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彭濤 成東梅


摘要 ? ?通過設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對濟研麥7號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播期的推遲,產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穗數和穗粒數減少,千粒重增加;隨著播量的增加,穗數和產量增加,但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對產量的影響大于播量。對于濟研麥7號小麥來說,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條件下,成產三因素協調發展,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關鍵詞 ? ?小麥;濟研麥7號;播期;播量;產量
中圖分類號 ? ?S5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018-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河南省是我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小麥播種面積為546.67萬hm2,小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河南省小麥產量的高低對全國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小麥群體產量由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三因素構成,只有產量三因素協調發展,建立起合理的群體結構,才能保證小麥高產。播期和播量是影響小麥群體性狀和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1]。生產中常因播期、播量不當引起小麥嚴重凍害、倒伏、早衰等不良現象發生,導致小麥大幅度減產。只有采用適宜的播期、播量才能構建出合理的群體結構,保持成產三因素之積達最高值,獲得小麥高產。
濟研麥7號具有高產、穩產、廣適、多抗等優良特性,是由河南省濟源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小麥品種,2017年通過河南省審定。本文以濟研麥7號為試材,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對濟研麥7號產量及產量三因素的影響,確定濟研麥7號的適宜播期和播量,為該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提供參考。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2018年度在濟源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壤土,含全氮1.1 g/kg、有機質21.4 g/kg、速效鉀121.0 mg/kg、有效磷12.4 mg/kg。前茬為玉米,秸稈還田。播前施用凱爾復合肥(25-14-6)750 kg/hm2。
1.2 ? ?試驗設計
播期設4個處理,分別為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10月25日;播量設4個處理,分別為115.0、150.0、187.5、225.0 kg/hm2。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5 m2(10.0 m×1.5 m),每個小區6行。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播期對濟研麥7號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適期播種能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培育冬前壯苗,構建合理群體結構,預防冬春凍害和后期倒伏早衰,奠定穩產高產基礎。播期過早,造成冬前旺長,冬春易發生凍害,后期易發生倒伏和早衰;播期過晚,會導致分蘗不足,群體偏小,苗情弱,抗寒力降低。
2.1.1 ? ?對單位面積穗數的影響。播期延遲,小麥出苗率降低,單株分蘗數減少,穗數也相應減少。從表1可以看出,穗數在10月10日播種時最高,10月25日播種時達到最低,最高值與最低值差別較大。由此說明,早播有利于分蘗增加,群體大,易形成壯苗。隨播期的推遲,單株分蘗、群體都隨播期的推遲而降低,播期對穗數影響大。
2.1.2 ? ?對穗粒數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播期的推后,穗粒數有逐漸減少的趨勢。10月10日播種時穗粒數最高,平均為36.2粒;10月25日播種時穗粒數最低,平均34.8粒,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差別不大。由此說明,播種期越晚,退化小穗數越多,結實小穗數越少,穗粒數越少,但是播期對穗粒數影響不顯著。
2.1.3 ? ?對千粒重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播期的推遲,千粒重逐漸增加,以10月25日播種的千粒重最高。這可能是由于遲播麥群體穗數低,密度小,個體發育空間較大,對籽粒后期干物質的積累有利。
2.1.4 ? ?對產量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播期的推遲,產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以10月15日播種的產量最高,10月20日播種的次之,10月25日播種的最低。由此說明,在本試驗條件下,濟研麥7號的適播期為10月15—20日。播種時間太早或太晚,小麥產量相對減少。播期對穗數影響最大,從而影響產量的高低。
2.2 ? ?不同播量對濟研麥7號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適宜的播量有助于強壯個體、控制群體,促進優良群體構建,是小麥高產的主要技術保證。播量過大,麥苗生長擁擠,個體相互競爭大,植株黃瘦、細弱,個體發育差,很容易出現倒伏,病蟲害多發等現象,從而減產;播量過小,則會因成穗過少而減產。
2.2.1 ? ?對單位面積穗數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量的增大,單位面積穗數逐漸增加,在播量225.0 kg/hm2時達到最高。由此說明,播量越大,有效群體越多。
2.2.2 ? ?對穗粒數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量的增大,小麥穗粒數逐漸減少。小麥穗粒數減少的原因主要是營養物質供應不足及不良環境等,導致退化小穗數多,結實小穗數少,穗粒數減少。
2.2.3 ? ?對千粒重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量的增大,千粒重逐漸減小,在播量為115.0 kg/hm2時千粒重達到最高。這主要是由于播量越少,個體發育空間越大,單株有效分蘗多,苗壯,對籽粒后期干物質的積累非常有利。
2.2.4 ? ?對產量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隨播量的增加,產量逐漸增加,以187.5~225.0 kg/hm2播量時產量較高。這主要是由于該播量條件下,小麥穗數適宜,通風透光條件好,產量三因素協調,產量高。
2.3 ? ?播期與播量對產量及三因素的綜合影響
從表1、2可以看出,4個不同播期濟研麥7號的產量極差為357.16 kg/hm2,不同播量平均產量極差為250.02 kg/hm2,說明播期對產量的影響大于播量。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濟研麥7號在10月15—20日之間播種,播量為187.5~225.0 kg/hm2時,群體結構合理,產量三要素協調發展,可獲得較高產量。具體播期與播量 應因時因地制定,根據當年當地氣候特點、整地質量、肥水條件等因素確定。
有研究表明,適宜的播期與播量可以構建出小麥優良群體,是影響小麥群體性狀和產量形成的2個重要因素[2-3]。本研究表明,播期與播量通過影響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對產量產生較為明顯的變化,這與上述研究一致。本試驗中,濟研麥7號隨播期的推遲,產量先增加后降低,隨播量的增加,產量逐漸增加;穗數隨播期的推遲而減少,隨播量的增大而增大;穗粒數隨播期的推遲而減少,隨播量的增大而減少;千粒重隨播期的推遲而增加,隨播量的增大而減少。與于 ?凱等[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部分差異(產量隨播期的推遲先增加后降低、穗粒數隨播期的推遲而減少)可能是由于品種的不同所致[5-6]。
4 ? ?參考文獻
[1] 劉萬代,陳現勇,尹鈞,等.播期和密度對冬小麥豫麥49-198群體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9,29(3):465-466.
[2] 哈利瑪,王彩榮,崔新菊,等.不同播期與播量對冬小麥新冬42號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7(22):13-15.
[3] 李豪圣,宋健民,劉愛峰,等.播期和種植密度對超高產小麥‘濟麥22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5):243-248.
[4] 于凱,王廷利,曲日濤,等.冬小麥新品種‘煙農5158播期播量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1):53-57.
[5] 張明明,董寶娣,喬勻周,等.播期、播量對旱作小麥‘小偃60生長發育、產量及水分利用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24(8):1095-1102.
[6] 王樹麗.播期和種植密度對小麥群體結構與氮素利用效率的影響[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