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與國際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近年來,“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擴大,涉外工程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多,因此,如何對涉外工程進行風險管理就成為了一項熱門研究的問題。由于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政治背景、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所以與國內工程項目,涉外工程的風險更大、更多。因此,對涉外工程進行風險管理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在當前,我國的涉外工程數量幾乎涵蓋了全球的95%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的企業就更加需要進行涉外工程的風險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上的規避涉外工程的風險,從而促進我國涉外企業和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調查和分析,對風險管理的概念進行歸納,并詳細的分析涉外工程的風險類別,提出涉外工程風險管理的方法。
【關鍵詞】涉外工程;風險管理;分析與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深入,我國大量的企業秉承“走出去”的發展思路,積極的在海外開展項目的建設。從數據上看,僅2015年“一帶一路”經濟開放區,我國企業承建的涉外工程就超過了4000個。2018年,我國涉外工程總數突破了6000萬個,項目總額超過了4500億美元,項目地址遍布全球的86個國家和地區,并與中東、東亞、東歐等地的多個國家建立了戰略發展關系,因此可以說,我國的涉外工程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在取得飛速的進步,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多項外交政策的發布,在國際市場的認可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涉外工程數量必將會獲得進一步的提升。但是機遇與風險是 并存的,尤其對于涉外工程而言,其所面對的環境更加復雜、競爭更加激勵,因此涉外工程必不可少的會產生諸多的風險,如果不能對風險進行合理的管控,那么必然會引發進度、質量、安全等系列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國企業的利益,更對國家的形象造成了損害,因此,涉外工程風險管理的思考是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風險與風險管理
1.1風險的概念
19世紀的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在研究中認為:風險是生產經營活動中的附加產品,其收入是對整個經營活動過程中所承擔的風險的補償或報酬。在具體的研究上,美國學者HAynes首次提出了風險的概念。并且對風險進行了分類,和對風險的本質進行了分析。在其研究中,將風險定義為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是可能發生的損失。此理論為風險管理的后來研究提供了基礎。在Wllis的研究中認為:風險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預期經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企業在經營初,會為企業的經營設定一個預期的經營成果,但是在實際經營后發現實際的經營結果與預期的經營結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風險。而差異化的程度決定了風險的大小,此理論引申出了風險的不確定性,并且研究認為風險的不確定性是可以度量的。
在對風險的定義上,美國學者wellter(1991)對風險進行了比較準確的定義。其認為:所謂的風險就是指人們不愿意看到的客觀體現。此定義是未來風險經濟的基礎,因為指定一種高度概括了風險的兩個特征:不確定性特征和客觀性特征。日本學者武勤勛(1983)認為:風險是指特定環境下和特定時期內自然存在的因素,這種因素會導致特定時期或特定環境下的損失。同時,這種損失存在著潛在因素和不確定因素。
在我國的研究中,對風險的界定通常有兩個角度:第一個角度認為,風險可能會造成損失,但是這種損失比較具有偶然性,因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會產生實際的風險。第二個角度認為,風險損失是具有客觀性的。因為其本身就包含較強的不確定性,所以人們對風險的來臨和風險的結果并不能夠及時和準確的掌握。同時,風險是指不確定事物的產生,因此其可能會產生好的結果,也可能會產生壞的結果。所以說,風險既有機遇,也有威脅。
筆者認為,風險存在于任何環境中,但是任何風險的產生前提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風險產生于未來的環境中。這是一種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差異越大,風險越大,反之如果差異越小,那么風險就越小。
1.2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指對通過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通過特定的方法來對風險進行管理。以及實現對風險的處理,進而最大程度上的保證安全。
隨著風險管理理論的不斷發展,目前的風險管理已經形成了兩種形式:第一種是保險型風險管理,第二種是經營性風險管理。從保險風險管理來看,保險型風險的管理是指在其經營范圍內的純粹風險,通過對這種純粹的風險進行處理來降低風險的損失。從經營性風險管理來看,經營風險管理的范圍較廣,包含了各類經營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還包含了各類投機風險。因為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其風險的產生是必需的,企業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而進行商業活動,所以必定會在市場的條件下所產生各種經營與管理上的風險。因此,對企業的風險與管理其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要完全的將經營風險消除,而是要通過合理的預測和管理,來對風險實現合理的預警和管控,最終最大程度上的減少和降低風險,從而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
風險管理的目標包含這兩個方面:第一是風險損失發生前,第二是風險損失發生后。從風險損失發生前來看,對風險的管理需要通過有效的方法來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安全。通過多種方法來對風險進行預警和處理,讓風險在帶來損失前就將風險進行規避和管控,降低企業所帶來的損失。在風險發生后,要通過對風險管理的補救措施來講,風險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少,讓企業在后續的經營和發展中能夠最大程度上的不為風險所影響,進而實現企業的經營活力和穩定收入。
2、涉外工程的特征與風險成因
2.1涉外工程的特征
在總結涉外工程的特征前,我們首先需要涉外工程的概念進行歸納:所謂的涉外工程就是指國際工程。這種國際工程屬于國際間的合作和交流項目,其不僅能夠推動國際貿易,還能夠促進國際勞動合作,除工程地為別國境內外,其他的與國內工程并無明顯差別。但是也正是因為工程地的不同,所以涉外工程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合同主體多樣性。顧名思義,涉外工程是一種跨國的經濟活動,因此,涉外工程無論是在施工前還是施工中所接觸到的都是不同國家的主體,這就是合同主體的多樣性。正是因為這種多樣性的主體,所以使得涉外工程會接觸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及文化背景等。合同的參與方比較多,所以國際上普遍采用統一的合同條款。
第二,風險大。涉外工程的體量通常都是大型的工程項目,因此工程的工期長、規模大、并且投資、人力都非常多。在加上國際市場上不同國家的不同背景所影響,工程包含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涉外工程的風險要遠遠的高于國內工程。例如,一些國家的戰爭、經濟波動等,都會影響到工程的進行,這些都造成了涉外工程的風險非常大。
第三,規則較多。涉外工程的規則與國內相比非常多,例如FIDIC條款等。在涉外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生,不僅需要遵守國際通用的規則,還需要遵守工程國家內的規則。同時,涉外工程的規則大多數都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內容非常具體、詳實,對材料、工藝、設備等要求都有著明確的規范。
第四,工程較為復雜。根據統計得出,超過85%以上的涉外工程工期都超過了兩年,一些大型工程甚至會達到10年以上。涉外工程的整個流程包括了投標、合同、運營和維修幾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受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所以工程經常可能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對成本、工期等產生影響。因此,涉外工程與國內工程相比更加復雜。在我國現有的涉外工程中,約有5%的在建涉外工程因不同原因導致停建,主要影響因素為:政治、經濟、宗教、戰爭、材料等。
2.2涉外工程風險的產生原因
2.2.1建筑企業原因
建筑企業是涉外工程的實行者和參與者,因此,建筑企業的原因是造成涉外工程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組織管理、人力資源、文化三個方面。
首先來看組織管理。我國的建筑企業在進行“走出去”的過程中,管理思維和管理方式依然采用的是國內的思維及模式,但是由于環境的變化,所以國內的思維和模式并不適用于國外的環境,這就使得建筑企業的組織管理能力下降,產生涉外工程風險。
其次是人力資源。涉外工程作為一項系統的項目,必須需要高質量的人力資源隊伍才得以完成,但是我國的人才儲備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技術、高精密的產業類型,人才儲備規模更是非常小,人力資源的不足也可能會引發涉外工程的風險。
最后是文化。由于國內與國外環境的差異,所以建筑企業在與國外工作人員或政府人員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因文化差異而產生交流和操作上的分歧,最終引發風險。
2.2.2環境原因
這里的環境原因包括了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因素。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政治、文化及經濟環境,因此,涉外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非常有可能受到當期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經濟因素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對涉外工程造成風險。
3、涉外工程的風險類型識別
3.1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是涉外工程的首要風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政治環境,同時,對于部分戰爭國家而言,政治的穩定性也不能得到保證,而一旦產生政治風險,那么對涉外工程的影響則是非常嚴重的,甚至會直接導致工程的終止,對建筑企業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例如中國與尼日利亞的現代化鐵路改造項目,此項目從設計、采購到施工完全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公司負責,項目總額超過了80億美元,但是由于近年來尼日利亞的政局混亂,宗教沖突不斷,所以項目與2015年停工,直到2017年才恢復施工。這就是涉外工程政治風險的典型案例。
3.2經濟風險
作為一項經濟行為,經濟風險也是涉外工程風險的一項重要風險。經濟風險主要包括:
第一,匯率波動。匯率波動是由于匯率的變動從而引發企業的損失。例如,某國貨幣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在2008年為6.82,2015年為6.35,2018年為6.67,雖然從直接從數字上變動并不大,但是涉外工程所涉及的金額通常都達到了數十億美元,那么輕微的匯率波動就會產生上百萬的資金損失。因此,支付貨幣的貶值會大大的增加施工企業的成本,從而產生風險。
第二,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會導致涉外工程項目所在地的材料、價格及人力資源大幅度上漲,最終增加建筑企業的成本,從而引發風險。
第三,利率及稅率。利率的波動會導致利息收入的降低,負債利息支出的增加,降低企業的資產價值。部分國家對本土企業和國外企業實行的是兩種不同的利率政策,這就對涉外工程的建筑企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結合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目前涉外工程的所在地大部分都集中在了非洲、南美洲等發展中地區,這些地區大多數都對外匯和匯率采取了現行的管理方式,因此這些都會影響到建筑企業在工程所在國的成本增加。
3.3自然風險
自然風險是指因自然環境因素所導致的涉外工程在成本、質量、工期等方面的損失。常見的自然風險包括了自然災害、不利地質情況和不利氣候條件。例如地震、臺風、持續高溫、持續降雨、持續干旱、土地沙漠化等。涉外工程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分散,同時,上文中提到,我國的涉外工程主要集中在南美洲、非洲等地,這類地區的自然條件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為惡劣,并且氣候條件也非常不穩定,例如非洲地區的持續干旱和持續暴雨都會對涉外工程的工期、成本和質量產生影響。例如,2016年剛果共和國地震,導致了中國某在建土木工程項目直接塌方,造成了近十億美元的損失。
3.4社會風險
上文的研究中提到,涉外項目具有非常大的復雜性,同時,我國的建筑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當地的文化、社會等都缺乏足夠的了解,所以會產生社會風險。例如文化差異和社會問題。
在文化差異上,我國涉外工程的所在地區大多數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因信仰差異的沖突。例如某國家規定公民的早餐時間不能開例會、有的國家規定一周五天工作制度,所以涉外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尊重當地國家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慣。
在社會問題上,部分欠發達地區的社會治安問題非常嚴重,恐怖活動、暴力犯罪等問題時有發生,這些社會問題都會產生涉外項目風險。例如,2008年聯合國發布的《加勒比地區犯罪》調查中指出:該國每90000人就有1471人參與暴力犯罪,是全球犯罪水平最高的國家,因此,社會問題也是涉外項目需要注意的。
3.5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包括了進度風險、施工風險和資金風險三個方面。
首先來看進度風險。進度風險主要是因為資金、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引發的工程工期延遲,從而導致合同違約、成本提高等問題。例如,某公司在智利的項目,項目初定于2010年動工,2014年交付并投入使用,但是項目在2014年4月的時候才僅僅完成35%,難以在合同約定的交付時間內完成,所以智利國家對中國公司進行了索賠,并且拒絕支付工程款。
其次是施工風險,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工程的質量、材料的安全、人員的安全、設備的正常等。如果施工地區的社會環境較差,那么還可能會出現材料、設備的丟失,人員的財產威脅問題。
最后是資金風險。受經濟條件、匯率等方面的影響,涉外工程還可能會出現資金風險。
4、涉外工程的風險管理對策
4.1政治風險管理對策
在涉外工程風險的類別中,政治風險屬于較低的風險因素,但是由于政治風險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嚴重,因此,涉外工程需要對政治風險進行嚴格的把控。首先,涉外公司代表了國家的形象,因此,涉外企業在涉外工程的建設過程中要體現出大國風范,嚴格的遵守國內的道德習慣和行為規范。其次,建筑企業還需要仔細的關注涉外項目所在國的政治動向和政權交替情況,對大使館和國內進行積極的聯系與溝通,如果出現政治影響,那么要及時的與大使館取得聯系,最大程度上的規避政治風險對涉外工程的影響。
4.2經濟風險管理對策
經濟風險對涉外工程而言是影響極大的風險類型,因此,涉外工程要采取多種方法來積極的應對經濟風險。
針對匯率變動。建筑企業可以挺過一些金融工具或金融手段等進行轉移,例如套匯交易等。同時,企業還可以在合同中簽訂匯率保值條款,防止因匯率變動而出現的企業成本增加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合同的方式來約定好波動區間匯率變動的權責問題,選擇幾種貨幣進行共同結算。
針對通貨膨脹。建筑企業要進行科學的市場調查,注意材料價格、人力資源價格等重要人力物資的價格變動趨勢。還需要對項目所在國的通貨膨脹進行必要的計算,做好采購計劃。在此基礎上,建筑企業還可以在合同中設定出通貨膨脹的承擔比重,為自身預留成本空間。
針對利率和稅率。利率和稅率直接影響的是價格及利息的變化,所以,建筑企業要密切的注意涉外工程所在國的利率和稅率變動趨勢,通過購買保險等方式來轉移風險,同時還可以設定出風險的承擔比例,最大程度上的減少風險所帶來的損失。
4.3自然風險管理對策
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預見性和不可力抗性。因此,涉外項目在開工前要對項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進行全面的調研,同時對所在地近幾年的氣候情況進行統計,針對不同的自然環境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例如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要做好淡水資源的采購工作;在持續降雨的地區要做好材料的防潮、水泥的養護工作;在傳染病流行地區要做好疫苗和日常的防疫工作等等。同時,要保證工作人員的衛生及飲食條件。建筑項目還可以通過培訓、講座的形式讓工作人員了解自然災害發生時的自我保護及救治,從而降低自然風險的影響。
4.4社會風險管理對策
首先是針對文化差異。建筑企業在涉外工程建設進入到外國后,要提高對宗教和文化差異重要性的認識。從思想、行為到人員都需要進行改變,重視對員工的知識教育,積極并努力的尊重和理解當地的文化及宗教信仰,認可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并且要與當地的宗教機構取得聯系,通過溝通和交流來了解當地的宗教文化。
其次是針對社會治安。在社會治安的防治上,要對施工現場進行全面的監控,發布多種自我保護的方法與操作規范,例如人員外出需要結伴,還可以對女性發放一些隨身自保物品。如果出現了問題,要及時的與當地警方取得聯系,項目現場還可以聘請一些退役軍人擔任保安等,最大程度上的保證人身安全。
4.5技術風險管理對策
在技術風險上,需要最大程度上的規避因技術問題而產生的項目風險。首先,需要明確合同的權責問題,在合同中明確因不確定因素而產生的工期延誤、成本變化等問題的雙方責任,通過合同的形式在項目投入建設前就對這些不穩定因素進行說明,這樣可以降低問題出現后產生糾紛的幾率。其次,還需要采取統一的標準。不同的國家對項目中的材料、工藝、工序等都有著不同的標準,因此,項目在建設的過程前就需要確定好統一的建設標準,例如材料選擇、技術應用、工藝工序等,同時,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還可以組成由承建方和業主方人員共同擔任的監理小組,共同的監督涉外工程。
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風險管理和涉外工程概念及內容的總結,詳細的分析了涉外工程中所面臨的政治風險、經濟風險、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技術風險,并且針對不同的風險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在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涉外工程數量的增長速度必然會增加,因此,需要對涉外工程進行科學的風險管理,從而提升我國企業的效益,維護我國的形象。
參考文獻:
[1]王金梅.項目管理公司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2]吳慶東.論工程項目過程中的風險管理[J].城市建設理論,2015(21):1802-1803.
[3]劉燁.跨文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D].四川:電子科技大學,2003.
[4]馮天天.EPC總承包項目風險管理研究[J].網絡財富,2010(12):54.
[5]熊榮萍,劉張雄.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與控制[J].云南科技管理,2011(4):63-66.
[6]侯靜.國際工程承包風險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
[7]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韓麗芳,周吉高.從巴哈·瑪度假村項目陷入困境看海外工程法律風險及應對[J].建筑時報,2015,8(1):1-4.
[9]鄧紹敏.建設工程投標報價的風險分析及決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2005
[10]周獻軍.EPC合同模式下國際電信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作者簡介:
李紹君,女,1982年12月31日出生,北京,中建二局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涉外建筑施工風險防控。