∶拔節肥∶孕穗肥=5∶2∶2∶2,基肥于播種前施用,壯蘗肥于3葉1心時施用,拔節肥于葉齡余數2.5葉時施用,孕穗肥于葉齡余數1.0葉時施用。磷、鉀肥均為基肥∶追肥=5∶5。
2019年國紅6號在江蘇省的表現突出。國紅6號在鹽城市江蘇大中農場經實割測產,產量達9 625.5 kg/hm2,在南京市江寧區經實割測產,產量達7 567.5 kg/hm2。這都說明國紅6號是一個產量潛力大的穗粒并重型品種。本試驗結果表明,國紅6號超高產栽培途徑為在精播基礎上,通過適期播種和施足基肥,建立合理群體起點,促早發壯苗,控制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精準施用拔節孕穗肥,主攻大穗大粒。
4 ? ?參考文獻
[1] 彭永欣,封超年,郭文善.小麥潛在源、庫與產量關系的研究[M]//小麥栽培與生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
[2] 凌啟鴻.作物群體質量[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 楊建昌,杜永,劉輝.長江下游稻麥周年超高產栽培途徑與技術[J].中國農業科學,2008(6):1611-1621.
[4] 丁錦峰.稻茬小麥超高產群體形成機理與調控[D].揚州:揚州大學,2013.
[5] 朱新開,郭文善,何建華,等.淮南麥區超高產小麥產量形成特點及其生理特性分析[J].麥類作物,1998,18(6):40-44.
[6] 顧克禮,張菊芳,郭勛斌,等.超高茬麥田套稻高產機理[J].江蘇農業學報,2008(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