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楠 季林章 姜興余


摘要 ? ?為篩選出適合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良小麥新品種,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2017年泗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泗陽稻麥基地選擇了19個小麥新品種進行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綜合豐產性、抗逆性、生育期表現均較好的品種是淮麥33、徐麥33、明麥16、江麥816、中研麥0709、百農889。
關鍵詞 ? ?小麥;品種;產量;江蘇泗陽;2017年
中圖分類號 ? ?S512.1.0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045-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目前,小麥生產上存在主體品種不突出、品質不高、優良品種種植不集中、規模不足、多亂雜等問題,影響小麥產業化發展[1-2]。為進一步明確適合淮北地區種植的優良小麥新品種,開展了相關品種比較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江蘇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泗陽推廣示范基地,該基地為稻麥輪作區,土壤類型為淤土,基礎地力情況:有機質19.6 g/kg、全氮90 mg/kg、有效磷10.4 mg/kg、速效鉀90 mg/kg。
1.2 ? ?試驗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江麥816、淮麥33、徐麥33、瑞華麥521、江麥919、淮麥43、中研麥0709、天民198、江麥23、瑞華麥14040、明麥16、煙宏2000、百農889、阜麥8號、開麥22、國盛麥1號、新科麥169、淮麥36、浚麥99-7。
1.3 ?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9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666.7 m2。
1.4 ? ?試驗實施
2017年10月30日播種,底肥施45%復合肥600 kg/hm2;冬前分蘗肥施尿素75 kg/hm2;返青肥施尿素112.5 kg/hm2;拔節肥于3月24日施45%嘉施利復合肥150 kg/hm2、尿素112.5 kg/hm2;麥、稻2季秸稈全量還田。播后芽前用50%異丙隆2.25 kg/hm2封閉除草,早春氣溫回升后用驃馬+使它隆進行春季化除,3月中下旬用噻呋酰胺、苯甲丙環唑防治紋枯病,揚花期用氰烯菌酯防治赤霉病,用噻蟲嗪防治麥蚜蟲[3-4]。2018年5月31日收割。
1.5 ? ?調查內容與方法
成熟期每小區隨機選取100個麥穗調查穗粒結構,收獲期小區全部收割測產[5-6]。
2 ?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2017—2018年小麥生育期氣候特點是溫度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全生育期累計積溫為2 595.7 ℃,較常年(2 376.6 ℃)高219.1 ℃;總降水量454.9mm,較常年(318.2 mm)多136.7 mm,總日照時數1 217.4 h,較常年(1 347.9 h)少130.5 h。除2017年10月、2018年1月氣溫偏低外,其他6個月氣溫均偏高;2017年10月及2018年1月、3月、5月降水偏多,另4個月降水偏少;除2017年12月和2018年4月日照偏多,其余6個月日照偏少。尤其是2017年10月及2018年1月、5月日照分別減少26.6%、25.5%、31.8%;全生育期日照9.7%。2018年5月15日極端高溫達34.3 ℃,根系早衰,高溫逼熟;5月16日局地遭遇龍卷風。
由表2可知,產量靠前的品種有徐麥33、淮麥36、浚麥99-7、百農889、煙宏2000、新科麥169、淮麥33、瑞華麥14040,綜合豐產性、抗逆性、生育期表現均較好的品種是淮麥33、徐麥33、明麥16、江麥816、中研麥0709、百農889。
3 ?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小麥生長期間雨水較多,光照不足,影響成苗、成穗和粒重。2018年3月、4月、5月溫度偏高,5月15日高溫逼熟。局地臺風導致多地小麥倒伏。本試驗整體表現苗數和穗數不足,雖然遭遇臺風,但本基地小麥沒有倒伏,雖然遭遇高溫逼熟,但粒數和粒重沒有減少。各品種往往是優缺點兼顧,很少有品種同時兼具高產、優質、抗倒、抗凍、抗病等多個優點。本試驗因為基本苗不足,變相的成為稀植栽培,產生了促壯的效應。在2018年5月16日臺風影響下,多地小麥發生大面積倒伏,本基地小麥沒有一個品種發生倒伏。淮麥33穗大、粒多、產量高,不足之處是感赤霉病,熟期偏遲,本基地主動強化赤霉病防治,并運用促早栽培技術,取得理想的效果。綜合豐產性、抗逆性、生育期特點,擬推介淮麥33、徐麥33、明麥16、江麥816、中研麥0709、百農889等品種推廣種植。由于本試驗只進行了1年,可能與品種的實際特性有出入,有待進一步試驗示范。
4 ? ?參考文獻
[1] 丁正生,丁志芳,徐培華.不同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3):108-109.
[2] 劉震,徐玉鵬,趙忠祥,等.適宜黑龍港地區旱作小麥品種篩選[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增刊1):30-32.
[3] 許東旭,黃長志,周秋峰.優質小麥新品種引種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1):40-41.
[4] 李勝利.修武縣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19,7(5):15-17.
[5] 李艷,李強,韋峰.連云港市贛榆區不同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9(8):22-23.
[6] 張守峰,張富國,張超,等.2017—2018年浚縣優質強筋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9(4):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